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类文章阅读1.通过对学生观察\注意力的有效训练,促使学生集中精神学习,激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2.通过主动探究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独立\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3.通过动力观察法,提升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引导学生掌握修辞的方法及技巧以观察角度引入,通过观察图片/现象/图形/文本叙述/教具使用等,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能力。
(内容由简入繁的呈现,引导学生探究观察,找出规律或画出重点,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能力)简单题1.海朋友,你看见过汹涌澎湃的大海吗?听见过那千军万马般雄壮的声音吗?早晨,海面很平静,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把整个大海照得红彤彤的。
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飘动,海鸥贴近海面快乐地飞舞,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勤劳的渔民驾驶着渔轮早早地来到这里打鱼、捞海带,阳光给他们披上了金色的盛装。
海水哗哗地冲上海滩,飞溅起洁白闪光的浪花……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那么迷人!可是,当傍晚涨潮的时候,大海却变成了另一副模样。
它变得像一个无边的战场,海风吹着尖利的号角,海浪似乎是千百乘铁骑,向海岸猛烈地攻击着,发出隆隆的怒吼声。
岸上千斤重的大石,给它轻轻一拂,就淹没到海里去了。
这时,银盘似的月亮刚刚露出笑脸,看到这种情景,也害怕地颤动了一下,躲进了云层。
所有的星星,也都无奈地闭上了眼睛。
这些,都被不知疲倦的大海看见了,于是,它便慢慢地停止了奔腾冲击。
夜,慢慢地静了下来了。
银色的月亮又从云朵中露出笑脸,把大海照得像一条迂回的明似玻璃的带子。
星星听不见那可怕的声音了,也把眼睛睁开,调皮地眨着。
满天的繁星和那海岸上的盏盏明灯互映在水中,显得那么耀眼,那么令人心旷神怡!啊,大海,我爱你!我愿变成一只海鸥,在你的上空自由地飞翔,在你的抚育下茁壮成长!1.在下列词语中带点的正确读音上画“√”。
(5分)澎.湃(pēng péng)涨.潮(zhǎng zhàng)迂.回(yū yú)轻轻一拂.(fuó fú)银盘似.的月亮(sìshì)2.读拼音,写词语。
(6分)shèng zhuāng bēn téng rǎn rǎn shēng qǐ( ) ( ) ( ) pí juàn fǔ yù xīn kuàng shén yí( ) ( ) ( )3.按要求抄写句子。
(3分)比喻句:拟人句:对偶句:4.根据短文第②③④自然段的内容写出这三个自然段的小标题。
(3分)第②自然段:第③自然段:第④自然段:5.分别写出大海在下列时间段里的特点。
(3分)(1)早晨:(2)涨潮时:(3)夜色中: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单题2.我爱校园的秋色秋天的景色在一年四季中最迷人,我特爱校园的秋色。
秋天,教学楼下一排桂花全开了。
你瞧,这金桂,金灿灿的小花朵簇拥在一起,远远望去恰似金色的云朵降临人间,走近一些,那香喷喷、甜丝丝的花香顿时(侵入沁入)你的心脾。
桂花树下,那一盆盆菊花(五颜六色五光十色),形态各异。
有黄嫩嫩的,雪白白的,墨绿绿的……它们的花瓣有的像中间凹下,两边翘起的小勺子;有的像一支支金色的小号角;还有的花瓣呈月牙状,仿佛像一个个银白色的小月亮。
秋风中,校园里桂花和菊花的芳香真让人陶醉。
操场上左边是高大的皂荚树,那一片片枯叶在秋风中飘落下来,就好像。
