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三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三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高三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一、试卷分析:本次试卷是由协作校中的##中学出的。

主要考查必修1和中国地理,从整个试卷来看,表述图文并茂,试卷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表述的图象和文字两大系统。

试题的综合性较强,试卷中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试题所占比重较大,学生如果只是凭借死记硬背的方法是很难得分的,只有真正通过理解相关知识之后,才能灵活运用知识。

试卷中涉及到的地理图表类型有统计图、气候类型图、坐标图、景观图、示意图、过程变化示意图、区域局部图等,考查学生阅读图表能力的试题占66分,其中单项选择题有12幅共占18分,综合题有12幅,共占50分,有的是一图多题,考查学生对多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所以难易度较难------特别是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思维量较大。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从试卷中的选择题和结合题来看:得分率都不高,特别是选择题得分率偏低,好象学生的答案都是乱猜的;而综合题部分,学生在答题中缺乏灵活性,得分率只有40%左右。

单项选择题得分率较低的是第3、5、6、10、11、15、16、17、19、20、21、22、24、25题(以地球运动和地球上的水、大气为主)。

综合题得分率较低的为第26和28题。

从学生的卷面情况分析,学生答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3、审题和读图不仔细,区域定位不正确导致失分多。

综合题28题失分较多,究其原因并不是第28题的难度太大,而是因为学生审题和区域定位不正确所致。

4、地理学习能力有待提高,读图与析图能力较为欠缺是大多数学生面临着的问题,因为不能完全读懂图而导致错误。

如何从图表或是背景资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与评价地理事物、地理现象。

5、答题方法和技巧欠缺,文字表达能力差,特别是不能灵活运用地理术语。

因语言表达不准确规范而失分的现象也较严重。

三、今后的复习策略和建议:1、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仍然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教学,不能有丝毫的放松,要对照考纲、抓住考点,全面、系统地复习基础知识,不留死角、盲点,平时要注意基础知识用新考查方式进行命题的相关题目。

2、加强训练,培养能力。

加强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教学指导,在平时教学和试题讲评中要注意同一知识的“变位”和“变式”,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的拓展、延伸、发散,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在举一反三的同时,重视规律性原理,普遍性法则的教学。

3、加强学生读图、用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

在今后的复习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图、用图能力的教学,尤其要重视新图,教会学生去如何判读各类地图。

复习过程中要做到“图文并重”、“图文互换”,教师要多浏览相关试题网站,关注新图题,及时下载后指导学生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讲评,教会学生读图。

4、要教会学生审题和答题。

在平时的练习和测试的讲解中,要注意教会学生审题和规范学生答题,这也是学生得分的关键。

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审题和答题能力会有一定的提高。

以后,在各种考试中遇到同样类型的题,学生也就会沉着冷静的答出高水平的题,从而为高考加分。

5、复习中渗透热点复习。

结合平时的时事热点内容,联系地理实际内容来考查学生相关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

高三地理组2015—11—13高三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篇2]一、试卷分析:本次出题是根据学校领导的布署,按照高考文综的要求来进行出题。

从整个试卷来看,表述图文并茂,试卷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表述的图象和文字两大系统。

全卷图表多达11幅,主要以地图和经纬网图为主。

图象质量较高。

地理试题的综合性较强,难易度较难------特别是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就选择题来说几乎每一个题就是一个综合题,思维量较大。

总之,试题重视记忆、应用和创新相结合,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命题角度广、立意有新意。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从试卷从两大题(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来看:得分率都不高,特别是选择题得分率偏低,好象学生的答案都是乱猜的;而非选择题部分,学生在答题中缺乏灵活性,得分率只有40%左右。

三、今后的复习策略和建议:1、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完善知识结构。

要对照考试说明,对知识再归纳、再整理,构建中学地理知识网络,使地理知识在头脑中有序存储,同时找出薄弱环节,查漏补缺。

要充分利用在复习过程中做过的练习和考过的试卷,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理学科内容多、范围广,因此一轮复习一定要狠抓基础,对知识进行全面梳理。

首先,根据考点参考学案,打实打牢知识点,同时有效地突出重点;其次进行典型例题讲解,面向基础题,中档题;最后是少量练习,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已经复习过的知识加强反复(特别是那些学生反复错的重点知识),力争做到夯实基础,不出现知识的遗漏。

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应用学案导学的办法。

以市学案为载体,精研学案,进行导学,但是由于我校生源素质情况,我们又适当的把学案进行了划分,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划分为A、B块,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时对学案进行了适当分解,基础知识部分由学生课前完成,完成后收交检查,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出现的问题反馈,然后是考查识记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填写的情况还是做的不错的,但是识记情况还不是很令人满意,这里还需要我们加大气力。

