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卷第3期V o l .23N o .32002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of A rch 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Ξ王媛1,王柬罡2,崔海鹰3(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2.青岛市公路管理局,青岛266101;3.青岛市李沧区房产管理二处,青岛266100)摘 要:就我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对广州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特征进行探讨,总结了广州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特征及演变规律,以利于今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吸取历史经验、寻求规律、继承与发扬城市传统文化,体现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关键词: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中图分类号:TU 2098.1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只有把握住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揭示出城市内外部诸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1 秦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秦汉时期——最早的广州城.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从任嚣建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15年的历史了[1].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 的大城,俗称“越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见图1)[2].图1 南越国都城城址示意图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使岭南土著民族在接受较高文化的影响中,而逐渐“汉化”和发展起来了.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南齐书,州郡志上》有云:“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民户不多,而狸獠猥杂……卷握之资,富兼十世”.所以当时的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修“越城”的西半部,并把城向北扩展,所以历史上也称步骘城.而广州的正式定名应在三国孙吴时代.2 隋唐南汉城市空间形态隋唐南汉——广州城的开元盛世.隋初经济一度发展,因而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通南北交通,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3].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Ξ收稿日期:2001-10-30新的水平.在盛唐时,广州已成为全国三大商业城市之一(其他两城是扬州、汴梁),主要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拓开,西亚各国特别是阿拉伯人大量来中国经商,很多人迁居广州.图2 唐代城址示意图公元917年,南海王刘龙天(岩)建大越国,翌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广州再一次成为都城,称兴王府[4].广州城自晋至唐未见扩展,但城市日益兴盛,人口众多,城市的范围早已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可以看到唐城的大致范围与城市形态(见图2)[2].唐代的广州城墙范围很小,城市形态已形成了坐北朝南的布局形态,形成了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从而为南汉都城兴王府的建设打下了基础.南汉兴王府仿唐都长安(西安)建造,兴建大批宫殿王府,城市区域分工明确,分内城与郭城,内城又包括宫城与皇城两大部分,具有都城建设特点,在广州城的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3 宋代时期城市空间形态宋代时期——三城并立的广州城.宋代对于广州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继南汉仍以北部中间地区为政治中心;西部及沿江的商业区得到巩固,城市风貌大为改观,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特征,从而促进了广州城市特有文化的形成.由于广州城墙受南汉灭亡时的破坏,残垣断壁,北宋时对此进行修扩,形成三重城墙围绕的空间形态图3 宋代城址示意图格局.三城即指子城、东城和西城三城并立(见图3)[5].子城又称中城,是在南汉兴王府基础上修筑而成,其范围未扩大,周长五里;东城的建设是在古越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与中城并列,共四里,这里主要是官员居住区和风景区.西城规模最大.方园13里并与中城隔一西湖,这里是主要商业区,从此,城市开始向西扩展,至此,三城并立的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就形成了.4 明清时期的城市空间形态明清时期——三城合一的广州城.明代对广州城有过多次改造和扩建,使城市发展更多结合了周围独特的自然环境.明洪武三年,拆除了原“三城并立”中间的城墙,填埋了部分濠池,使“三城合一”,解决交通不便和城市协调发展问题;洪武十三年,地方官朱亮祖认为三城合一,城区仍狭,因“辟东北山麓以广之”并“拓北城八百余丈建立五楼,为会城壮观”;嘉庆四十三年(1563年)又加筑外城,后称明代新城.此时,广州城的范围已扩展至北抵越秀山,南抵珠江边,东至大东门,西达西濠,已形成广州城今天旧城中心区的轮廓,周长约21里,设八门.城市规模的扩展,使越秀山的一部分进入城市范围,再加上六条溪水环城而流,形成六脉通海,青山入城的格局,反映了设计者的独特匠心,丰富了城市景观,体现建设生态城市的思想[6].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关闭了闽、浙、苏三个海关,使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和交通空前繁荣,推动了广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城市建设也得到了发展.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广州城破坏惨重,商业凋零,外贸日减,外贸中心地位日渐衰落,逐渐由33第3期王媛等: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上海代替.