树上挂着一个个肥皂果,在风中(悄悄轻轻)摇晃,就像。
操场的右边是一排红枫,那树叶红艳艳的,远看就像天边。
操场正面围墙边是一排高大的水杉。
在秋日金色的阳光下,水杉郁郁葱葱,就像一个个生气勃勃为学校,显得(特别非常格外)有精神。
啊!秋天校园的花是香的,树是美丽而有生机的。
我爱校园春天的妩媚,但我更爱校园的秋色。
因为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它意味着欢乐。
我愿这大好秋色永驻校园。
1.根据上下文,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用“”标出。
(2分)2.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写句子。
(4分)3.将短文中 ABB 式的词语摘录下来并照样子再写五个。
(5分)金灿灿4.用“”划出短文中带分号的句子,并模仿句型写句子。
(2分)5.第四自然段分别从和这两个方面写出了。
(2分)6.第五自然段按照顺序,写出了。
(2分)7.整篇文章重点抓住和这两种景物写出了校园的美丽秋色,表达了作者。
(3分)中档题题目:可爱的家乡我的家乡大理是一个可爱的地方。
这里物产丰富,山水秀丽,不仅在全州有名,而且在全省、全国甚至世界上都有一定名气。
大理的物产十分丰富。
苍山上有数不清的树林,是优质的建筑材料;洱海里有各种各样的鱼虾,是广大群众喜爱的食品;坝子里良田千顷,盛产粮食、蔬菜和各类瓜果。
家乡的特产大理石更是驰名中外。
大理石用途很广,在建筑方面,可以做基石、铺地面、贴墙壁;在工艺方面,可以制成花瓶、屏风和各种精美的观赏品;在文化和生活方面,可以做笔架、砚台、杯盘、桌凳等等。
大理石制品十分漂亮,白的如玉,洁净无瑕彩的如霞,色泽斑斓:墨绿的、赭黄的、水纹的,无不晶莹光洁,令人赏心悦目。
大理的风景十分优美。
苍山十九峰,白雪罩顶,彩云缠腰,山泉清冽,山花争艳,森林郁郁葱葱,峦崖千姿百态,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去攀登,去观赏。
三百里洱海波光浩荡,蔚蓝的水衬着洁白的帆,如诗如画。
夜晚,明月东升,光照洱海,海面上的白波闪闪烁烁,仿佛游龙的银鳞;近岸处渔火点点,笑语声声,真让人辨不清是在人间还是在仙境!家乡的山山水水是如此富饶美丽。
我怎能不热爱我的家乡!1.“驰”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再查()。
在字典中,“驰”字有三种解释:A.跑得很快;B.心神向往;C.传播。
在驰名中外中应选()。
请用另外两个意思分别组一个词语;()()。
(3分)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4分)驰名中外:赏心悦目:3.第一自然段中说,大理“不仅在全州..上都有一定名气。
”..至世界..有名,而且在全省..、全国这句话中带点的词是按照范围的顺序安排的。
请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下列每组词语。
(3分)6.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把文章分为三段。
(5分)第自然段为第一段,总的说第自然段为第二段,分别从题。
第自然段为第三段,抒发7.请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3分)动力观察:中档题题目:黑白苏州①许多年以来,古老与风雅便是我梦幻中的苏州。
走进这座古城,仅仅是走马观花式地阅读,就发现苏州果然很老,枫桥、寒山寺、胥门……它们附丽的故事一个比一个古老;苏州果然很雅,小桥、流水、园林……其中散淡的韵致一处比一处风流。
岁月深处,苏州是一片家园厚土;折身之间,苏州是一抹秀色青青。
②然而,最触动我心灵的,却并不是这些早已为人稔熟的文化元素,而是这座古城蔚为大观的黑白文化——成片成片黑瓦白墙的民居,一匾一匾黑底白字的招牌。
那几天,我往返于与之相邻的几座城市,惊奇地发现,一出苏州境域,就没有了这种黑白鲜明的城市色彩。
显然,“黑白”只属于苏州。
③黑白苏州!这就是我行走中体味到的苏州本色。
