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地下发掘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人类活动。
境内最著名的好川文化遗址,其文化类型属良渚文化。
古文献记载,五千年前的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封地即在境内缙云县,故黄帝又称缙云氏。
隋朝年间(公元589),中央在这里建立了市级地方政权称处州府,后来先后有括州、缙云、丽水等名称,但处州和丽水两名称一直延用至今。
这里是历代文人喜爱的地方,特别是道家或具有道家哲学思想的人所喜爱。
中国最著名的道教理论家葛洪(《抱朴子》作者)曾在境内辟谷练丹。
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曾留下“缙云川谷滩,石门最可观”的诗句。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预言家刘伯温曾在境内的石门洞研读兵书,并在这里当过军事长官。
他在几百年前即对今天的许多事情作了预言,据说都被一一证验。
历代书法家如唐朝的李阳冰、李邕,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当代的沙孟海等都在这里留下摩崖石刻。
这里人民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境内龙泉市曾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兵器和瓷器产地,龙泉剑为传世之宝,著名的越王剑干将莫邪即产于此。
其青瓷产品在十七世纪即远销欧洲,被称为雪拉洞。
境内青田县产的青田石为中国名贵的玉石,其雕刻作品价值连城,曾获公元192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这里还是世界培植香菇的发源地,香菇区域产量世界第一。
政区沿革东汉建安四年(199),分章安县地建松阳县,因地处长松山这南而得名。
建安二十三年(218),分太末县地建平昌县,因县东十五里平昌山而得名。
晋太康元年(280)更名遂昌县,即昌盛之义。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隋开皇九年(589),分松阳县东乡建括苍县。
废临海、永嘉郡,建处州,因处士星见于分野而取名。
处州辖括苍、松阳、临海、永嘉、安固、乐成县,州治括苍,隶东扬州。
十二年(592),安固、乐成并入永嘉县,因州治在小括苍山巅,改处州为括州,辖括苍、松阳、永嘉、临海县。
大业三年(607),改括州为永嘉郡。
唐武德四年(621),另说武德三年,改松阳为松州。
始有丽水县,因县北有丽阳山而得名。
分括苍及永康县地建缙云县,隶属婺州。
复改永嘉郡为括州,辖括苍、丽水县。
设总管府,管松、嘉、台三州。
七年(624)改总管府为都督府。
八年(625),改松州为松阳,遂昌并入松阳,废丽水入括苍,括州辖括苍、松阳县。
废缙云县。
贞观元年(627),废都督府,废嘉州,括州隶属江南道,永嘉、安固入括州,括州辖括苍、松阳、永嘉、安固县。
上元二年(675),划永嘉、安固县建温州。
括州辖括苍、松阳县。
登封元年(696),分括苍及永康县地复建缙云县,因县东仙都有缙云山而取名。
括州辖括苍、松阳、缙云县。
景云二年(711),复建遂昌县。
同年分括苍县地建青田县,因县城设青田山之麓故名,另有一说“山下有田产青芝”、“地有草叶似竹,染碧为竹青”而得名。
括州辖括苍、松阳、缙云、青田、遂昌县,州治括苍。
开元二十一年(733),括州隶属江南东道。
天宝元年(742),改括州为缙云郡。
乾元元年(758),改缙云郡为括州,隶浙江东道。
二年(759),分松阳、遂昌县地建龙泉县。
相传春秋时欧治子在剑池湖铸剑号曰“龙渊”,唐初避高祖讳,改名龙泉。
括州辖括苍、松阳、缙云、青田、遂昌、龙泉县。
大历十四年(779),为避德宗讳,改括州为处州,隶属浙江西道。
改括苍县为丽水县。
建中元年(780),处州隶属浙江东道,二年复属浙江西道。
贞元三年(787),又属浙江东道。
