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听于永正老师的课

听于永正老师的课

2012/12/12今天,于我们教育学院的孩子们而言又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于永正老师来咱们学校讲课啦,终于可以领略一下名师的风采。

其实我们对于老师并不陌生,在裴教授的课上就时时听同学们介绍过他,讲到他的”五重教学”,但对于本人却从未谋面!下面是关于他所上的《爱如茉莉》和《祖父的园子》的课堂实录,我稍做了整理,虽然我阅历浅,对他的教学方法和思想都仅仅只是一知半解,但走进于老师的课,我收获了很多。

爱如茉莉第一课时一、导入师板书“爱如茉莉”,齐读课题。

师:声音太高,再读!(生读,声音稍弱)师:再读,用心读生:(轻轻的)爱如茉莉!二、生字、词部分师:(板书“嗔怪”)读什么?谁来读?师:嗔是什么意思?生:就是生气责怪的意思师:不全对,谁再来说说?师:(总结)它有两个意思。

一是表生气,二是表示不满师:在书上哪个句子里?一起来读一读师:那么“眸子”呢?是什么意思?生:眼睛师:眸呢?生:眼皮师:没听说过,再想想。

(学生回答都不对时师引导)师:眸就是瞳孔,听说过吗?瞳孔还可以叫什么?生:瞳仁师:瞳仁还可以写作什么?(请两位学生上台相互对视)师:(对其中一位同学问)你从她眼睛里看到了什么?生:我师:(笑着问道)你是什么?是人吗?生:当然啦!师:这个我字要加上什么号?(引导后,生回答引号)师:那你呢?你从她眼里看到了什么?生:也是我自己师:所以瞳仁还可以写作瞳人师:谁能用眸组词师:读一读眸子这个词语所在的那句话三、阅读部分(一)全文练习1.开火车朗读全文(对每个同学的朗读做点评)2.老师范读3.提出朗读的要求,再读(注意停顿,对话部分的语气,哪里该轻,哪里应慢。

为什么要这样读,请认真思考,用心读)4.生练习读(二)分节练习1.细读1—4段母女对话,体会语气和情感(师生表演母女对话)生:映儿,本来我今天答应包饺子给你爸爸吃……师:妈,您放心,我这就买去,您好好歇着吧(这是于老师在学生读时幽默的加上的一句话)2.6—13段师:这篇文章最精彩的还是女儿在病房看到的那感人的一幕,练一练。

(生读、师读)3.轻轻地,齐读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爱)师:谁和谁之间的爱?师:朗读能走进课文情感深处,默读则让人从文字背后思考。

为什么作者说它像茉莉呢?茉莉有什么特点?(生带着问题默读全文)师:茉莉有什么特点?生:平淡无奇生:洁白纯净生:缕缕幽香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师对学生的字点评纠正)师:爸爸妈妈之间是怎样相互关心的?再次默读课文,把你认为能体现他们相互关心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生:我从“直奔”体会到了爸爸妈妈的爱师:你找得真准。

把它写在黑板上生:我从这一句话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爱。

“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生:还有“蹑手蹑脚”生:布满血丝生:哈欠…………(在学生差不多把这些描写爸妈见相互关心的句子词语后,老师开始组织学生练习说话)师:谁能结合茉莉花和爸妈的爱来说一说,先说茉莉花,再说爸妈。

生1:茉莉花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爸爸妈妈的爱不正是如此吗?虽然平淡,却能散发缕缕幽香。

生2:……(师总结点评)师:文中有三句话,读一读,看看是描写什么的?“那是一个漂浮着桔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他为什么不说“在一天傍晚…”生:我觉得这是描写那是的背景,让我们能更快融入到这个情境中去师:有点意思了,但还不全。

我们先往下看看第二句话。

“初升的阳光从川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的笼罩着他们。

一切都是那麽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师:作者明明是在描写爸妈间相互关心,为什么要描写阳光?(生沉默,是继续引导启发)师:这是一对怎样的夫妻?生:恩爱的师:他们上了____?生:年纪生:他们老两口你想着我,我想着你,真是让人___?生:感动生:我知道了,作者写阳光是想说阳光也想把温暖送给这对恩爱的老年夫妻师:阳光悄悄的探进来,或许都被这浓浓的爱感动了,怕惊扰他们。

师:同学们,这样的描写手法叫做?生:借景抒情师:作者寓情于景,这样的描写以后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能用吗?生:能师:下面来一起轻轻的齐读最后一段。

生:(轻轻地)病房里,那簇茉莉更加洁白纯净……师:这里又写到茉莉了,这种写法是?生:借物抒情师:现在知道作者开头为什么要写美丽的黄昏了吗?留给同学们下去思考。

写到这里,于老师的课就上完了。

当他说“下课”,学生们还一个个愣在那里,我不知道是由于结束得太突兀还是因为于老师的课太精彩,孩子们已经沉浸在其中,没有反应过来。

可是不论怎样,这节课都是别具一格的。

结合之前听贾志敏先生的课,我发现名师的课堂不论风格怎样独特,有一点,都是相通且亘古不变的,那便是“朴实”。

贾先生的课是这样,于永正老师的课也是如此。

在他们的课上,没有喧嚣,没有浮华,没有修饰,有的只是平淡,朴实,这才是最真实的语文课堂,这才是原滋原味的语文。

我们都以为名师的课堂是“繁荣无比,热闹非凡”的,我们本以为课堂里教师的语言会像诗一样优美,境界有如云雾缭绕一般,走进一看却恰恰相反,在于老师的课堂里,除了“真”还是“真”,没有一丁点虚无缥缈的东西。

