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水仙起源考

中国水仙起源考

上述两条材料所述为同一件事,文字也大同小 异。《北户录》注文中以“孙光宪续注”引领的文字,显 然不属崔龟图原注的内容,而是孙光宪的自述。全书 所谓“续注”仅此一处,而且附于全书之末,有可能是 孙光宪阅读此书时的随手批注,被后人抄入注文。所 谓“从事江陵日”,指在荆南高氏幕府,可见这段文字 写于乾德元年(863)归宋之后。钱易与孙光宪两人生 卒年正好相接,钱易《南部新书》中的记载或得之传 闻,更大可能是对孙光宪这段文字的摘录或转述,也 许本人对水仙花并不了解,所谓将花折之水中经年 不萎很难想象,远不如孙光宪所说合理,这也反过来 证明孙光宪记载的可靠性。
比较两种说法,笔者认为后一说法更为合理,这 也是目前学术界比较倾向的主流认识。随着当代生 物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全球化的进程,人们的考察视
238
江 苏 社 会 科 学 2011 年 第 6 期
历史学研究
野 和 研 究 手 段 都 在 不 断 发 展 ,可 以 肯 定 的 是 ,全 面 、 深入的遗传基因研究会带给我们更多新的发现。但 物种起源的研究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历 史课题。笔者发现,迄今有关探讨大多出于科技工作 者之手,古代历史方面的考证比较薄弱,所见论述多 多少少都存在一些不够严谨的现象,结论大多比较 粗疏。为此笔者重拾这一问题,着力就水仙花见诸记 载之初各类文献资料的全面勾稽与梳理,找到了一 些我国水仙花起源的可靠信息,发现了水仙花早期 传播的地域特征,由此可以基本确定中国水仙这一 传统名花传入我国的时间、地点和早期的传播轨迹。
一、中国水仙五代时由外国传入
谈及水仙起源,有四条古代文献记载较为重要, 广为人们引用:
一是“六朝人呼为雅蒜”的说法。这是将水仙出 现时间定位最早的一条文献记载。这一说法最早见 于明末文震亨《长物志》,称水仙“性不耐寒,取极佳 者移盆盎,置几案间,次者杂植松竹之下,或古梅、奇 石间。冯夷服花八石,得为水仙,其名最雅,六朝人乃 呼为雅蒜”[4]。我们遍检六朝及隋唐各类文献,均未见 有水仙花和雅蒜的信息。最早记载雅蒜这一名称的 是北宋后期的张耒,称水仙“一名雅蒜”,类似记载此 后频频可见,但整个宋元时期都未见将此与六朝相 联系。文震亨,苏州长洲人,画家文征明的曾孙。他并 未交代这一说法的出处,后世引用者,也未见有任何 新的说明。细味《长物志》的这段记载,意在介绍水仙 花的神韵品位和相应的艺事风雅。在古人心目中,六 朝以人物风流潇洒著称,借六朝说事,其意也只在凸 显水仙花的高雅格调。后来吴昌硕有“黄华带三径 雨,雅蒜存六朝风”的诗句[5],引陶渊明等六朝风范来 赞美菊花与水仙,用意相同。这都是文人一时意兴之 言,远非对水仙来源的严肃考证,不足为据。
更值得注意的是,从晚唐五代至明朝中叶的六 个世纪中,人们并没有将《酉阳杂俎》所说“札柰 祗”与 人们熟悉的水仙花相联系,各种类书在编纂相关知 识时都单列“札柰 祗”一条,从未与人们所说的水仙花 视为一种植物。也就是说,在宋元时期人们的知识体 系中,两者是完全无关的东西。最早将札柰 祗与水仙联 系起来的是明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卷一三水仙 “集解”中转述了《酉阳杂俎》这段记载,并引发思考: “据此形状与水仙彷佛,岂外国名谓不同耶?”他看出 此物与我国水仙的相似,但他也并未完全肯定[10]。从 这以后,人们在编述水仙资料时,才开始收录《酉阳 杂俎》这条材料,影响至今。
