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专题1 第2节
6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五
考点六
还原语句(2018/2017/2015考) 【得分技巧】 解答还原语句题,有以下几个入手点: 1.注意内容上的照应。一般来说,要求还原的语句都与选文某一 语段的上句或下句有一定的照应关系,我们只要抓住它们的照应关 系就可以解答这类题。如上题要填的句子“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 来的”与第②段结尾句“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相互呼应。 2.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要还原的句子和原文陈述的话题要是同 一事物;如果内容差别较大,则不符合语境。如选文第④~⑨段依次 记叙了舅舅做扁担、父亲用扁担、父亲搁置扁担,都可以“这让我 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为统领。所以第③段应填A句。
第 2节
记叙文阅读(二)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五
考点六
考点七
考点八
典例二(2017· 安徽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21分) 扁担的一生 范 宇 ①在村庄的日子,扁担像是热恋中的情人,几乎任何时间、任何 角落都能见到她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 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 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 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 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 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 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 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 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13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五
考点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变式训练 2.通读全文,作者重拾了哪些有关扁担的记忆? 参考答案:村庄农民用扁担干农活,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 土豆、挑橘子;“我”的父母用扁担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人 们离开村庄,扁担逐渐被冷落。
14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17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五
考点六
3.(考点三)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 果?(3分)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拟人和第三人称手法的使用。作者提到“扁 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拟人手法的作 用是使事物更生动形象,更利于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第三人 称的作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 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参考答案:对扁担人格化,叙述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对扁担的深厚 情感。
18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五
考点六
变式训练 3.请根据选文第⑥段中“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 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一句揣摩父亲的心理变化,并用第一人 称手法写出来。 答案示例:我挑扁担,累了一辈子,苦心经营,刚让家里的生活有了 起色,年轻人却离开村庄,到城里去享福了。他们买了房子,过着舒 坦的日子。看来,我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了……
7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五
考点六
3.注意语言风格的和谐。还原语句要注意原文语境的情感基调、 感情色彩及语言风格等,比如语境里的句子是热烈的,与之衔接的 句子就不能是凄凉的;语境里的句子是壮阔的,衔接的句子就不能 是柔婉的。所以,还原语句还要抓感情基调和语言风格的和谐,才 能使整段语句衔接连贯。 4.注意写作顺序的合理。我们描写事物或叙述事件,总会遵循一 定的顺序,可以是逻辑顺序,也可以是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我 们只要遵循事物合理的发展顺序,就一定能找到所给语句的合理归 宿。
9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五
考点六
变式训练 1.在第②段横线上填写一个句子,使之起到统领作用。 答案示例: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10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五
考点六
理清行文思路(2017/2014考) 【得分技巧】 理清行文思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抓住时间标志。有很多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对于 这种文章,我们要抓住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分出不同阶段,从而理 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抓住地点转移。有很多文章是按地点转移来安排材料的,对于 这种文章,我们要抓住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分出不同地域,从而理 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抓住情节转换。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思路来分析;也可 以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思路来分析。 4.抓住角度变化。有的文章,会按描写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描 写角度,这时,只要把握住角度变化,也就把握住作者的行文思路了。
8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五
考点六
1.(考点一)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 横线处,第②段应填( ),第③段应填( )。(4分) 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语句还原,也考查了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分析原句的特点,并结合语境, 反复推敲,抓住上下文的内在联系。首先,阅读第②段,找出关键语 句,该段最后一句话“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正是因为 扁担的基本作用,它改变了一个家庭的面貌,可知B项“我的家也是 扁担挑起来的”应填在第②段横线处,如此首尾二句做到了前后呼 应。从第④段“20年前”可知,作者开始回忆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 程。A项“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一句能起到 领起下文的作用,应填在第③段。 参考答案:B A
15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五
考点六
用第三人称叙述,就是以第三者的口吻向读者叙述故事。第三人 称的写法非常灵活,被称为全知全能的写法。它不受时间、空间的 限制,作者自己不露面,而是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 过他们的语言叙事或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把事件的变化和人 物的情况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大部分文章都是用第三人称来写 的,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16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五
考点六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一人称显真实。用第一人称直接叙述见闻、感受,让人有身临 其境之感,既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又便于抒发感情和发表议论。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通过叙述者“我”来传递信息,给 读者一种真实、亲切之感。 第二人称显亲切。用第二人称“你”行文,好处有三点:一是能够使 读者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二是便于 抒怀;三是增强情感的真实性。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为灵活自由。 如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以第三人称叙述,不但可以写杜小康的心 理活动,也可以写杜雍和的所见所感。 答题模板选文(段)运用第×人称手法叙述……(作用:便于抒发感 情、自由灵活或真实亲切),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考点四
考点五
考点六
分析记叙人称(2017考) 【得分技巧】 准确地把握人称,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气,从“我”的角度进行叙述。一般说来,在日 记、书信、游记、自传体的文章中,“我”就是作者自己,如史铁生的 《秋天的怀念》中的“我”。但文学作品里的“我”往往不是作者本 人,它只是事情发生的见证人,甚至仅仅起线索的作用,如《我的叔 叔于勒》中的“我”;有的甚至是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的物。 用第二人称来写的文章较少。
5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五
考点六
考点七
考点八
文章解构 全文线索:扁担层次划分:第一部分(第①段),农人与扁担密不可分, 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 第二部分(第②~⑨段),父母用扁担挑起了生活的担子,最终又离开 扁担。 第三部分(第⑩~ 段),农人用扁担扛起生活重担的精神让人肃然 起敬。 主要内容:本文以“扁担的一生”为线索,叙写了以父亲、大伯为 代表的老一代农民用扁担挑起生活重担的经历,赞美了他们坚守乡 村、勤劳朴实的品质。 人物形象:父亲———勤劳能干、坚忍执着、热爱故土。 主题总结:文章表现了农耕文明渐失的社会现状,表达了人们对赖 以生存的土地的眷恋与不舍,赞美了老一代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
2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五
考点六
考点七
考点八
③ 。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 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 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 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便鬼斧神工地改成了一根笔直的 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用 火烤后,再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 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11
考点突破
对点训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五
考点六
5.抓住情感变化。有的文章,在行文的过程中,都或隐或显地蕴含 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能理清作者情感的变化,我们也就抓住了 行文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