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赤峰地区红山玉器沁色形成的原因及沁色特点作者:辛学飞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1期摘要:红山古玉沁色的形成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土壤特点以及气候环境都有着直接的关系,红山古玉在几千年前的使用之初就是用来与天地之间的神灵沟通的神玉,又接受了几千年的天地之精华,所以,它更具有一份灵动之气,而各种沁色也就成了鉴识红山文化古玉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刘大同;《古玉辨》;红山古玉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014-04清末民初的古玉鉴藏大家刘大同在《古玉辨》中这样说过:“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结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二光之陶熔。
其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测;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能动人之心者,则远胜十倍矣!”[1]刘大同对古玉沁色的解说,恰恰说中了红山文化古玉器的中心所在,红山古玉之所以能够动人心魄,其主要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之后,会受到地下各种矿物质和地址构造以及地域气候的影响,与天地之中的水、土和自然之精气融为一体,从而产生各种各样令后人匪夷所思的色彩,使玉质的质地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在玉肌和玉表上的变化被后人称之为——沁色。
赤峰地區的地貌形态是复杂多样的,具有高山、盆地、河流、湖泊、丘陵、平原、草原和沙地。
可以说,红山古玉的沁色的确是受天地阴阳之二气,日月精华之二光的影响而产生的,红山古玉本来就是神奇之物,它在几千年前的使用之初就是用来与天地之间的神灵沟通的神玉,又接受了几千年天地精华的融合,又接受四季冷暖交替的不断洗礼,所以,它更具有一份灵动之气,它才会那么美不胜收,于是有沁色的古玉就成了后世人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往往一块古玉因为沁色的美而身价骤增百倍,而各种沁色也就成了鉴识红山古玉的重要手段。
可见,红山古玉沁色的形成应该与赤峰地区的地理环境、土壤特点以及气候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一、赤峰境内河流主要有西拉木伦河、乌尔吉木伦河、老哈河和教来河四条(一)西拉木伦河西拉木伦河发源于克什克腾旗境内,流经克什克腾旗、阿鲁科尔沁旗、林西县、巴林右旗和翁牛特旗,于翁牛特旗境内汇入西辽河。
它的主要支流有查干沐沦河、少郎河和白岔河。
(二)乌尔吉木伦河乌尔吉木伦河发源于巴林左旗境内的大罕山,流经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和通辽市的开鲁县、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境内汇入新开河。
而新开河是西拉木伦河的北分支。
(三)老哈河老哈河发源于河北平泉境内的光头山,向北流经赤峰的宁城县、元宝山区、喀喇沁旗、松山区和敖汉旗,在翁牛特旗的大兴乡向东与奈曼旗交界处汇入西辽河。
它的主要支流有羊肠河、英金河和蚌河。
(四)教来河教来河发源于敖汉旗境内的努鲁尔虎山,流经敖汉旗、奈曼旗、库伦旗、开鲁县和科尔沁区,在科左中旗姜家窝铺附近汇入辽河。
它的主要支流是腾克里河、白塔子河和孟克河。
在这些河流的两岸都能寻找到红山文化各个时期的遗址,也就是说河岸两边曾经是红山人的主要生活聚集之地。
除了充分证明远古的红山人依山傍水、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状况,同时也说明红山的墓葬特点也同样是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并且,遗留在河岸两边山顶上面的古玉长期是在湿润的水土环境下埋藏的,而这是否说明,红山古玉沁色的形成与水土环境是有关系的。
