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与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与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与演变
中国建筑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而这个独特的风格,源自其独特的文
化和地理环境。

本文将从建筑的起源、演变以及风格特点三个方
面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论述。

一、建筑的起源
中国古代建筑,最初是依赖自然物质的,不需要特殊的建造材料。

在远古时代,人们只需要在山洞或石头上开凿一个洞穴,来
作为居所。

这类建筑称为“穴居”。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农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把穴居向地面迁移,出现了以土堆为墙的“土质建筑”。

随着早期文明的发展,在商代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
前11世纪)出现了用木质建筑和砖石构建的建筑物。

据考古发现,商代时期的宫殿、祭祀之所早期用的是木构石栏,又称“栱式”或“栱立式”,即两列柱子之间架设横梁,横梁上再加龙骨,形成了
一种梁柱榫卯结构。

而两柱之间还设立着木条,可抵御地震和台
风等自然灾害。

这种建筑法在中国建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同时,在商代时期还出现了石制建筑,如殷墟的商代宫殿遗址就是以巨
石为建筑材料,利用一个石支柱支撑上面的梁架。

可见,在古代中国,早期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大都是基于当时自然环境的能力基础上而发展的。

二、建筑的演变
从春秋战国到汉朝,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一个跨越时期,此时期呈现出了三种不同风格的建筑。

1.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更好地展示地位,出现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宫殿建筑,这就是“转角顶”。

该风格在战国时期,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城墙和陵墓等建筑中。

转角顶顶端多为筒形或尖塔形,非常锋利而优美。

不仅拥有出色的环境适应性和雕刻工艺,还展示了中国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文化。

2. 汉朝时期
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汉朝时期诞生了一种更具实用性的建筑风格——“插楼式建筑”。

该建筑风格中,檐口向外整体拉伸,呈现出弧形,从而使其更好地显现出风水上的吉祥气势。

同时,“插楼式建筑”还在庭院内设置了空中龙骨,起到了固定梁柱的作用,使其更加坚固。

可以说,汉朝时期的建筑风格,进一步发扬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实用性和美感。

3. 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
自三国时期开始,中国古代建筑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

在这段时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令人叹为观止。

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支离破碎,人民流离失所,但在这个不安的时代,建筑工艺却得到了进一步创新。

南北朝时期依旧保留了从前的建筑风格,如转角顶、插楼式,但对于建造的材料和处理工艺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繁荣,这段时期的建筑得到了更为跨越式的发展。

其中,龙门寺的塔院建筑,大唐皇宫中的金色殿和长春宫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三、建筑的风格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其核心要义是:讲究“天人合一”、“阴阳调和”、注重“整体性”和“对称性”。

在飞檐、垂花瓦、曲尺、雕刻等元素的细节处理上,都需要符
合天地阴阳的原理。

如在传统的建筑风格中,通常会使用双层檐
台或者复式灵均山头,以及逐层缩小的屋檐等设计手法,从而实
现对建筑整体性、空间层级关系、技术处理等方面的协调。

此外,古代中国建筑通常会考虑到建筑本身在整个环境中的位置、大街小巷、道路规划等因素,注重建筑的位置、朝向、形状
和材料等方面的细节处理。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演变,不仅是中国文化和建筑技术的标志,更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它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同时
也为今天的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因此,无论是从文化
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演变,都对人类文明和建筑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