后梁开平四年(910),改松阳县为长松县。
后晋天福四年(939),改长松县为白龙县,处州辖丽水、龙泉、遂昌、缙云、青田、白龙县,州治丽水。
宋、元、明、清时期宋至道三年(997),处州隶属两浙路。
咸平二年(999),改白龙县为松阳县。
熙宁七年(1074),处州隶属两浙东路。
同年九月,改属两浙路。
九年,复属两浙东路。
十年,又属两浙路。
宣和三年(1121),改龙泉县为剑川县。
绍兴元年(1131),改剑川县为龙泉县。
二年,处州隶属两浙东路。
庆元三年(1197),分龙泉县松源乡等地建庆元县,以年号取名处州辖丽水、松阳、缙云、青田、遂昌、龙泉、庆元县。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处州为处州路,隶属江淮行省。
二十一年,处州隶属江浙行中书省。
至正十九年(1359),改处州路为安南府,不久改为处州府,辖丽水、龙泉、松阳、遂昌、青田、缙云、庆元县,隶属江浙行中书省。
明洪武三年(1370),废庆元县,设庆元巡检司。
处州府辖丽水、松阳、缙云、青田、遂昌、龙泉县。
九年,处州隶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十三年,恢复庆元县,处州府辖丽水、松阳、缙云、青田、遂昌、龙泉、庆元县。
景泰三年(1452),分丽水县宣慈、应和二乡及懿德乡北部地建宣平县,分丽水县浮云、元和二乡建云和县,取二乡尾字为县名。
分青田县鸣鹤乡和柔远乡仙上里等地建景宁县,因取景泰年号和安宁之义故名。
处州府辖丽水、松阳、缙云、青田、遂昌、龙泉、庆元、宣平、云和、景宁县。
成化七年(1471)分遂昌县八都、九都建汤溪县,属金华府。
清顺治元年(1644),处州府隶属浙江省。
民国时期宣统三年(1911)11月,辛亥革命后成立处州军政分府,隶属浙江军政府。
民国元年(1912),撤销处州军政分府,由浙江省都督府直辖县。
3年,设瓯海道,辖永嘉、丽水、松阳、缙云、青田、遂昌、龙泉、庆元、宣平、云和、景宁、瑞安、乐清、平阳、泰顺、玉环县,道尹驻永嘉县,隶属浙江省长公署。
16年,废瓯海道,改省直辖县。
21年6月,设第十一县政督察区,辖丽水、青田、缙云、宣平、松阳、遂昌县,署址丽水;设第十二县政督察区,辖龙泉、云和、景宁、庆元、泰顺县,署址龙泉。
同年10月,改第十一、十二县政督察区为第二、第三特区。
24年6月,改为丽水行政督察区,辖丽水、龙泉、遂昌、青田、缙云、景宁、庆元、松阳、云和、宣平县,署址丽水。
25年4月,改称第九行政督察区。
26年,隶属浙江省政府。
32年5月,宣平县划归第四行政督察区。
37年4月,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文成、泰顺、宣平县划入,辖丽水、龙泉、遂昌、青田、缙云、景宁、庆元、松阳、云和、宣平、文成、泰顺县。
37年7月,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遂昌县划归第三行政督察区,文成、泰顺、青田县划归第五区行政督察区。
第七行政督察区辖丽水、松阳、缙云、龙泉、庆元、宣平、景宁、云和县,署址云和县。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1949年8月,设浙江省第七专区,署址丽水。
同年10月10日,改为浙江省丽水专区,辖丽水、松阳、缙云、龙泉、庆元、云和、景宁、宣平县。
1952年1月,撤销丽水专区,丽水、云和、龙泉、庆元、景宁县划归温州专区,松阳、宣平县划归衢州专区,缙云县划归金华专区。
1958年5月29日,撤销云和县,并入丽水县。
同年11月21日,撤销庆元县,并入龙泉县;撤销松阳县,并遂昌县。
1960年1月7日,撤销景宁县,并入丽水县。
1962年6月1日,原景宁、云和县地从丽水县分出,建云和县。
1963年5月9日,恢复丽水专区,辖丽水、青田、缙云、遂昌、云和、龙泉县,署址丽水。
1968年11月,建立丽水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3年7月17日,恢复庆元县。
1978年9月,改为浙江省丽水地区行政公署。
1982年1月30日,恢复松阳县。
1984年6月20日,恢复景宁县,改名景宁畲族自治县。