不管岁月如何流转,世事如何变迁,苏州,撷取着城市历史与人文精粹,借助建筑和招牌,以“黑白”之文化创意,构筑出了风姿绰约的形象外观,令苏州的灵魂在黑白分明的时空中轻舞飞扬。
纵然历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这种黑白风格的城市色彩也丝毫没有淡化,抑或变形。
④其实,苏州给人的最初印象本是柔美的———吴侬软语、垂堤杨柳、丝绸苏绣、茶肆评弹……这个历史文化名城,2500年来承载了太多的春花秋月,孕育了太多的文采风流。
一代代美丽的苏州女儿家长成嫁人,小桥、流水旁的人家里,吴侬软语至今。
一代代倜傥风雅的苏州才子吟风写月,一展情怀——陆机、张旭、范仲淹、唐伯虎、金圣叹……哪一个不是用字或画或文在浇灌、养育苏州的柔美。
在每一个游人的眼里,苏州就是那柔柔的《茉莉花》民歌,就是那悠悠的寒山寺钟声……⑤然而,苏州骨子里却是刚烈的。
这种刚烈最鲜明地体现在苏州人身上。
最好的事例是苏州开城祖伍子胥,他曾交待,自己死后要悬头城门,要眼睁睁看着复仇的越国军队踏入吴国。
相传,在越国军队走近城门时,伍子胥那双未合上的双眼竟然喷出血光,令越军不得不绕行别的城门入城。
后人赞曰: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日东流生白波。
金圣叹,也是一位刚烈志士。
史载他奇才横溢,生性不羁。
大明亡灭,普天之下,唯有金圣叹敢于发出呐喊,敢于放声痛哭,终以“大不敬罪”而被杀,是为著名的苏州“哭庙案”。
明代,苏州织工大暴动更是威震朝野,“柔婉的苏州人这次是提着脑袋、踏着血泊冲击”京城的腐败统治,这次暴动的声响长久回荡在历史的天空。
无疑,这些人物和事件,为苏州竖立起一座座历史丰碑,苏州大地耸立起一个个大写的“人”。
⑥在许多人心中,苏州的黑白仅仅是旧照片上的视觉色彩,仅仅是城市古老的简单诠释,他们全然不理会这座古城积淀深厚的文化内蕴,更不用心体验它于黑白色彩中坚守的文化骨骼有多沉重。
然而,你往枫桥去,你会发现枫桥乃至苏州的所有拱桥,无不是用棱角分明的石块在构筑圆拱;你往拙政园去,你会发现拙政园乃至苏州所有园林中的点睛之物———太湖石,无不是形丑而质硬;你往绣房去,你会发现每一块锦绣图案,无不是钢针彩线在穿梭;你往剑池去,你会发现刚性的剑与柔情的水竟协和如斯——一池清水深藏宝剑三千……⑦柔美与刚烈,就这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它们不也正是对苏州黑白色彩的精神内涵的另一种呈现吗?⑧黑白,难道不是苏州真正的魂灵吗?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第①段写作者走进梦幻中的苏州古城,观赏它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感受它的古老与风雅,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b.作者认为,苏州拥有蔚为大观的黑白文化,黑瓦白墙的民居,黑底白字的招牌,优美的苏州园林都是黑白文化的元素。
c.文章第⑥段写苏州拱桥的石块、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写绣房和剑池,目的是说明苏州文化真正的特点是刚硬。
d.文中写了苏州与周边几座城市的不同,写了苏州的表象与内在精神,鲜明地突出了经久不变的“苏州本色”。
e.作者借助对苏州建筑景观、历史事件、民俗风情的叙述描写,揭示了这座古城的文化内涵,寄寓了深沉的理性思考。
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说“苏州大地耸立起一个个大写的‘人’”,请根据第⑤段的内容,概括这“大写的人”具有怎样的刚烈品格。
(2)文章以“黑白,难道不是苏州真正的魂灵吗?动力观察:较难题例2:松堂游记朱自清①去年夏天,我们和s君夫妇在松堂住了三日。
难得这三日的闲,我们约好了什么事不管,只玩儿,也带了两本书,却只是预备闲得真没办法时消消遣的。
②出发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
枕上颇为怅怅,难道天公这么不做美吗!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