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逻辑的关系1、法学离不开逻辑,逻辑是法学的基础。
无论立法、司法、法治的实现,还是法学研究、法律教学都离不开逻辑。
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的最根本区别是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
思维逻辑性,就是思维活动遵循逻辑规律,正确地运用概念、恰当地做出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论证。
在法治社会中,违反逻辑的法律必将导致法律体系混乱,从而导致社会的混乱。
与其他学科相比,法律应更集中体现人类的理性,体现理性思维的逻辑性。
逻辑是人类理性最重要的支柱性学科之一。
2、逻辑也要借助于法律的推动得以发展。
逻辑的诞生,除了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所产生的推动力外,雅典城邦民主制度造就的辩论风气(如议会辩论、法庭辩论等),特别是辩论中对谬误的驳斥和对有效论证的追求,为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动力。
课程内容第一章引论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第三章命题(一) ——简单命题第四章命题(二) ——复合命题第五章规范命题及推理(自学)第六章演绎推理(一) ——简单命题推理第七章演绎推理(二) ——复合命题推理第八章归纳推理第九章类比推理第十章假说与侦查假说(自学)第十一章论证(自学)第十二章逻辑学基本规律(自学)第一章引论本章要求:明确法律逻辑学的定义、法律逻辑学研究的对象第一节逻辑学及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一、“逻辑”一词的含义1、“逻辑”一词的来源由英文Logic音译过来的,它导源于希腊文λoyos(逻各斯)。
原意: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
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把“逻各斯”看作是“顷刻也不能离开的那个东西”,“是指导一切的东西”。
古罗马更多的用“论辩术”(dialectica)表示逻辑科学。
日本学者把“逻辑”思想译为“论理学”。
中国学者把研究论辩的学问(逻辑)称为“名学”、“辩学”、“理则学”等;17世纪明末李之藻与葡萄牙传教士合作,将葡萄牙大学逻辑讲义《亚里士多德论辩学概论》译为《名理探》;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思想家严复把“Logic”音译为“逻辑”,但他把英国逻辑学家穆勒的《逻辑体系:归纳与演绎》译为《穆勒名学》,仍用“名学”代替“逻辑”命名其书籍。
孙中山先生把logic意译为理则学,即“思想之门径,诸学之规则”。
20世纪30-40年代,“逻辑”的译名才逐渐被我国逻辑学界接受并使用。
2、“逻辑”的一般含义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
一般指如下四种含义:(1)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2)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3)指人们思维的规律、规则;(4)指一门研究特定对象的科学, 即逻辑学。
二、逻辑学及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一)逻辑学的产生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2000多年历史;源于当时论辩风气的盛行和科学的发展。
三个发源地:中国、印度和希腊。
1、中国春秋战国时代逻辑思想大为发展。
出现了:惠施、公孙龙、墨子、韩非子、荀况等逻辑学家。
以《墨经》对逻辑学的贡献最为卓著。
墨子:(公元前479-前381年)2、印度印度逻辑学称为“因明”。
主要著作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3、古希腊逻辑学的主要诞生地。
对逻辑做了最全面的研究——最有建树的是亚里士多德,其著作《工具论》。
被尊称为“逻辑学之父”。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渊博的学者。
(二)逻辑学的发展(17~18世纪)古希腊后期斯多葛学派及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进一步推动逻辑学的发展,充实了亚氏逻辑。
培根:《工具论》(归纳)、穆勒:《穆勒名学》(探求因果联系方法)、康德、黑格尔逻辑。
康德第一次使用了“形式逻辑”这一名称。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
(三)现代逻辑的诞生与发展(18~20世纪)1、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提出用数学方法处理演绎逻辑的思想——数理逻辑奠基人。
2、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数学家布尔建立了“逻辑代数”,莱布尼兹思想变为现实。
数理逻辑的早期形式。
3、20世纪初,罗素、怀特海巨著《数学原理》出版,数理逻辑(符号逻辑)成为新学科。
4、20世纪40年代后,数理逻辑迅速发展,多值、相干逻辑、优选逻辑等出现。
莱布尼兹(Leibniz,1646—1716)是一个千古绝伦的大智。
罗素(Russell,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1872-1970)5、辩证逻辑诞生。
与此同时,18世纪末德国哲学家从另一个角度批评了传统逻辑的不足。
他们基于传统逻辑只研究形式,没有把思维的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注重思维的确定性而抛开了思维的辩证性,出现了辩证逻辑。
主要代表人物:黑格尔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德国最伟大哲学家之一。
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四)逻辑学交叉学科的出现——法律逻辑的产生法律从产生就与逻辑具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法律逻辑”概念的提出却较晚。
“法律逻辑”最早是由德国逻辑学家克卢格于1951年在其著作《法律逻辑》一书中提出。
它属于逻辑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
法律逻辑新趋向——法律逻辑法理化倾向(解决非单调性问题)。
第二节法律逻辑的研究对象与性质一、思维的特点及普通逻辑研究的对象1、思维的特点(1)思维与语言不可分割;(2)思维是有规律的;2,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研究的对象是思维的形式结构(逻辑形式)、基本规律及一些逻辑方法。
(1)思维的形式结构思维的形式结构是指具有不同内容的思维所共同具有的一般形式结构。
