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认识摘要:从人们对西方建筑空间的发展认可入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我国传统建筑空间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同时,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空间环境必须学习传统文化的理论精华,并加以继承、创新。
关键词:传统建筑;空间构成;传统文化;环境;一、概论近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在建筑上发展的很快,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和贡献。
虽然发达国家在建筑空间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影响着全世界的建筑设计方向。
但是世界建筑的发展绝不能是一家独有。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研究我国建筑空间理论及构成特点,吸收西方建筑进步之处,探寻我国建筑设计趋势,是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建筑空间构成概念,中、西方有各自理解,这一点在两者传统建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任何一个从事建筑专业的人来说,一切传统的和历史的建筑知识都是自己专业的一种重要的基础知识。
“现代的科学技术源于西方”这个观念影响着人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视。
实际上,历史上所有的伟大作品、有关建筑的史实都是重要的事情。
但是,对于今后的建筑发展,更重要的是历史经验如何用于今日,新的和旧的,传统的和现代的之间如何有机的联系起来。
而且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观念,认为传统的中国建筑的知识只对那些仿古设计者有用,作为一个现代的建筑设计者似乎不用对斗拱和雀替的作用有太多了解。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
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
提起中国传统空间,使人想起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的哲学中,“有”、“无”代表宇宙中相对立的实体物质和非实体属性两个方面。
对于建筑来说,人们实际使用的不是墙体、柱梁、屋顶,而是由它们构成的空间。
但这个空间场所不能脱离这些围合、支撑构件而单独存在,它们之间相互依存。
老子深刻地点出“有无相生”,可谓中国空间概念的核心。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基本单位及组合中国传统建筑是木构建筑,空间基本单位是由两排构架围合成的“间”(图1)。
间又组成“幢”,再由幢围合成“中空”的庭院。
庭院无论在住宅、庙宇或皇宫中都是人们的主要活动中心。
它既是室内生活向室外的延伸,又是室外生活引向室内的前奏。
庭院的大小与形状是根据房主物质、精神需要、经济能力以及气候、地理等因素决定的。
庭院是比间要高一个层次的空间单元,每进入一个庭院就称为一“进”。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大型建筑并不完全意味着庞然大物,而是一系列虚实相间的庭院与由“间”组成的“幢”沿着某种轴线关系而组成的层层渐“进”的建筑群。
这种虚实相间的层层渐进,充分体现了中国空间概念中的“有无相生”。
中国传统建筑群体布局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图2) :第一种是将单体建筑沿庭院周边布置,其中有一面是构图主体,建筑单体最为雄伟,面对中轴线,其他建筑三面围绕,形成对称,与主要建筑取得陪衬、均衡。
这种布局可称之为外实内虚型( 图2(a) )。
第二种是将主要建筑单体置于庭院正中,势态向四面扩张,周边非主要建筑物、构筑物四面围合,气势上逊于主要建筑,势态向中心收拢,也为对称布局,与主要建筑取得均衡。
这种布局可称之为内实外虚型(图2 (b) )。
第三种是建筑群体外廓不规整,院内各建筑作自由布局,初看似觉粗服乱头,了无章法,细品方知规则谨严,格局精细,可谓虚实交织型(图2 (c))。
这种布局在园林中最为普遍。
总而言之,根据山地平原水边岩下地形的不同,气候风土的差异,人情民俗的喜尚,建筑类型以及功能的区别,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构成有着丰富的变化:或严整的全局中渗透着自由的局部,或自由的格局中存在着严整的片断,组成丰富多样的群体。
三、门、堂、廊及其“延伸”的构图空间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伴随着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发展而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大体上都是由门、堂、廊及其“延伸”的空间所构成,所有的建筑平面上,都可以归纳为门、堂、廊3个组成部分,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各种空间、院落,从皇家宫殿到民间住宅以及园林、庙宇莫不如此。
中国传统古建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到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性。
西周代表性的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建筑遗址已是一个严整的四合院实例,由二进院落组成。
前堂与后堂之间用廊子联接。
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院落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
自周以后,门堂分立基本上成为建筑的一种标准形式,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的“门堂之制”有堂必立门,门与堂之间,堂与堂之间以院落或门、廊相连。
门的形式从只是简单的功能入口发展到表现思想、文化等精神意义的复杂空间形式,种类、形式多至不可胜数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决不可忽视中国古建筑中“门”的艺术,“门”空间是建筑整体空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堂”是整个建筑的主体部分,可一可群,由门、廊相连。
堂的空间型制、大小、陈设、布局直接反映整体建筑的内在气质。
“廊”在整个建筑群中起重要的联系作用,也是中国古建筑得以灵活布局的重要手段。
