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输血基本知识和输血规范标准

输血基本知识和输血规范标准

Rh阳性血型在我国汉族人中约占99.7%,个别少数 民族约为90%。
Rh阴性者不能接受Rh阳性者血液。
13
三、输血的分类
按血液的来源分:
自体输血 血型相同的同种异体输血
按输血的内容分:
输全血 输成分血
14
四、输血的适应征
1. 急性大出血:创伤、大手术 2. 择期手术白 5. 严重感染:输粒细胞 6. 凝血机制障碍:输入新鲜全血或鲜冰冻血浆,如血友
血;结合病人的肺功能和是否继续出血来决定。
41
2.红细胞
1. 浓缩红细胞 2. 少白红细胞 3. 洗涤红细胞 4. 冰冻红细胞
42
2.红细胞
1)浓缩红细胞:
最常用,容量小,疗效高,不良反应小。 每袋110-120ml,含200ml全血中的全部红细
胞,保存期同全血。 适用于各种急性失血和慢性贫血,特别是有
检测的病原体存在“窗口期”。 有的病原体未列入血液检测标准。
35
中国爱滋病报告(2007)
卫生部部长陈竺报告,到2007年底,我国现存爱滋病病毒 感染者约70万人,因采供血、输血及使用血制品传播占 9.3%。(2007年11月30日《健康报》)
1985年,我国浙江省4例血友病患者因输注进口Ⅷ因子而 感染爱滋病毒。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河南省因非法采供血数万人感染爱 滋病毒。
36
6.其他不良反应
1.急性肺水肿和左心衰 大量、快速输血。 表现为输血中或输血后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发绀、咳大 量血性泡沫痰、颈Ⅴ怒张、肺部哮鸣音等。
2.低体温 大量快速输入冷藏血。
3.碱中毒 大量输血时,枸盐酸钠在肝脏转化成碳酸氢钠。
5
临床输血进展
1900年奥地利医学家Landsteiner发现A B O血型; 1902年, Landsteiner等又发现了AB型血; 1915年,德国 Lewisohn发明了用枸橼酸钠溶液保存血液
的方法,可以用其贮存血液超过3个星期; 1927年,国际上正式确立ABO血型系统; 1940 Landsteiner等,发现Rh血型; 2001年WHO、红十字会决定,将Landsteiner生日6月14日,
2.艾滋病(AIDS) 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输血是重要的传播途径。
3.巨细胞病毒 一般症状轻,新生儿、器官移植、免疫缺陷者感染严重。
33
5.输血传播的疾病
4.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I型 可经血液传播。
5.梅毒 因输入二期梅毒患者的血引起。
6.寄生虫病 如疟疾、丝虫病、弓形体虫病。
34
输血传播疾病的原因:
少的AB型血, 1927年,国际上正式采纳了Landsteiner原定的字
母命名, ABO血型系统正式确立。确定血型有A、B、 O、AB四种类型。
10
ABO血型系统是如何定型的?
红细胞中含A抗原 血清中含抗B抗体
红细胞中含A抗原、B抗原 血清中无抗体
红细胞中含B抗原 血清中含抗A抗体
红细胞中无抗原 血清中含抗A和抗B抗体
11
血型 - Rh血型
Rh血型的Rh是恒河猴(Rhesus Macacus)外文 名称的头两个字母。
1940 Landsteiner等,发现恒河猴和多数人体 内的红细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质,故而命名。
12
血型 - Rh血型
Rh血型的发现,对指导输血和进一步提高新生儿 溶血病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9
3.溶血反应
4.预防: 1)严格执行配血和输血的核查,杜绝错误输血。 2)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程,不向血内加药物,严格掌握输 血预热温度。
30
4.细菌污染反应
发生率低,后果很严重。 1.原因:
采血、贮存血环节的细菌污染血液。 2.临床表现:
输入毒力小、污染少的血液,可只出现发热反应。反之, 输入毒性大的,可立刻发生休克和DIC。 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寒战、高热、呼吸困难、发绀、腹 痛、全身出血点、休克、血红蛋白尿、急性肾衰。
3
一、基本概念:
输血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和抢救措 施。
包括输入全血,成分血,生物工程制 品和血浆。
是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氧 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进机体免疫 力和凝血功能的重要手段。
4
1900年,奥 地利医学家 Landsteiner发 现了人类的血型 。
1930年获诺 贝尔生理学医学 奖。
邓州肿瘤医院
输血基本知识 及输血规范
医务科 李萍
邓州肿瘤医院
输血基本知识
医务科 李萍
内 容:
一、基本概念 二、血型 三、输血的分类 四、输血的适应征 五、输血前的试验 六、输血注意事项 七、输血基本原则
八、输血反应 九、成分输血 十、血浆代用品 十一、自身输血 十二、血液保护 十三、有关法律法规
25
3.溶血反应
是输血极其严重的并发症,是输血后受血者体内红细胞发 生非生理性破坏的一种输血反应,死亡率高达20%-60%。
26
3.溶血反应
1.原因 1)血型不合:引起以红细胞破坏为主的免疫反应。 2)非免疫性溶血:输入有缺陷的红细胞引起。如过期、过 度预热或加了不等渗溶液。 3)自身免疫性贫血的患者其自身抗体破坏输入的红细胞。
