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辽东地区曾遍布皇庄
□本报记者/王敏娜
为派出150人挖人参,盛京内务佐领给总管内务府上呈文
核心提示
在清代,皇庄是皇室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神秘。
盛京皇庄又因建立早、规模大、经营管理完善、存在时间长,成为众多皇庄中的重要代表。
清朝灭亡后,皇庄渐渐消失,盛京皇庄也逐渐被人们遗忘。
近年来,我省相关专家在对满文档案的翻译整理时,发现了不少关于盛京皇庄的记载,结合清代的官书和史籍,专家们逐渐摸清了皇庄的来龙去脉。
为皇帝东巡提供后勤保障
皇庄是指专门服务于皇室的庄园,是皇帝的私产。
清朝时期,盛京、京畿等地都设有皇庄。
皇庄的数量始终处于变化中,各个时期皇庄的规模大小也不相同。
5月25日,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关嘉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皇庄没有具体的名字,后人根据其性质不同泛称其为皇庄。
因其所处区域不同,这些皇庄有一个笼统的称呼,比如盛京周边的皇庄,统称为盛京皇庄。
关嘉禄告诉记者,盛京周边的皇庄有很多,按照出产的物品分为不同的类别,具体有粮庄、棉庄、盐庄、果园、牧群、打牲、山场、瓜菜园、豆草秸庄等。
仅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就有92个盛京粮庄。
现在,这些庄园的具体位置已无从查证。
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盛京皇庄几乎遍布整个辽宁省。
西起葫芦岛绥中,东至丹东凤城,各地都设有盛京皇庄。
“因为是皇帝私产,土地、丁口、产品等都归皇帝占有和支配。
”关嘉禄说,不管哪一种庄园,每年都要向皇家缴纳一定额数的赋税,主要是实物和银两。
相比之下,盛京皇庄承担的任务比一般的皇庄更重一些。
每年除了缴纳赋税外,还要承担皇帝东巡时的费用。
清朝曾有四位皇帝东巡,他们沿途的吃食由盛京皇庄供应,尤其是康熙的前两次东巡,食物主要依靠沿途的盛京皇庄供应。
例如,在康熙第二次东巡时,所需费用一律由盛京所属23个大粮庄及59个棉、靛、盐庄供应。
“皇庄作为皇室开支的主要来源,其收入一般不与国家财政发生关系,但皇帝有时也将之用于国事,如救灾、军费等。
”关嘉禄说,“康熙镇压三藩叛乱时,就曾从盛京皇庄抽调了庄丁和粮食,以扩充兵力和补充军用物资。
”
盛京皇家围场狩猎图
所有事务都需向北京总管内务府汇报
皇庄虽是皇帝的私产,但由于皇帝政务繁忙,无暇管理具体事宜,因此自上而下设立了一套严密的管理体系。
皇庄的事务都是由在北京的总管内务府来打理。
不过,盛京皇庄因设立时间较早,却有些不同。
清史学家、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佟悦说,清初时,盛京没有设立内务府,当时盛京皇庄分隶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由盛京三旗佐领管理,也称为盛京上三旗包衣佐领。
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盛京内务府才设立,用以统理盛京地区皇室及宫廷事务,包括皇庄事务。
然而,无论是之前的盛京上三旗包衣佐领还是后来的盛京内务府,其职能虽说与北京总管内务府相近,但地位要比北京总管内务府低。
盛京内务府对于皇庄内的许多事务都无权处理,事无巨细,都要呈报给北京总管内务府,其中一些事情甚至还得由皇帝钦定裁决。
在辽宁省档案馆,记者翻阅《盛京皇庄档案史料选编》时发现,盛京内务府不仅要把所产物品的核销之类的重大事情向总管内务府请示,就连派去京城送布匹人员的吃饭住宿等琐事也要呈文请示。
康熙十六年(1677年),总管内务府机构调整之后,所有皇庄的管理逐渐完善,不同种类的皇庄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
比如:粮庄归会计司主管,果园归掌仪司主管,打牲归都虞司主管,棉庄、盐庄、靛庄等归广储司主管。
常年及时缴纳额赋的庄头可封官
盛京皇庄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具体到每个皇庄,庄头是直接管理者,主要负责丁口的日常管理,组织生产和完成纳赋。
而皇庄人员的构成基本是庄头和庄丁两部分。
清朝初年,盛京皇庄的庄头与庄丁地位相差甚微,他们都是皇室的家奴。
庄头通常是从普通庄丁中产生,挑选有能力之人任为庄头。
当然,还有一些庄头是带地投充产生的。
所谓带地投充指的是清入关之初,京畿地区的人在满洲贵族或八旗官兵的胁迫下,为寻求权势依靠,或为减少差徭赋税,带地亩家口投于满洲贵族门下为奴仆。
与带地投充相对的是派充庄头。
凡在内务府承领官地的庄头以及内务府拨出归入王公户下的庄头都属于派充庄头,他们的身份不是家奴,而是民籍。
