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青年学生违法犯罪特点原因及防控措施2009级学员梁福斌论文摘要:本文着重研究了我国近年青年学生违法犯罪特点,分析了违法犯罪形成原因,指出了必须通过加强法律素养培养、健康心理引导、思想道德教育、构建社会文化环境,从根本上强化当代青年学生法制意识,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遏制违法犯罪事件发生。
关键词:青年学生违法犯罪法制教育心理引导道德教育社会文化环境法制意识一、我国法制教育现状及青年学生违法犯罪特点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从普法教育开始就始终常抓不懈,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一五”、“二五”、“三五”普法教育中,青年学生就属于重点教育对象之一,尤其是实施“二五”普法中,还特别强调在校大、中专学生是重点对象。
“四五”、“五五”普法虽然没有直接提到青年学生,但青年学生作为重点教育对象始终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青年学生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了,能够自觉遵守法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校园违法犯罪案件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转型,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随之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原来相对静止、相对封闭、有序的生活状态,开始走向变动、开放和相对无序的状态。
尤其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更快的信息,开阔了我们视野、增长知识,同时,也带来无尽的诱惑。
身处校园中的青年学生们,由于缺少社会实践经验,认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还不成熟,抵御诱惑、防范风险的意志力比较薄弱,导致致不良现象和行为甚至违法犯罪案件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有证据表明在校青年学生犯罪案件及犯罪人数自1 999年起有明显上升。
江苏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的调查很具代表性:2001年该区在校青年学生的犯罪率比上年上升还300%,2002年比2001年上升120%,并得出结论,青年学生犯罪大多数是因为不懂法。
于是该院在2003年3月28日成立了“在校青年学生犯罪预防中心”,力图从法制宣传教育的角度去遏制青年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但是,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打牌被怀疑作弊,怒杀四名同学;200 5年从小被家长、老师和同学认为是好学生的大学生马瑞丰,仅仅想得到一部手机便伙同他人杀死一名出租车司机;2006年河南南阳市新野县的一个小村庄,大学生李征拎起镢头连杀七人,只因其中三人与他有点“小恩怨”;2008年17岁的中学生赵佳在假期结识了一些社会不良分子,并在他们的诱惑下多次参与赌博,欠下500多元赌债,为偿还赌债赵佳手持三棱刮刀抢劫9名小学生的财物,劫得赃款400余元,被判抢劫罪入狱;2009年杭州萧山区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女高中生被害分尸案,萧山某高中17岁的学生阿红,因一点小矛盾与同学阿洁发生吵架,怀恨在心的阿洁纠集其他4名同学,将阿红骗至阿华家中,用围巾将阿红勒死,并支解后弃尸野外;2010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仅因害怕被人认出遂将伤者连刺八刀致其死亡。
等等,这一系列青年学生恶性犯罪案件带给人们深思,我们不能简单将青年学生的违法犯罪归结为是不懂法而造成的,应该说我们的法制教育体系结构是完整的,内容是充实的,覆盖面是广泛的,取得的成效也是明显的。
但看着这一个个案例,在给本人、家庭、社会造成了无可估量损失的同时,也在不停地拷问我们的教育者、家长和社会。
青年学生可谓知识青年,正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国家民族的未来,但他们同样存在思想道德缺失,心理扭曲、法制意识淡薄的严重问题。
学生是要走向社会的。
在校青年学生的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话,那么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社会青年违法犯罪率大面积升高,并呈犯罪多样性和不可预知性发展。
2010年1 0月,一牌照为“冀FWE420”的黑色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被撞一陈姓女生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女生重伤。
青年肇事者面对闻讯前来堵住其逃路的人群竟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我去,我爸爸是李刚”。
近年来部队青年官兵违法犯罪也呈现出暴力化、多样化趋势。
如我部近年发生的林春杀人分尸案;张大庆出卖军事秘密案;胡鹏等贩卖毒品案,还有前不久驻吉林某部战士林鹏汉、杨帆、李鑫鑫、张新岩携枪出逃杀人案,等等枚不胜举。
这些青年官兵入伍前都是优秀学生或社会青年,只因为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小事或绳头小利便抛弃光明灿烂前途沦为暴力犯罪分子。
二、青年学生违法犯罪成因分析大多数专家学者对青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分析认为:贫困是他们违法犯罪的第一原因。
理由是现今的青年学生,面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交际和较高的消费水平,但却没有固定的收入,想法弄钱促使其实施一些犯罪行为。
但笔者认为,认真分析青年学生的各类违法犯罪案件背后的原因,真正原因在于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低下和心理素质不健全。
前文提到的马加爵、马瑞丰、李征、阿洁、赵佳这类恶性犯罪案件,他们在经济上可能确有困难,但经济困难并不是根本性问题,而是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家庭贫困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思想贫困才是根本所在。
由于不能正确面对和认识贫困,在思想上产生了误区:因自己贫穷,别人看不起自己,不和别人交往,慢慢的将自己孤立起来;生性多疑,别人的一言一行都认为和自己有关,一天到晚生闷气,一点小事就记恨在心,得不到释放,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变态或者扭曲的心理——仇恨心理,憎恨有钱人或者因小事产生报复杀人行为。
作为青年学生所受的教育程度,不会知道自己行为的错与对,然而他们的行为却没有被控制。
校园违法犯罪案件一直以来都是以人身伤害案和盗窃案为主。