丽水地区辖丽水、青田、缙云、遂昌、云和、龙泉、庆元、松阳、景宁县。
1986年3月1日,撤销丽水县,建立丽水市。
1990年12月26日,撤销龙泉县,建立龙泉市。
附:府址考证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五载:“上城在府东南七里括苍山麓,亦曰括州城”。
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隋置处州,寻改括州。
古城在今浙江丽水县东南七里括苍山麓”。
古城在今丽水市城关镇古城村,离市区偏东3.2公里,地处好溪与瓯江中游大溪汇合口的小山上,四周环水,昔为险要之地。
唐中和年间(881-885)州治设小括苍山,与万象山岗阜相连。
因众山环簇,状如莲花,,曾雅称莲城。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利用唐宋旧城墙之半,扩建新城。
清雍正七至八年(1729-1730)修筑后,城墙“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七尺,垛高七尺四寸,周一千八百五十丈”。
有门楼六座。
正北门为望京门,又名丽阳门。
东北为岩泉门,又名虎啸门。
东南为行春门,又名厦河门。
正南为南明门,又名大水门。
西南为括苍门,又名小水门。
西北为通惠门,又名左渠门。
今仅存大水门城楼。
区界变迁民国37年(1948)7月1日,青田县南田、三阳、黄坛、岙里、西坑乡和万源乡一部分划归文成县管辖。
同年8月1日,永嘉县温溪、贵岙、黄坦、霞嵊乡和林福、界坑乡的一部分村划归青田县管辖。
1949年11月,仙居县莲台、曹店、金竹、安仁乡划归缙云县管辖。
1950年3月,缙云县乡划归仙居县管辖。
1950年,丽水县黄岭(原名沈青)、陈村乡划归宣平县管辖。
1953年9月,缙云县潘潭乡划归磐安管辖。
1954年2月,遂昌县苏村乡岱楼岭村划归龙游县大街乡管辖。
1954年5月,遂昌县白水乡芦头村划归龙游县梧村乡管辖。
1956年7月,宣平县竹客乡章田、柘坑、汤城、午岭村划归松阳县管辖。
1958年3月21日,庆元县隆宫乡张天村划归福建省政和县管辖。
1958年4月11日,撤宣平县并入武义县,将宣平县曳岭区的崇义、新和(今丽新)、永丰、梁周、联城(今巨溪)乡划归丽水县管辖。
1959年8月,青田县温溪人民公社小舟山管理区黄坦村划归永嘉县管辖。
1961年10月,青田县西岙、上横管理区划归永嘉县管辖。
1962年5月,缙云县安岭、陈岭、溪港公社划归仙居县管辖。
面积1988年,面积17298平方公里,计2594.7万亩,占全省总面积16.99%,其中耕地149.57万亩,占5.77%,山地2294.28万亩,占88.42%,水域48.53万亩,占1.87%,道路用地10.83万亩,占0.42%,居民占、厂矿用地22.62万亩,占0.87%,其他68.86万亩,占2.65%。
人均占有土地面积10.9亩,为全省人均3.66亩的3倍。
人均占有耕地0.63亩,山地9.64亩。
<完>-政权机构-州郡府衙隋开皇九年(589)建处州,设刺史一人,掌一州之政。
大业三年(607),改为永嘉郡,设太守一人,掌一郡之政。
唐武德四年(621),改永嘉郡为括州,设刺史一人。
天宝元年(742),改括州为缙云郡,设太太守一人。
宋绍兴年间(1131-1140),处州设知州一人,掌一州之政;郡丞一人,分掌督粮、捕盗、海防等;通判一人,分掌运、督捕、水利等;推官一人,专掌一州之刑事;经历一人,掌收发文移;监酒税一人;司户一人;司狱一人,掌察理系囚;教授一人,掌一州之学政。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处州为处州路,设达鲁花赤、总管各一人,掌一路之政,同知、通判、推官、经历、治中、照磨、录事、学正、教授、训导各一人。
据明万历七年(1579)《括苍汇纪》记载:处州府设知府一人,正四品,掌印;佐同知一人,正五品,清军;通判一人,正六品,督粮;推官一人,正七品,理刑;吏房司三人,户忘房司六人,粮科司三人,礼房司三人,兵房司六人,刑房司六人,工房司六人,承发司二人,架阁库一人,门子五人,皂录三十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