我们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重点,通过学案,要求学生先学后讲,老师精讲,学生精练,老师跳进题海,学生逃出题海,训练有针对性、实效性,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减轻学习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学生读图、用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地图被誉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它与文字是相辅相成的。

图象知识的讲授,也就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过程,掌握了图象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

这样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建立空间概念。

读图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建立空间概念的重要一环。

在学习地图基础知识之后,要将读图训练贯穿在图象教学的始终,长期坚持,逐步提高。

对学生进行填图、绘图训练有利于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地理技能的培养。

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建议学生和指导学生多看地图,学会从地图中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用图和析图的能力。

3、要教会学生审题和答题在平时的练习和测试的讲解中,要注意教会学生审题和规范学生答题,这也是学生得分的关键。

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审题和答题能力会有一定的提高。

以后,在各种考试中遇到同样类型的题,学生也就会沉着冷静的答出高水平的题,从而为高考加分。

4、抓阶段性推进不放松5、训练应试技巧。

一要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明确题目限制性条件,找准解题方向(生题找联系,熟题找差异)。

二要善于建立知识联系,确定答题的思考范围。

如气候成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资源问题(开源、节流、评价、影响等)、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区位因素(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地理规律(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等。

三要掌握表达的技巧,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达方法指导:(2)具体与模糊的技巧: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作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自露马脚。

如爪哇岛多地震的原因可答为板块交界处,但不能答为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3)条理段落的技巧:回答要条理清晰,脉络分明、逻辑性要强。

做到条理化、要点化、序号化,不能自始至终一大段。

(4)主要和次要的技巧:尽量抓知识的主要方面,切中要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但若实在没把握,或担心抓不住要点,则可以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

但要注意把你认为最精彩,最重要的尽可能放在前面,争取给阅卷老师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6、一轮复习中渗透热点复习结合平时的时事热点内容,联系地理实际内容来出些原创题目,从而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

高三地理组2012-11-28高三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高三地理组2012-11-28高三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篇3]一、试卷分析:本次命题是学校命题,分值为100分,,试卷一共设置了两种题型共16个小题。

11题单项选择题,共44分,5题综合题共56分。

试题特点:1、以地理学主干知识考查为主,本套试题以考察地理学主干知识为主,突出地学的核心知识,都是学生最常见的知识,本次考试都有涉及,所以学生一定要重视基础;2、注重能力考查(图像形式多样),地理学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读图、析图的能力,图是地理学的载体,本套考题中图像形式多样,有示意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地图等,体现了注重读图能力的考查;3、试题符合目前学生的学习实际。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1、考生试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基础知识沉淀严重不足,导致概念不清。

(2)读图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差。

(3)答题不规范,阐述能力差。

(4)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审题不准,不会用思维和方法答题,二卷失分严重。

(5)综合能力不足。

2、以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学生不重视教材,只重视教辅资料,盲目地、大量地、“认真地”做题。

(2)平时学习只在乎结论的得出,不思考(或不重视)得出的过程和方法。

(4)只做题,不反思。

三、复习建议及实施措施1、进一步夯实“双基”,完整学科知识结构学生答题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是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不扎实,基本概念、原理理解不深刻的问题。

下阶段主要针对学生没有掌握的或掌握情况不理想的知识点进行专题式强化教学。

要进一步做好地理主干知识和原理的教学,强化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指导学生纲举目张,通过思维导图扎实掌握地理“双基”。

并且指导学生整理小专题,使理论体系化。

2、强化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图表信息的能力加强识图、填绘图表技能的训练,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是掌握空间联系、空间结构的关键。

要在头脑中形成“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东西半球及大洲、大洋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政区图”等重要的思维地图,熟悉中国分区图、世界各大洲图及经纬线与大洲和中国的关系,这是分析问题的重要基础。

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的正确方法。

教师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教学材料,特别是各种地理图表,精心设计出一些针对学生认知实际且有一定思维量的题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图表,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获取、综合和处理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各种统计图,也是承载地理信息的载体,就必须进行各种统计图的讲解和专练。

常见的有直角坐标系统计图,三角形坐标系统计图,多轴坐标系统计图,复合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等,也许出现在数学试卷中,学生就可以进行顺利的数据读取,而一旦出现在地理试题中,就成为难点。

所以不管是地图,还是统计图,老师都要进行专题训练和讲解,并且要真正得让学生有所领悟,学会读图的方法,养成读图的习惯,进而具备读图的能力,最后拥有读图的感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