19
八、输血反应
1 发热反应 2 过敏反应 3 溶血反应 4 细菌污染反应 5 输血传播疾病 6 其他不良反应
20
1.发热反应
发生率2%~10%。 一、原因: 1)致热原引起:蛋白质、死亡的细菌或细菌的代谢产物污染。 2)免疫反应:常见多次接受输血的人,体内已经存在抗体,
47
5.血浆
新鲜血浆含有全部凝血因子。 保质期为4度以下,24小时。 作用是:补充凝血因子和扩充血容量。 适用于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倾向。
27
3.溶血反应
2.临床表现: 输入少量血后,输血25~50ml后,出现头痛腰背酸痛、寒
颤、高热、呼吸急促、血压下降和休克。 手术中出现不明原因的广泛渗血,血压下降,应想到溶血
反应的可能。 出现血红蛋白尿、溶血性黄疸,DIC,可急性肾衰致死。
28
3.溶血反应
3.治疗 1)立即停止输血。 2)早期应用皮质激素:地塞米松 或氢化可的松,减轻免 疫反应 3)抗休克:扩充血容量。对休克严重及有出血倾向的,输 新鲜同型血或冰冻血浆。 4)保护肾脏:静脉输入5%碳酸氢钠溶液,碱化尿液,防止 肾小管阻塞。用利尿药加快游离血红蛋白的排出。肾衰可 透析。 5)严重者考虑换血疗法:清除异性红细胞及抗原抗体复合 物
23
荨麻疹
皮肤红斑
24
2.过敏反应
3.治疗 1)皮肤瘙痒或荨麻疹:减慢速度,应用抗组胺药如异丙嗪、 苯海拉明,静注地塞米松5-10mg。 2)反应严重者立即停输血,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1.0mg。 3)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者:应适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4.预防 1)有过敏史者:输血前半小时口服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 25mg和静脉注射皮质激素。 2)多次输血者:可输洗涤红细胞。
38
输血包括:
1.输全血: 2.成分输血: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 血浆蛋白
39
1.全血
每袋200ml—400ml。 保存期依保存液和温度不同而不同。4度
以下保存20-35天。 用于补充血容量,主要是急性出血。
40
1.全血
输血的原则: 1)血红蛋白大于100g/L可以不输血; 2)血红蛋白小于60g/L,则需要输血; 3)血红蛋白在60—100g/L之间,要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输
4.预防: 1)严格检查输血器具,提倡使用一次性用品。 2)对多次输血者可输入不含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血。
22
2.过敏反应
发生率3%。 1.原因:
1)过敏体质者对血中蛋白质过敏。 2)受血者多次输入血浆制品,产生抗血清抗体。 2.临床表现: 只输入几毫升血液或血浆后就会出现皮肤瘙痒或荨麻疹;
严重时可出现咳嗽、喘气、呼吸困难、神志不清、过敏性 休克等。
定为“世界献血日”。 近十余年来,由于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出现,已使输血成为
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
6
输血的功能
7
二、血 型
血型是血液分类的方法,通常依据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物质 分型。
其中最重要的分型有“ABO血型”和“Rh血型”。除此以 外,还有其他罕見的30余种血型。
异型输血可致严重溶血,甚至死亡。
度下可保存10年、适用于稀有血型的患者或备以后自身使
用。
44
3.白细胞
白细胞悬液从单个供血者循环血液中采集。 在22度以下,保存24小时。 作用是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适用于粒细胞低下、抗生素治疗无效的重症感染病人。
45
4.血小板
浓缩血小板可以由全血手工分离制备或用 细胞分离单采技术从单个供血者循环血液 中采集。
4.暂时性低钙血症 枸盐酸结合血中游离钙离子。
37
九、成分输血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输血观念的进步,传统输全血的方法已 经被改变。成分输血受到重视。
成分输血是将供血者的血液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 板、血浆、血浆蛋白)用科学的方法分离,依据病人的实 际需要,分别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
成分输血是临床输血的主要形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 的原则,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全血,而且可以减少各种输血 反应。
8
二、血 型
O型血 各种人中较多见,占40-56%; A型血 白种人占44%,黑种人和东方人占28%; B型血 东方人占27%;白种人占9% ; AB型血 占4-5%。
9
血型 - ABO血型系统
Landsteiner 1900年发现了A、B、O血型, 1902年, Landsteiner的两名学生又发现了较为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