按李允鉌《华夏意匠》更是以为“‘廊’指的是辅助建筑,所谓‘堂下周屋’,包括东西两侧的‘厢房’。
有时,它们不以‘屋’的形式出现,只作为封闭空间的‘围墙’,或者构成内部交通开敞的‘连廊’或‘游廊’。
”这样,“廊”因其封闭、开敞或半开敞而演变成墙、屋、过道等不同的形式,涵盖了更多的内容。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门、堂、廊及其“延伸”空间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基础,它们共同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古建筑空间形态,传达着艺术以至民族的文化精神。
四、“以人为本”的尺度空间在西方建筑历史上,我们经常可见尺度异常高大的建筑,如古罗马的万神庙、中世纪的哥特大教堂,文艺复兴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它们大多是起源于神权统治下的产物。
这些建筑通过非常人的尺度、体量来衬托人的渺小,以视觉上客观存在的形体高大宣扬上帝的权威,表达神权的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就是一个“人治”与“礼制”的国家,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皇权之上的情况。
建筑设计从来都是以人为本的实用主义,很少出现尺度特别夸张的现象。
建筑服务于皇权,通过宗法礼制的约束规定各种不同的建筑等级、尺度大小,各个级别之间不得僭越。
这样从体制上根本保证了皇权永远凌驾于一切之上,而无需一味追求尺度体量这些表象的东西。
皇家建筑在尺度体量上不失宏伟壮丽,却又从精神深处体现皇家威严。
究其本质和其他建筑一样依然为人服务(只不过这个人是皇帝而已) ,考虑使用者的一切功能需要,除了表现权力外还包括日常的吃穿用等。
如果皇家建筑过于奢华甚至还会遭到激烈的批评。
如在春秋时代,管仲就说过“国奢则用费,用费则民贫……台榭相望者,其上下相怨”这样的话。
宗教是统治者的利用工具,宗教建筑也从不能超越皇家建筑,它只不过是神的居所,一个修身养性的场所,一个本质内敛的空间,展示宗教文化而已,并不需要夸张和强调。
殿堂按其中供奉的神像的大小设计建筑的高度,其他建筑依旧以人为尺度设计,充分体现出实用主义的思想。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外来的佛教建筑形式来到中国以后都逐渐被汉化了,因为形式不是最重要的,精神才是至高无上的。
楼台等朝高空发展的建筑虽然高大,多半也有着“登高望远”的实用功能,把人的活动从平面上一层层的抬高,也都是以人为尺度来设计的。
这与西方古建筑中所展现的“高”从本质上截然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的人本思想、实用思想,反对浪费讲究节约精神的作用下,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形成了从使用者的实际出发进行设计的“以人为本”的尺度空间,它不仅表现在如上所分析的几种建筑形式中,在其他的建筑中亦有所表现,尤其在园林建筑中更是如此。
五、以不变应万变的“活”空间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体系的空间概念不同于西方石构建筑源于承重墙结构的空间分隔概念,而是一种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流动空间”的概念。
由于所有作为空间分隔的构造设施都不承重,在单体建筑内部,可以根据实用和艺术的要求灵活处置。
因此,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创造出很多非常成功的建筑空间分隔和组织方式,积累了其他建筑体系无法媲及的丰富的创作经验。
就整个单体建筑而言,由于外墙不承重,可有可无,形式灵活,门窗亦可自由开启,因而根据不同的需要都可以演化成不同型制的建筑空间。
如四面围墙,称其“堂”;四面开敞,谓之“亭”等等。
通过侧界不同方式的围合,既可以界定出封闭的空间,也可以拓展出开敞的空间。
就整个建筑群而言,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使各个独立的单体建筑之间以及单体与环境之间展现出封闭或开放的姿态。
这使得中国古建筑在空间的利用上非常的灵活和有机,室内外空间可以相互交融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也反应出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空间形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并且表现为一种灵活的、有机的、生态的空间形式。
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古人所发明并一直加以利用的“活”空间模式,也承载着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
六、结语中国传统空间形态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精华,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学习。
本文尝试着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分析其所具有的科学与理性的内涵,用发展创新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寻找其内在的一些优秀品质与气质,以获取对当今设计有价值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 李允鉌. 华夏意匠[M]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 ] 刘敦祯. 中国古代建筑史[ M ]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 ] 董仲舒. 春秋繁露[M] . 凌曙注. 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75.[ 4 ] 周一平,马鹏举.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初探[J ]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23 - 28.[ 5 ] 潘古西. 中国建筑史(第4 版) [ M]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学号:07101079 班级:建筑0701 姓名:施志鹏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学号:07101079班级:建筑0701姓名:施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