二、赤峰地区的地理环境赤峰地区的地理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同样也是具有多样性的。
西北部是大兴安岭南麓,属于山地地带,西拉木伦河和乌尔吉木伦河就是发源于此,河流由西向东流经山谷地带,沿途还途经丘陵、草原和沙地,由此也能看到其地势是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一种走势。
并且,在两条河流经过的科尔沁沙地具有沙层覆盖深厚的特点,沙丘之间的平地广阔,形成了一种沙地与草原相间的独特地形。
老哈河与教来河的上游地段多为黄土丘陵地带,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该地区长期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较大,所以造成一种比较湿润温和的环境。
这些河流两岸的土壤环境也同样是复杂的,同时具有山地、沙地、丘陵、草原和台地这些地貌特点,从而也导致了地下水分和温度对玉器的侵蚀状况的差异。
仅仅从土壤上来分析,就有潮土、栗钙土、黑钙土、褐土和风沙土很多种,而这些土质对红山玉器的腐蚀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潮土就是由河流的沉积物受到地下水的侵蚀而形成的;栗钙土和黑钙土形成于草原;风沙土主要见于科尔沁沙地。
这些土质所受自然雨水和地下水侵蚀的不同,所含酸碱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区分,所以对玉器沁色的形成都具有极其重要影响。
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土质环境可能形成什么样的玉器沁色,由此也就出现了红山古玉沁色各异的一种状况。
三、赤峰地区的气候环境赤峰地区的气候环境也是非常复杂的,处于半湿润气候向半干旱气候过渡地带。
这里的山地多,平原少,春季和冬季干旱并且多风沙,在没有植被保护的沙地多已经出现了彻底的沙化现象,形成了流动的沙丘,从而形成了一种极为干旱的气候环境。
这里所出现的山地、平原、丘陵、荒地和沙地多种地貌,造成它的湿度也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步递减,导致了水分和温度状况的巨大差异,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气候和土壤及植被类型。
由于这种气候特点,也是红山玉器得以保存完整的主要原因。
“玉入土者,性喜燥,不喜湿。
土湿则易烂,色易黯淡无光。
南方出土之玉,不多见者,皆腐烂,多不完整,而色又不足惊人故也。
[2]”看来,百年前由于当时古玉出土的数量比较有限,现在随着像良渚文化、金沙遗址的发现,玉器的出土数量非常可观,所以刘大同的说法在今天看来就有些狭隘了,但是从红山古玉历经几千年仍旧保存完好这点来分析,这应该与当地干旱的气候,以及红山的墓葬和祭坛多处于山顶、石板墓葬等保存状况都是有直接关系的。
四、对红山玉器沁色形成的分析(一)与时间和玉质影响红山玉器受沁是要经过千年以上才能形成的,根据时间长短不同,以及玉质的不同,受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的,比如兴隆洼和赵宝沟时期的玉器有很多都呈鸡骨白状态,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在地下埋藏的时间过长。
一般来说,距今八千年的玉器肯定和三千年的玉器受沁程度是不一样的,玉器入土的时间越久,沁色也会越重,由于赤峰地区的气候比较干燥,冬夏温差比较明显,玉器入土后,经过冰冻、干旱、高温和雨水的浸泡等自然状况的不停交替反应,加之赤峰地区土质多呈碱性等状况,受沁状况也是比较明显大致相同的。
(二)土壤的影响红山玉器的沁色是直接与地面土质接触的,但由于入土之后所处的土壤里面所含矿物质上的区别,是由外而向内沁入玉肌的,有沁色的古玉一定会在玉肌和玉表上留下一些自然的痕迹。
南方多雨地湿,长期浸泡在水中,玉器易受沁变质;赤峰地区少雨较干燥,所以会受沁较浅。
但无论如何,都是有证可验的。
也就是说,这里也存在着入土地点具体环境的问题,这得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
