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摘要:《微宏观经济学》是高等教育中财经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概念多、原理多、规律多、模型多的特点。
本文针对二批本科中刚入学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经济学思维这一问题,指出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困难。
并提出什么是西方经济学及如何学习西方经济学问题,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关键词:微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128-01
一、《微宏观经济学》及其特征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包括的相关理论十分广泛。
主要有:一是均衡价格理论。
研究某种商品的价格是根据供求双方共同决定的。
并根据价格机制对经济进行调节,当市场上某商品供大于求时,说明资源配置不合理,其价格下降。
相反,供不应求,则价格上升。
二是消费者行为理论。
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到各种商品的购买上去,以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三是生产者行为理论。
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上去,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四是厂商均衡理论。
研究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厂商如何决策。
五是分配理论。
研究按照什么原则来分配。
六是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理论。
研究微观经济政微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
改革与创新研究
杨金磊
(枣庄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枣庄 277000)策有利于弥补公共物品、垄断性商品等价格机制不能有效调节的缺陷。
宏观经济学则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包括相关理论十分广泛。
主要有:一是国民收入理论。
研究包括长短期的宏观经济学决定。
即长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物价水平及失业问题;短期的ad-as模型。
二是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
三是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研究国民收入波动的原因。
四是宏观经济政策理论。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微宏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及经济政策存有较大区别。
但是,二者之间又有密切联系。
一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相互补充。
即微观经济是假定资源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则是假定资源配置的条件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的资源利用。
同时,二者共同组成西方经济的理论体系。
二是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其中,微观是研究个体行为,而宏观则是研究总体行为。
因此,微观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三是《微宏经济学》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
西方经济学是在社会制度的背景下,来具体分析问题。
因此,二者研究方法属于实证研究领域。
二、学习《微宏观经济学》的困难分析
对于初学者来说,《微宏观经济学》较为抽象且不易理解。
究其
原因,既有学生自身原因,也有教学方法原因。
首先,入校新生对《微宏观经济学》缺乏理性认识是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所谓经济学的理性思维则是对任何观点都要怀疑的。
同时,需要用逻辑的精确性去怀疑。
而对于初学者来说,从宏观层面上看,在高中阶段的教学环境相对较小,课程安排较为集中,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相反,大学阶段教学环境相对宽泛,课程安排比较分散,教学方法多元化。
从微观层面上看,过去的教学内容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主,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经济学思想。
另外,对于高中应试教学为主,向大学以自我学习为主的转变还没有完全适应。
再加上,课程的抽象、理论性强、难以理解更是让入学新生学习西方经济学难上加难。
因此,入学新生无法形成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进而缺乏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入校新生对《微宏观经济学》中的基本假设理解缺乏是学习困难的关键原因。
假设条件是经济学理论成立的前提。
因此,学习经济学必须从正确的理解假设条件开始。
诸如:在学习《微宏观经济学》之前必须理解基本假设。
一是“经济人”假设。
把人的本性假设为利己的,企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是“完备信息”假设。
在“完备信息”条件下,人们拥有做出决策的一切信息。
三是“完备市场”假设。
在“完备市场”条件下,市场竞争充分。
四是资源稀缺性假设。
正是因为人类欲望无限与资源有限的矛盾性,才有必要深入研究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
再者,入校新生对《微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学模型重视不够
是学习困难的直接原因。
经济学模型是深刻认识和理解原型问题而对其所作出的一种抽象和升华的概括。
尤其是通过经济学模型来分析经济问题,更加直观、更加清晰、更加简化、更加利于理解。
因此,重视经济学模型对于初学者来说十分重要。
另外,教学方法陈旧,理论介绍过于枯燥乏味是学习西方经济学困难的又一直接原因。
三、学习《微宏观经济学》的方法
当前,针对二批本科学生学习《微宏观经济学》的困惑。
笔者认为,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专业老师应该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首先,在经济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一是适时开展相关经济学讲座。
尤其是结合一些经济热点问题(如:经济危机、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等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其现状及原因。
二是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采用言简意赅、通俗的语言讲解尤为重要。
三是采取案例教学,并将典型案例融入经济学理论当中。
其次,在经济学教学中应该重视与学生的互动。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学生个人实际情况出发,适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二是注重通过适时反问,来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是重视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再者,在经济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一是要求专业课老师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经济学的基本结构。
经济学研究不仅是关于生产、成本、价格、供求等方面,也不单是通货膨胀、
失业、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问题。
而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和规律的社会学科。
二是要求专业课老师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另外,要求老师必须采取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采取“黑板+板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看清全过程及各种逻辑关系。
同时,还要多注重激励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多激励、多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的过程中注重眼神、肢体语言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黄亚钧.西方经济学(微观和宏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冯华,商海岩,赵成美.西方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4] 孙辛勤,施建军,张台秋.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价值观引导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责任编辑:金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