他不需要ppt,不需要视频,不需要背景音乐……仅仅只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讲台,一群孩子如此而已。

首先于老师重基础,对生字词语的掌握,他一个也未漏掉,并不是简单点一下,他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认、会读、会写还要会懂。

深层次挖掘文字背后的意思,在这节课上,于老师曾多次强调“用心思考”,他说:“我并不喜欢急于举手的孩子,这样的学生太浮躁。

我喜欢认真思考,用心聆听的孩子”,他强调“智慧在宁静中”,宁静以致远,我想或许这就是于老师想要教给学生们的。

其次,于老师还注重阅读。

阅读是训练孩子作文的关键一步,不仅可以让孩子们融入文中,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还能通过模仿最后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第一课时里他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识字,把基础打得牢牢的,“房子”才能搭得高高的;二是学会读。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儿,别以为字音、标点读准了就完成了,阅读是挖掘孩子情感体验的关键,字音、标点仅仅是第一步,语音的停顿,轻重缓急,文中人物的心情、语气等等都需要用心去揣摩。

而这些仅仅是教师嘴上说说学生是不能到达要求的,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就非常必要了。

于老师就敢于说“听我读”,“看我写”,而且于老师一张口学生投去的全是满满的崇敬,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了。

学生也知道哪里应该实读,哪里该虚读,哪里应缓一些,哪里应急切些……在第二课时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孩子的引导点拨和启发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这一部分主要是要学生达到自我感悟的目的,主要为以下两个问题展开:一是茉莉有何特点?二是爸妈之间的爱在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体现出来?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在他的引导下便找到了二者间的关系:茉莉花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爸爸妈妈的爱正是如此,虽然平淡,却能散发缕缕幽香。

自然学生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题目叫做《爱如茉莉》了。

于老师完全可以这样做,“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可是他就在这样不露声色中就让学生明白了,课堂无形之中就变得活起来了。

另外于老师还抓住文中三处写景的部分,教学生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这是知识的拓展,他的课即使在结束之时也是余音绕梁,让人深深回味,“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要写这是一个浮着桔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想这样的课堂正是于老师50多年教学积累的果实,对于在路上不断摸索的我们的确是不失为一个明确的方向,相信这个方向会指引我在在教学路上找到自己的目标!2012/12/13祖父的园子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相对较长。

这篇课文来自萧红的《呼兰河传》,本文叙述了作者儿时的家有一个花园,作者和她的祖父整天都在那里转,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童年时代的天真和活泼。

下面我们走进于永正老师的课堂,看看他是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的。

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怕我吗?生:(胆怯的)不…怕…师:那一会上完课敢对我提意见吗?生:敢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祖父的园子》(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提醒写字要领,生读课题)二、生字词教学倭瓜、谎花(读、写)帽、抛(生板书,师点评、范写)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默读课文,用眼睛仔细看看园子里都有些什么?用笔勾画出来(师提醒学生读书做记号的习惯)学生默读完后,相互交流并板书:蜂子、蝴蝶、蚂蚱……(师圈出写得好的字并点评) 师:谁能用简单的词语来说说你在园子里看到了什么?(生思考,师巡视)师:(悄悄的)你看到了什么?不要让其他同学知道了。

生:动物和风景师:不全,再想想(转向另一生)你呢?生:动物、植物、园子里发生的趣事师:(悄悄地)你说对了,真棒,咱先别出声,等别人说不出来了,再请你出马,你看行么?(思考一会后)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生:我看到了动物、植物、人和发生的趣事师:把掌声送给他师:谁能用更短的词语概括?生思考片刻生:我看到了事物师生对话练习师: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事物师:你看到了哪些事物?生:我看到了动物、植物、人和他们发生的趣事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生:我看到了师:(打断)聪明对孩子不会说完,用一个字概括生:(齐答)等师:再说一次?生:我看到了蜂子、蝴蝶、蚂蚱等动物……四、再读课文、深入感悟师: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祖父的园子,刚刚是用眼睛看到了那么多事物,现在用心思考、体会,去发现蚊子背后的意思,你会看到什么?师:把你用心看到的写下来(生边看师边启发引导)生:我看到了作者的天真、淘气(生板书天真、淘气)生:我看到了祖父的慈祥、和蔼(生板书慈祥、和蔼)生:我看到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昆虫(生板书无拘无束)生:我看到了包容的祖父(生板书包容)生:我看到了园子里的和谐生:我看到了园子里的欢乐生:我看到两年园子里的勃勃生机生:我看到了祖父对“我”的宠爱…………师:如果没有宽容、包容的祖父,就没有无拘无束的作者,正是因为这样,园子力度一切都显得自由自在。

师:那么园子里发生的哪一件事最让你难忘?生:我觉得是写狗尾巴草师:错,静心思考,不要浮躁(启发诱导),这是一件事生:是“我”铲地的事师:看看,给他掌声第二课时五、指导朗读1.生自读“我”铲地这一部分2.学生推荐示读3.师范读4——10段4.祖父的宽容表现在三个细节①祖父铲地,我也……这里一个“拔”字体现了祖父对我的关心②当祖父发现我铲的……“大笑”体现了祖父对我的包容③祖父慢慢地……“慢慢地”体现了祖父对我的耐心师:作者写祖父的慈爱主要是通过这些语言描写,如果没有对话,没有语言,那么一点意思也没有了5.师生表演对话师::(总结)写作文描写人物时一定要有语言描写,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这些人物对话的?这些对话有什么特点?生:作者是分段来写对话的师:所以于老师主张在写人物对话时也要分段,这样不仅看起来简洁大方,眼睛也不疲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