鸦片战争虽使广州城市受到惨重破坏,但也导致了沙面租界的形成和西关(城垣以西的广大地区)、河图4 广州城市形态演变图南(珠江以南淤积形成的平原)的发展和建设.5 国民党政府及抗日战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辛亥革命成功后,民国成立,军阀割据,南北对峙,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暴发了全面的抗日战争,内忧外患,连年战争,也使城市的空间发展受到阻滞和破坏.1928年广州城市规划设计专门机构开始建立,12月广州市城市建设委员会成立,掌握全市规划设计事务.1932年8月公布了《广州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这是广州市城市规划历史上的第一部正式规划设计文件(见图5、图6),其主要图5 广州市详图(1913年)内容是:总体布局将全市划分为工业、住宅、商业、混合四个功能区,公布了广州市道路系统图,规划黄埔港为广州外港,白鹅潭一带为内港[7].在这部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市政建设和向城市外围拓展工业区的同时,城市内部空间形态也逐步改变,呈现出地域性、多样化的发展倾向.多元发展代表了广州近代城市总体空间形态的基本特征,广州近代城市空间结构,大致由演变中的旧城区,城市行政中心区,新式商业空间,东山区及其它物质空间形态拼贴而成.抗日战争,日寇占领了广州,曾连续对广图6广州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广州市近代马路修建图)州狂轰滥炸,也使广州城受到了破坏,使城市的发展进入了倒退和停滞时期.6 新中国建立后城市空间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入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计划经济的实行,政治、文化生活的改变,加之当时国际环境的恶劣,广州濒临港澳,地处资本主义包围封锁的前沿.在这一切因素的影响下,使广州现代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一五”经济建设时期,兴建了一批工厂及工人新村,工业以食品与轻纺工业为主.城市中心仍然是旧城区,海珠广场,流花湖地区为重点开发地区.1958年开始“二五”计划,这一时期,广州城市的发展迅猛,大批工业区向城市周边蔓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工厂区和工人住宅区.1958年—1964年间,城市用地除向东发展外,还向北延伸,至1962年城区面积达76km 2[7].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城市建设和交通受到了严重破坏.致使城市生活服务设施不足,居住区建设43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第23卷停顿,而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居民住房紧张,市政公用设施不足,城市布局混乱.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国际形势极有利于广州,广州进入了健康而迅速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广州城市的发展情况:一是在城市边缘大规模开辟和扩展新区,城市呈圈层式质密状平面扩大;二是在旧城区从局部修补,转向结合城市房地产开发的全面旧城改造;三是新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大量出现,形成新的城市中心区,向垂直方向扩张;四是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现代化步伐加快;五是城市总体生态环境下降,污染加重.这一时期所增加的建筑、道路、桥梁及公用设施等,实在太多,不胜枚举,难以赘述,现从其规划中以见一斑.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广州城市形态发展走上了以规划控制引导为主的建设时期,先后制定过十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并结合具体的小区建设,地区开发等制定了若干详细规划.这些规划成果,对城市空间结构起了重要的控制和引导作用.1979年—1983年制定了第十四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强调了广州市在全国及广东省的地位,强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历史名城的作用.在城市空间结构上,确定城市主要沿珠江北岸向东至黄埔发展,采用带状组团式结构,即沿珠江分三个组团:旧城区为第一组团,是城市中心区;第二组团为天河区,以设置文教、体育和科研单位为主;第三组团为黄埔地区,将结合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大力发展工业、港口、仓库等设施,组团之间以农田和菜地分隔,避免连成一片.确定番禺的市桥镇、花都的新华镇为卫星城.图7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图1989年—1992年,在制定的第十五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形态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充实和深化,调整了城市空间布局(见图7).城市用地除主要向东发展外,还向南,向北(在保护水源的前提下)发展.并对各组团内容作了深化,即建立以中心区、东翼、北翼三大组团为构架,每个大组团又由几个小组团组成,构成都市多层次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2001年最新一轮“广州市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中确定,城市空间格局为“山、城、田、海”,城市发展形态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引导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向更深、更广的方向拓展.南拓——指在番禺区将要建设“两城一区”,即广州新城(用地228km 2,)、大学城(45km 2)、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50.3km 2);北优——是指优化城市向北部的发展.北部从化市有广州主要的水源涵养地,花都区正在建设的新白云国际机场,在保证贯彻“机场控制区”规划的前提下,适当发展临港的“机场带动区”、建设物流中心;东进——是指以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拉动城市发展重心向东移,将旧城区的传统产业向黄埔区——增城市(新塘镇)集中迁移,重整东翼产业组团,利用港口条件,在东翼大组团形成密集的产业发展带.西联——旧城区和白云区以西地区,重点是进行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保护名城,促进人口和产业的疏解.53第3期王媛等: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63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第23卷7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历史规律及特点从以上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中可以看出:广州城市形态的演进,可以归纳为突变与整合的历史过程.