其次,宋以来国人所说的水仙,花被(花瓣)纯白 色,副冠黄色,有香味,在当代园艺分类中,被称为中 国水仙(N.tazetta var.chinensis Roem),属于多花水仙 一类,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朝鲜半岛和日本。 而《酉阳杂俎》所说札柰 祗,花作红白二色,今天科技工 作 者 推 测 ,有 可 能 是 红 口 水 仙 之 类 [8],与 我 国 传 统 的 水仙不是同一个种类。历代文献除转抄《酉阳杂俎》 这段材料外,再也未见有任何札柰 祗栽培的后续 报 道, 也就是说此后漫长的岁月都未见这一物种在我国繁 衍传播的任何消息。就笔者所见,只是到明末天启年 间才有重新引进种植红水仙的记载[9]。
一、段公路《北户录》卷三“睡莲”条下注:“孙光 宪续注曰,从事江陵日,寄住蕃客穆思密尝遗水仙花 数本如橘,置于水器中,经年不萎。”
二、钱易《南部新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 一〇: “孙光宪从事江陵日,寄住蕃客穆思密尝遗水 仙花数本,摘之水器中,经年不萎。”
《北户录》、《南部新书》 都是传本确凿的文人笔 记著作。《北户录》撰者段公路是段文昌的孙子,也就 是说是《酉阳杂俎》作者段成式的儿子或侄子。书中 自称唐懿宗咸通(860-873)中至乾符(874-879)初曾 在岭南任职,该书记载岭南风土、物产。每条正文多 夹有崔龟图的注解,注文较为详赡。注文中出现的孙 光宪(?-968),五代著名文人,字孟文,号葆光子,陵 州贵平(今四川仁寿县东北)人,前蜀时为陵州判官[11]。 后唐天成初(约 926 年)前蜀亡国后,他避地江陵(今 湖北荆州),入仕五代十国中的南平国— ——高季兴、 高从诲经营的荆南割据政权,任掌书记。历仕高氏祖 孙 三 代 五 主 ,前 后 长 达 三 十 七 年 ,官 至 检 校 秘 书 监 、 御史大夫。宋乾德元年(963),力劝高氏率土归宋,为 宋 太 祖 嘉 许 ,授 黄 州(今 湖 北 黄 冈)刺 史 ,乾 德 六 年 卒,。孙光宪博通经史,著述颇丰,有《续通历》、《北梦 琐言》、《荆台集》等百余卷。尤以曲子词著称,是晚唐 五代花间派的重要词人[12]。钱易《南部新书》也是一部 笔记著作。钱易(968-1026),字希白,宋真宗咸平二 年(999)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南部新书》约成于大 中祥符(1008-1016)末年。
水仙在我国得到广泛记载是宋朝以来的事,韩
239
中国水仙起源考
维生活的年代正在这一时间范围里,下文我们将其 与北宋时期的其他信息一并探讨。而其他三条,所说 时间都属宋以前,应该是更早的源头。但这三条材料 中,前两条又远非信史,唯有第三条最为可靠。如今 科技工作者也正是据此确认,最迟在我国唐代,水仙 植物已由拂林(今希腊、土耳其等地中海沿岸地区) 传入我国。但这一判断仍有不少值得推敲之处。
三是拂林国所产札柰 祗。唐段成式(?-863)《酉阳 杂俎》卷一八:“札柰 祗出拂林国,苗长三四尺,根大如 鸭卵,叶似蒜,叶中心抽条甚长,茎端有花六出,红白 色,花心黄赤,不结子。其草冬生夏死,与荠麦相类, 取其花压以为油,涂身,除风气,拂林国王及国内贵 人皆用之。”札柰祗与波斯语 Narg(i 水仙)对音,所说形 态、花色、习性、功用都显系水仙属植物。拂林,西域 地名,指东罗马帝国及西亚地中海沿岸地区,这也正 是世界公认的水仙属植物的原产地和主产地。段成 式是唐穆宗朝宰相段文昌之子,曾为秘书省校书郎, 官至太常少卿,以博学著称。《酉阳杂俎》属于博物类 著作,体例有如类书,内容广博,在唐代同类著作中 独树一帜,广受人们重视。
是起于六朝,而是早在春秋战国就已经出现了。 二是“唐玄宗赐虢国夫人红水仙”事。出于明万