而红山文化诸玉器多数出自山顶之上,接受的是高山环境的影响,所以说,红山文化任何时期的玉器沁色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地质和周围气候环境影响的。
(三)与腐蚀物的影响在密闭及腐蚀物少的地下环境里,红山玉器所受沁蚀的速度就会更慢一些。
而红山玉器多以石板墓葬为特点,这也是它能保存到今天依旧完好无损的主要原因。
在湿热性环境内,沁蚀的速度就会快得多;如果在强酸、强碱或海滩盐地区的环境中,沁蚀和腐蚀的速度就更快了。
红山古玉所处的小环境主要就是祭祀坑和墓葬。
一般来讲,红山玉器多为墓葬,祭祀坑的玉器多裂纹,都带有枯槁之色、土锈之痕,并形同石灰,由于火祭的特点,所以红山玉器多数都已经呈鸡古白状;墓葬所出的玉器则非常漂亮干净。
(四)与环境和气候的影响真的红山玉器的沁色都浸入玉的内部,与玉是浑然一体的。
而假的沁色则多数是浮在玉的表面上,而且玉表也没有各种深浅不一的凹陷变化。
这些古玉上的沁色看似神秘,实际上却是不难鉴识的,多看,多接触真正的红山古玉沁色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而且,在红山文化诸玉器中的沁色中,根据赤峰地区地质环境和气候条件因素的影响下,它们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所受沁的狀况也是不一致的,但是基本上都不会脱离同一环境下形成沁色的共性,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和规律性,在具体鉴定红山古玉沁色时就有保障多了。
五、根据常见的红山玉器沁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云雾沁也叫烟沁,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它来源于民间,与红山美玉的身份比较相衬。
这种沁色是红山玉器中最常见的沁色,也是被藏家最认可的、最美的沁色。
从感官上看,感觉沁色刚刚进入玉皮,尚未进入玉的肌理,就像长了一层薄雾流云一样,飘荡在玉表之上,且具有一种流动的感觉,但是它与玉器已经融为一体,并且深入玉肌,即使用手搓掉,仍旧可以再生。
在赤峰地区,由于气候干燥,形成这种沁色其实也是非常艰难的,应该至少需要几千年的时间。
(二)奶白沁这种沁色外表成乳白色,民间称之为“奶白浆”,这个名字让我们很容易想到牛奶那种丝滑、细腻、柔软之感觉,这种沁色看起来光洁温润,非常的洁净;如果透过光能见到其原有的玉色,奶白沁有时看起来是很厚的一层,其实它也是薄薄的一层。
像这种沁色的玉质多为黄色玉质生成,那是因为玉质密度较高,并且坚硬,所以不易受沁,经过地下土质几千年的沁蚀,白色的浆沁看似附着在玉表之上,其实已经深入玉肌,无论从玉质上还是从沁色上讲,具有这种沁色的玉器也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优者。
(三)开窗具有“开窗见地”之意。
红山古玉有时在受沁部位中间露出一小片或一条玉器原有的“玉地”,让人能了解这块古玉材料的本来面貌。
这种受沁的红山古玉沁色自然厚重,让人感到有种由深及浅的层次感,并具有一种扩散的动感,尤其是在受沁与不受沁处之间、表里之间、此一沁色与彼一沁色之间,沁层具有超常的立体感。
(四)鸡骨白由于玉在土中受时间、土质和温度的影响,产生的一种钙化现象,就如同煮熟的鸡骨头一样,所以起名叫“鸡骨白”。
在红山文化诸玉器中,有些鸡古白的现象就是因为玉器入土前被火烧过,从这点也可以发现红山文化早期的宗教活动中,具有火葬和用火祭祀的宗教特点,由于火烧而造成玉肌的松软,玉器埋于地下后,会很容易被土质和雨水等侵蚀。
鸡骨白玉器表面有一层钙化的包浆,受沁的程度也有轻有重,轻者肉眼可见大小不一的圆形斑点,用强光照射,此处可偶见透光。
重者已经彻底钙化了,这也是玉石的一种质变现象。
钙化的玉说明它已经脱离了玉的特点,失去了玉性,钙化严重的玉会比较松软,或者较为松脆,怕磕碰,甚至酥软的已经用指甲都能抠得动。
(五)冰片纹冰片纹是玉石的自然老化现象,是受热胀冷缩、雪水与雨水、以及土质内所含弱酸、弱碱的腐蚀而形成的,是沁进之物催化作用的结果,特别是由于赤峰地区的土质一般都呈碱性,以及气候温差又比较明显等原因,红山玉器大多数都存在这种冰片纹。
(六)瑕纹也叫绺裂痕,是古玉受沁并顺着玉器原有的裂缝沁进去,或是沿着玉质较松的部位沁进去,有裂缝的瑕纹中间有凹陷,没有裂缝的瑕纹往往是一种自然的渗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