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含深情写汉字——谈于永正老师的写字教学
发表时间:2014-05-27T14:09:21.34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7月总第176期供稿作者:王炜煜
[导读] 于老师的做法告诉我们:思想教育其实很简单,有时候只是一句“饱含深情”的话。
王炜煜山东省莱芜市实验中学271100
最近,观摩了一节公开课,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全部都是用双面胶粘贴的事先打印好的纸条。
就连课前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也是由执教者用键盘敲上去的。
评课者指出:“某老师虽然粉笔字写得不好,不过她能扬长避短,展示自己的优势……”
乍听之下,蛮有道理;仔细一想,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不是坑人吗?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讲完一节课,黑板上没有留下一个自己写的字,写字教学如何落实?学生跟着谁去练字?说实话,我可不愿意自己的孩子遇到一个这样的语文老师!
我不禁想起了于永正老师。
于老师很重视写字教学,不但要求写得正确,而且要求写得规范。
并且在教学中身体力行,以身示范,将写字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
镜头一:当着学生的面板书课题
[例1]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从板书课题开始,于老师就提醒学生注意“母”字的笔顺。
[例2]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
请小朋友们跟于老师一起写课题。
注意“稻”的笔顺,“秧”的右边第一笔的起笔位置……
[例3]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倔强的小红军》(师板书课题,一边板书,一边指出这些字怎么写才规范、才好看,并让学生跟着写一写。
师巡视学生书写情况,表扬了几个写得好和写得认真的学生。
)
[例4]师: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
注意“新”的写法,最后一竖要长一点,“型”的第四笔竖要写短一点。
为什么要短呢?因为让地方写下面的“土”。
“玻”的捺要有“脚”,写长一些,这样才有精神……
[例5]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现代作家袁鹰写的一篇文章——《白杨》。
(说完,于老师板书课题)“白”字上宽下窄;“杨”字右边的“横折”的“折”,就是第一个“折”,要长一点,不然就像短脖子的企鹅,很难看。
大家把课题写一遍。
(师巡视,表扬了几个写得好和写得认真的学生。
)
[例6]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大家一起跟着于老师写课题。
注意“鲁”字当中的一横要长,“迅”字要注意笔顺,捺要写出变化,一波三折。
(师巡视,表扬了几个写得好和写得认真的学生。
)
很多老师习惯于上课前先板书好课题,上课时再指读两遍,似乎教学课题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环节。
从以上六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于老师完全不是这样,他经常在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来板书课题,而且边写边指导写字要领,还让学生跟着老师仿写,并及时对学生的书写作出评价,树立“典范”,让其他同学有榜样可学。
于老师寓写字教学于课题板书之中,使课题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过场”,不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环节”,而成为一次扎扎实实的写字训练。
镜头二:循序渐进,重写法指导
[例7](《第一次抱母亲》)课的最后,于老师指导学生写字。
他先请学生“读帖”,之后,描红,然后“临帖”,临写完了,又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越”和“疚”字。
但两人写得都不规范。
“越”字右边的第一笔横,起笔高了,“疚”字里面的撇写长了,而捺又写短了,且没有“脚”。
于是,于老师请学生再“读帖”,看“越”字右边的第一笔横,在哪儿起笔。
接着,于老师在黑板上范写了这两个字……
[例8](读完《白杨》15—17小节,于老师指导学生书写“介”和“疆”)
师:“介”字的第三、四笔的距离不要太宽,否则,这个字就像房屋的屋山头。
“疆”字的右半部分,要写得紧凑一些,第一横短,第二横长,第三横次长;左边的“弓”字里面的“土”字千万别丢了。
记住“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让”。
(说完,将“弓”字里面的“土”字描成了红色。
)于老师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注重“合乎汉字楷书之规范”。
他将传统的“读帖、描红、仿影、临帖”与自己的范写相结合,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顺应了学生练字的客观规律。
板书每一个生字,于老师都力求写得笔顺规范,间架结构符合楷书的要求。
要求学生写的字,他都要先写一写,每一个字应该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收笔,都做到心中有数。
正因为有了精心细致的准备,于老师的写字教学才立竿见影,卓有成效。
不仅如此,几乎在每一节课上,于老师都提醒或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看看“三个一”做到了吗。
于老师总是这样,从细微处着手,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让学生一生受益。
《第一次抱母亲》临下课时,于老师谆谆教导学生:“要堂堂正正地练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
于老师总是这样在指导学生练字的同时,将练字的意义与“爱国”“做人”联系在一起,有效地渗透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许多老师觉得很难找到思想教育的切入点,从而忽略了或淡忘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于老师的做法告诉我们:思想教育其实很简单,有时候只是一句“饱含深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