沈阳市法库县依牛堡子镇獐草沟村6组村民祁文顺今年67岁,祖上曾是盛京皇庄派充庄头,他告诉记者,祁姓家族原籍是辽阳杏花村,跟随清太祖努尔哈赤到沈阳后,才被指派到獐草沟充任庄头。
“庄头可以世袭,我们家一直到我爷爷那辈儿还是庄头呢!”祁文顺说,“早些年,我们祁家修家谱时,有人到辽宁省档案馆查过《庄头家谱》,祁家历代庄头名字都能查到。
”
祁文顺祖上在獐草沟充任庄头时,还在当地盖起了一座大四合院,人称祁姓庄头大院。
“小时候听我爷爷讲,我们祖上的祁姓庄头大院非常气派,正房是五间青砖瓦房,两侧建有仓房和马棚,前面建有门房,院子的四个角落还建有炮楼。
炮楼下面是用石头夯的地基,上面砌的砖,据说当年上面都架着土炮。
”祁文顺说。
祁家管理的皇庄为粮庄,主要生产高粱、谷子、豆等五谷杂粮以及一些小油料作物。
每年粮食丰收后,庄头都会催庄丁缴纳田租,然后统一运送到盛京内务府。
“在清朝,我们那地方水运比较方便,有条河(獐草河)流经庄园,流入拉马河,拉马河水又流入辽河。
那时候除了用大马车运输纳粮,还用水运,把粮食从獐草河上的一个小码头装上运皇粮的平底船,再由庄头组织人丁拉纤,将运粮船经拉马河运至辽河,然后顺辽河扬帆而下到牛庄或营口出海口换上大海船,运往盛京内务府指定的地方。
”祁文顺说。
因为把皇庄管理得井井有条,连年及时缴纳额赋,祁文顺的爷爷还被赏赐了一个九品官。
“我们家以前还有朝服和顶戴花翎官帽,可惜没能保存下来。
”祁文顺说。
关嘉禄告诉记者:“这是为调动庄头组织生产的积极性,加强对皇庄管控的一种手段。
康熙皇帝根据庄头完成额赋的情况,定下了赏罚制度,不能完纳的庄头要受鞭刑或遭革退,对常年完纳的庄头,除受到物质奖赏外,还准其升级,多承种地亩,并予以官品。
”
清代的明黄色稠黑狐皮端罩
庄丁多是因罪籍没之人
在盛京皇庄中,庄丁是主要劳动力,以庄丁为户主的家庭构成了皇庄生产的基本单位,
每个皇庄都是由若干个庄丁家庭组成。
对于皇庄庄丁的来源,关嘉禄曾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他发现这些庄丁有很多都是因罪籍没而被编入皇庄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下令将三藩的属下人削籍,编入盛京粮庄。
“清廷当时考虑到叛乱责任主要在于首领,其属下人只是跟随者,罪不至死,所以他们多被削籍编入皇庄。
”佟悦如是解释。
此类事情在《黑图档》中有相关的记载:据盛京皇庄一个庄头皂保讲:“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在盛京一带增设粮庄,将我锦州、大凌河庄头名下额丁补放庄头后送来。
我等迁来盛京后,拨给我等每庄人15对,全是广东、福建地方之人,水土不服,未学过种地,死的死,逃的逃。
我等兄弟叔侄凭己力建房居住,开垦土地,经数年劳顿,方建起家业,得以当差纳赋。
”
“这里所说的广东、福建地方之人,就是三藩在南方的属下。
三藩当年主要驻扎在广东、云南一带,曾在那里招兵买马,其部属不少都是南方人。
”
佟悦说,其中也有不少原籍在辽东的人,平南王尚之信和靖南王耿精忠老家就是辽东的,他们起先都在辽东带兵打仗,然后才去的南方。
三藩之乱被平定后,他们原籍在辽东的部下被编入盛京皇庄。
除了三藩部属,一些籍没官员的属下也被编入皇庄充丁。
权臣鳌拜被擒后,其在盛京的家产也被编入皇庄。
《清史资料》详细记载了鳌拜在盛京的家产,具体为“丁41、妇36、蒙古丁1、大小男孩3、女孩14、田155垧……”这其中,能干的人和良田都被挑选出来,编为三个大粮庄。
除此以外,盛京皇庄的庄丁还有一些是原来庄丁的子女以及家奴。
(除署名外,本文照片均来源于资料)
延伸
皇庄源自满族奴隶社会早期的托克索
据关嘉禄介绍,盛京皇庄脱胎于满族社会的托克索(满语,庄、屯的意思),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当时,努尔哈赤还没有进入辽沈地区,满族社会仍处在奴隶制社会发展阶段,以托克索的形式组织农业生产。
托克索归奴隶主贵族所有,努尔哈赤及其祖父就是当时最大的奴隶主,而为奴隶主服务、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被称为阿哈,他们大多是被掳掠的汉人和朝鲜族人,还有一小部分是女真罪犯。
阿哈的地位极其低下,他们没有任何人身自由,世世代代都是奴隶,受奴隶主贵族的奴役。
祁姓最后一位庄主,他的后代至今生活在法库县依牛堡子镇獐草沟村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后金政权建立后,托克索数量逐渐增多。
《满文老档》中记载:“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谕令:…皆建为汗与贝勒之庄屯,一庄给男丁十三人,牛七头,田百垧,二十垧为官田,八十垧供尔等食用‟。
”
“通过对历史和史料的研究,可以推断努尔哈赤时期建立的托克索,就是清入关后大量设置的皇庄的原型。
”关嘉禄说。
来源:辽宁日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