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安阳市第六届中小学
青年教师技能竞赛
(初中历史)
《对外友好往来》
说课稿
参赛教师:安阳市五中
申畅
2012年6月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我将从四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和理念: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对外友好往来》属于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
放的社会》,本课上承隋唐盛世的繁荣景象,向我们展现唐朝积极对外开放的政策。

唐朝海纳百川,吸收各国文明,同时把中华文明的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领会“交流促发展的”深刻内涵。

2.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能力培养:
通过研读对比历史资料,培养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素养。

(3).情感体验:
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西游,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

二、说教法学法
课堂的有效不在于注重形式上的活动而在于学生是否面对历史,积极思考,敢于表达。

基于以上理念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情景体验法、研读史料、对话交流、问题探究法和读书指导法。

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知识,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不再是聆听者,而是用心去感悟历史。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实际,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调动思维,探求新知---- -----练习反馈,巩固新知-----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两幅图:唐人街、唐僧。

将学生迅速由现实带到盛世唐朝,他们都是唐朝对外友好交往的见证,以此导入新课。

2、调动思维、探求新知:
①难点突破:隋唐时期为什么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提示:从隋唐国力、国际影响力、交通条件等方面分析)
难点突破设计意图:
要给学生思考的切入点,问题要化难为简,化整为零,引导学生利用前几课的知识储备和课本地图来分析。

一个看以很大的命题,放低切入点,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喜悦。

②与日本交往:采用“对比出真知”的活动
(课件展示唐朝与日本服饰、货币、城市布局的三组对比图)通过对比,同学们发现什么?(学生:日本借鉴模仿唐朝。

)谁来充当学习唐文化的使者呢?---遣唐使的概念跃然纸上。

来而不往非礼也,日本遣唐使来到唐朝,那么,唐朝前往日本的友好使者是谁呢?引出鉴真。

③鉴真:研读课件出示的鉴真6次东渡的史料,从他屡败屡战的经
历中,你感受到什么力量?
④齐读诗歌,观看胡锦涛为鉴真塑像揭幕图。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
离,跨越千年,鉴真仍然是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

⑤唐与新罗:采用角色体验的方法,激起学生想说、敢说的欲望,
提高表达能力。

⑥唐与天竺:设计学生为唐僧设计名片的活动。

真正的唐僧有徒弟相伴吗?描述西游记真实版。

体会玄奘18年孤身一人求法的艰辛执着。

⑦齐读鲁迅文章,体会文人对玄奘的高度评价。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4、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将本课内容与学生共同总结为:三个国家
两位人物
一类人物
老师总结:传播文明,学习先进文化,是联系世界的纽带,今日的中国,以怎样的姿态面对世界呢?你能举例吗?(学生会说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反映中国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

最后打出:“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标语)
四、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肩负着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人大附中历史教师李晓风我非常欣赏李老师的才学,也仰慕他的高度。

在我的课堂设计中力求达到这样的境界,不要刻意去背历史知识,而是注重体验,呼唤共鸣,使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大的历史观和深厚的历史感。

作为一线教师,希望历史成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而不只是一门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倦的探索实践。

2012年6月30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