思维的形式结构包括:①概念:其形式可以用S、P、M等符号表示。
②判断(命题)其形式可以用:“所有的S都是P” 等表示。
③推理从语言上看是句群,而从逻辑上看是推理,其形式可以用:所有M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的S是P 表示。
任何逻辑形式都包含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逻辑常项:思维的形式结构中不变的部分,即在同类型的逻辑形式中都存在的部分。
逻辑变项:思维的形式结构中可变的部分,即可以表示任一具体内容的部分,变项中不管代入何种具体内容,都不会改变其逻辑形式。
任何思维的形式结构都包含逻辑常项和变项:例如:所有S都是PS和P---变项:它我们可以用任何一个概念去代换。
“所有”和“都是”---逻辑常项:在相同类型的逻辑形式中都存在,其含义是不变的。
思考:1.什么是逻辑常项和变项?2.把不同的思维形式区别开来的关键是什么?(2)思维的基本规律普通逻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是为了在思维中有效地应用各种逻辑形式,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和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而要达到此目的,还需要思维的基本规律做护航。
即: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3)逻辑方法逻辑方法是达到认识目的的手段,是认识的工具。
普通逻辑研究的简单逻辑方法包括:定义、划分、限制、概括、寻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假说、论证等方法。
二、法律逻辑学研究的对象1、法律逻辑学法律逻辑是研究法律思维的主体在司法领域运用逻辑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
主要包括:法律概念及其解释、法律判断、法律推理、假说及法律论证等。
2、法律逻辑学的具体研究对象(1)法律思维的基本形式与法律思维方法a.以普通逻辑学为理论基础的法律概念、法律判断和法律推理。
b.由法律思维基本形式所衍生出来的特有的法律思维方法。
如法律概念的定义、划分及法律概念的解释;法律判断、法律推理及法律论证中要遵循的基本规律、规则;法律思维中的特殊逻辑现象等。
(2)法律职业者的思维模式与法律运作过程法律职业者的思维模式取决于法律制度和法律运行方式。
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制度决定的归纳(包括类比)推理思维模式、大陆法系的制定法制度决定的演绎推理思维模式。
法律运作过程:包括思维形式合理性、实质合理性两部分。
形式合理性一般指法律思维过程及方法符合逻辑规律、规则;实质合理性是指法律思维内容合法且合理。
合法即符合现行法律规法;合理一般是指合乎情理,主要指在法律存在缺陷(没有明确规定)或内容出现分歧时,司法主体如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实现法律价值(公平、正义、效率、利益等)。
注:一般来说,形式法律推理适用于比较简单的案件,实质法律推理适用于法律疑难案件。
,三、法律逻辑学的性质1.法律逻辑学是一门交叉性质的科学2.法律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的科学3、法律逻辑学是一门具有客观性的科学第三节司法工作者学习法律逻辑的必要性1、准确地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保证适用的法律具有确定性、一致性、一贯性。
2、保证法律思维活动的严密性、论证性。
首先,立法过程中,立法者要既要遵循立法原则及政策,还要讲究法律条文的准确性、一致性,要合乎逻辑。
其次,在司法实践中,法官运用法律解决具体案件,既是运用法律推理,根据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做出裁决的过程,也是对裁决接结论进行论证的过程。
3、提高法律执业者的论辩能力。
一方面双方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要依据事实和法律论证诉讼主张的合理性、合法性。
另一方面,还要反驳对方的诉讼意见和理由。
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概念在法学中有重要的意义:1、承载和储存立法者的意旨和价值观;2、认识和评价法律事实;3、提高法律效率。
为实现法律的安全性、稳定性,要求法律概念应尽量清楚准确。
教学要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种类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第一节概念的概述一、概念1、概念——通过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特有属性)来指称对象的思维形式概念指称的思维对象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意识的;可以是实在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可以是现存的,也可以是已逝或将来出现的;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是事物的性质、关系等。
属性:事物的性质及其与其它事物间的关系,统称为事物的属性。
(1)本质属性(特有属性):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它事物的属性。
(2)非本质属性:对该事物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
2.概念的特征抽象性概括性3.概念的作用(1)巩固人们的认识成果。
(2)用来指称思维对象。
二、概念与语词的关系1.概念与语词的关系联系:概念和语词是不可分割的。
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物质载体或外壳。
区别:(1)概念反映客观事物的思想内容,是认识的结果(具有抽象性)。
语词是表达事物或概念的声音、笔画和符号,能直接感知(具有形象性)。
(2)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实词:表达概念虚词:基本不表达概念(3)概念和语词并非一一对应的。
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
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境情况下,可以用来表达几个不同概念。
例如:“拘留”刑事拘留﹑司法拘留﹑行政拘留,从形式上看都是对公民的羁押,实际上,这三种拘留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
刑事拘留:是刑事诉讼过程中,为防止社会危险性的发生,保证侦查﹑起诉﹑审判顺利进行的一种临时剥夺人犯人身自由的措施,这种措施不具有任何处罚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