随着案件数和违法犯罪人数的上升,犯罪情节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人身伤害类案件的手段之残忍,使得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大呼法制教育的失败,最起码是不到位。
认真反思,并不是因为法制宣传教育的失败或者不到位,从青年学生进校的第一天起,法律法规、纪律制度的宣传教育可以说是伴随着他们一路走过,系统全面的法制宣传教育在他们身上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现阶段,随着犯罪案件数量上升和犯罪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已经从培养青年学生守法意识转变为除培养守法意识外,更注重强调自我保护意识。
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可这种教学方法的转变,有放弃那些可能违法犯罪者之嫌——挽救不了你,不给你伤害我的机会!自我保护意识强的人,不容易受伤害,但不是不会受到伤害,大多数是不可能躲过侵害者的自动攻击行为,可以说是防不胜防。
反过来,那些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人,不仅给他人造成伤害,给社会造成危害,同时他们自己也是受害者。
青年学生违法犯罪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近年来一种观点正得到普遍认同:暴力亚文化能诱发青年学生暴力犯罪的发生。
美国最近有人对188 件案例进行分析,涵盖的对象接近25 万人次,得出的结论是浸淫于暴力文化的青年人,其涉猎“现实暴力”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出3 1%。
暴力亚文化包含的“暴力因素”主要有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中隐含、散布、弥漫、渲染的打斗、凶杀、爆炸等暴力内容。
这些大众传媒借助影视、网络、书刊等形式向青年学生灌输暴力思想,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使他们在解决问题时选择暴力的形式。
前面提到的几个恶性案例均属于这一类型。
具体而言,暴力亚文化对青年学生暴力犯罪的诱导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暴力亚文化氛围调动了青年学生暴力犯罪的心理形成。
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看,青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具有活动量增大,精力过剩,思想活跃;易兴奋,易冲动,控制能力低;对自身的需求不断扩大等特点。
与此同时,青年学生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暴力文化的诱导下,他们可能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抢劫、强奸、杀人等暴力性犯罪的活动中。
青年学生个性心理结构是一种多层次多水平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其内部因素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相互制约,心理呈现敌意、妄想、好胜、易受刺激、易攻击、模仿力强等特征。
同时,青年学生思维简单,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差,容易受到暴力亚文化的消极影响,在个人需求中得不到满足时,就可能不择手段,向有关的人或社会实施攻击行为,导致暴力犯罪的发生。
二是暴力亚文化为青年学生暴力犯罪提供价值支持。
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自身的价值取向,而大众传媒的普及,推动青年学生社会化进程,进而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
暴力亚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往往是反社会倾向的,即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当个人的欲求或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时,就容易采取暴力掠取或报复。
他们对于犯罪行为持与其他人不同的价值观念,在这种亚文化氛围中,暴力已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渗透到青年学生的品质之中,把使用暴力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对自己的暴力行为丝毫没有羞辱感,反而更加崇尚暴力,对不使用暴力者歧视或排斥。
三是暴力亚文化为青年学生暴力犯罪提供行为模仿范本。
学习模仿与角色扮演是犯罪心理形成于固化的重要途径。
模仿是指行为人有意无意地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
模仿不但能使人形成新的行为,也可以使原有的但潜伏的行为得以表现,或是已有的行为得以加强或改变。
一些青年学生在观看了暴力影片或报道后,对影片或报道中的暴力情节非常感兴趣,当他们想要采取暴力解决问题时,便自然会运用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那些暴力影片中的方法。
现在的大众传媒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迎合青年学生的好奇心理,往往对一些犯罪手段、犯罪经过、破案手段等等进行详尽的描述,客观上给青年学生以诱导的作用。
同时暴力文化具有刺激性和新奇性,就更加满足了青年学生的强大掠奇心理,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犯罪心理,最终导致暴力犯罪行为的发生。
如前述说的马加爵之类的青年学生,他们有文化、有智商、有理智,但在对待人际矛盾或利益冲突时却使用暴力。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们的使用暴力行为的原因了。
从青年学生所受的教育和拥有的知识量来说,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全面系统的法律知识,更懂得生命的重要,更具有道德心,更应该具有人性,更具有分析问题判断是非的能力,但事实并非如人愿。
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年学生的心理素质亟待提高,道德意识必须加强,法律知识需要加大灌输。
一句话概括:必须从提高青年学生的法律认识能力,培养法律心理素质和法律道德素质等法律素养的综合教育入手,才能改变当代青年学生的违法犯罪现状。
三、防控青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几点措施(一)强化法律素养培育前面我们分析了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及法制意识状况,凸显了德育教育的迫切性。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及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并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即从道德、法律和心理方面加强教育,力求培养健康合格的青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