历间王路《花史左编》(万历刻本)卷一一,王路罗列 古人宠爱鲜花之事,其中一条: “唐玄宗赐虢国夫人 红水仙十二盆,盆皆金玉、七宝所造。”同样亦未交代 出处。王路之前未见有人谈起过,后人称引此事多想 当然地以为出于唐人 《明皇杂录》 或 《开元天宝遗 事》,然遍检二书及今人所辑佚文,都未见有此事的 蛛丝马迹。因此这一记载的可靠性也值得怀疑。
我国水仙只是一个变种,孤零零分布在中国、日本等 东亚国家,这种情况不符合生物分布的一般规律。水 仙在我国各地大都很难有性繁殖,品种资源较少,作 为原产地难以成立。我国唐以前未见有水仙的迹象, 唐代有关水仙的最早记载是拂林国(东 罗 马)的札柰 祗 (naìqí),宋以来才逐步传播开来。古代盛产水仙的上 海嘉定、江苏苏州、福建漳州等地至今都未发现野生 原种。今人发现的野生水仙,都在寺庙或村落附近, 应为栽培逸为野生,而且也都不能正常繁殖[3]。
中国水仙起源考
中国水仙起源考
程杰
内容提要 水仙花是我国原产还是外来归化,迄今尚无定论。 六朝雅蒜和唐玄宗赐虢国夫 人红水仙的说法都出于明朝后期,不足为据。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拂林国所产札柰 祗,属水 仙植物无疑,是否真正传入我国难以确定。 而且花色红白,与传统的中国水仙花色迥异,不是同 一品种,明代中叶以前的我国各类著述也都未将它们联系一起。 五代孙光宪记载,他供职江陵 (今湖北荆州)时,有寄住蕃客(外国移民)穆思密赠其水仙花数本,这是我国最早的水仙花记录。 北宋中期以来,文人开始歌咏水仙,众多信息表明,这时的水仙花主要见于江陵、襄阳及周边地 区,大致相当于今鄂中、鄂北和河南省的洛阳、许昌一线。 这应该是五代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以 江陵为中心逐步传播、扩展的结果。 水仙这一名称的命名方式特别、来源不明,有可能是对西方 原有名称中神话内容的意译。
明人学风粗疏,世所共知。文氏这里不仅与六朝 挂钩不当,前面的一句“冯夷服花八石,得为水仙”也 是信口开河。河伯冯夷服八石,得道成为水仙是一个 古老的传说,所谓“八石”本指道家炼丹的八种石料, 文氏改作“服花八石”,就成了吃花八担(石)而成仙 的意思了。明慎懋官《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明万历 九年刻本)卷四编录此事,将“冯夷”误作“汤夷”,稍 后陈继儒《岩栖幽事》(明宝颜堂秘笈本)更进一步说 “有汤夷,华阴人,服水仙花八石,得为水仙”。如果把 他们说的都信以为真的话,那水仙花的历史就远不
关键词 水仙花 起源 孙光宪 五代 江陵 穆思密
程 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10097
关于中国水仙的起源问题迄今尚无定论。科技 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中国水仙为我国原产, 以 民 国 二 十 五 年(1936)漳 州 学 者 翁 国 梁 的《水 仙 花 考》一书为代表[1],其主要理由是东亚地区地大物博, 气候多样,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宋人即有水仙“本生 武当山谷中,土人谓之天葱”的说法,宋人咏水仙诗 多提到湖南、湖北等地,这些地方应该是水仙的原产 地。古人甚至有“六朝人乃呼为雅蒜”的说法,如今也 在舟山群岛等地发现成片的野生水仙花。另一种意 见则认为水仙是外来归化植物,以中科院植物所陈心 启、吴应祥《中国水仙考》、《中国水仙续考》为代表[2]。 主要观点是水仙属植物的分布中心是地中海沿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