突变是指城市形态在某种外力作用下破坏,又在某种新的政治体制下,通过功能要素有机组合,形成一种新的形态;突变之后,是一段时期的整合,使新的形态秩序在尝试和协调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从而共同构成发展进步的阶梯,是“政治与形态”之间的互动.从城市发展内在机制上看,其突变与整合,是城市形态在不断适应城市功能的需要,因此城市受社会经济的制约,是“经济与形态”之间的互动;其次,从其外在表征上看,城市物质形态是一系列物质要素在城市中有序的分布和组合,其突变与整合,是城市形态适应环境不断协调变化的结果,因此城市发展受环境的制约,是“环境与形态”之间的互动;再次,从其文化内涵上看,城市最初的发展,就离不开人为的规划塑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规划设计思想.同时,政治、宗教、文化等不同上层建筑意识,也会产生不同的规划设计思想,因此城市发展也受规划思想及多种文化因素制约,是“规划与形态”的互动[2].7.1 政治与形态”的互动南越国建都前,广州是一个原始的居民点,秦统一中原派兵南下,统一岭南,并在广州设南海郡,可见广州城的起源发展是军事争夺胜利的结果.后赵佗乘中原战争无暇南顾之机,自立南越国,原南海郡的小城,自不能适应国都功能之需要,因而扩城为周围十里,并依靠武力,组织居民群居,形成城市.由此可见王权政治斗争在早期城市发展中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南汉国都城的建设,使广州城又得到一次突变的发展.当时,维护封建皇权统治,推重皇权礼治仍然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功能,如其宫殿仿长安的建设,坐北朝南,宫城居中,左右对称的布局,突出了皇权至上、尊卑有序的礼治思想,所以说政治与城市形态演变密切相关.7.2 “经济与形态”的互动广州近代城市形态的发展,由于外国资本的输入,使本地传统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形成了一个包括外来资本主义、传统封建主义、新生的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等多种因素作用的体系,既相互交织,又自成一体的形态特征.广州现代城市形态的发展,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性城市的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组成部分,服务和服从于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广州现代城市形态,是以工业用地布局为主导,以各项用地有计划配置为特色的基本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按统一的基本建设计划和功能分区原则来组织要素布局,包括城市旧城区形态、中心区形态、工业区形态、居住区形态、单位体制独立区形态、都市的“村庄”形态等,并由其相互组合,形成了广州现代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格局.目前广州的城市空间形态,正处在一个不断发展、迅猛扩张的势头,南拓、北优、东进、西联,这也正是“经济”发展与“形态”互动的规律使然.7.3 “环境与形态”的互动环境是人类社会生长的基础,也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条件.正是由于城市发展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不同,从而形成各自的风貌和特色,表现出各自生动而丰富的个性.广州地处亚热带气候,背靠白云山,面向狮子洋,珠江、北江、东江三江交汇,雨水充沛,交通便利,有优越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因而,二千多年来都在原址上扩展,没有迁移;优越的自然山水环境,是广州城赖以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历代广州城廓的拓展,也是自然环境与城市形态有机融合的体现;现在的广州,将确定山、城、田、海的空间发展模式,是广州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中城市形态的发展目标,更体现了环境与形态的互为依存关系.7.4 “规划与形态”的互动城市空间形态的建设,可分为“规划建设方式”和“有机生长方式”,前者是自觉地对城市形态的人工塑造和统一规划;后者则没有统一的规划思想驾驭,而是在多种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中,自发地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广州古代城市的发展,因其是封建中央集权政府对岭南统治的政治中心,故其城市布局免不了一般中原州府城市形态特点.但广州由于当时地处偏僻,只是外贸港口,财货之源,其经济地位更胜于政治地位,故朝廷对广州的城市建设并不大重视,所以城市的发展更多地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但是,在历史上广州曾三次成为地方性政权的都城,对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如南越国都城的建设,使广州由一个原始居民点一跃而成为可与中原其它著名城市相提并论的商业都会;南汉国都城的建设,打破了广州城从三国至唐代七百多年来城市的格局,其城市总体格局一直延续到现代.在这两个时期的发展中,明显地体现了规划思想的控制,城市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民国以后,西方规划思想逐渐传入我国,广州率先受到影响,开始有了规划文本和图纸,至此,城市规划成为一种城市发展直接的预测和控制手段,在广州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广州城市的规划思想,建国前主要受西方英美规划思想的影响;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主要受苏联规划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城市规划也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不断走向深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将在规划的预测和调控下进行,体现“规划与形态”互动的规律.综上所述,广州是华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进一步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如何保持和发扬城市历史传统文化,提高历史名城的地位和作用,塑造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城市形态,体现名城“效应”,是进入21世纪后再次进行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1世纪,世界将被全球化的趋势所笼罩,在推进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过程中,广州将如何保持“名城效应”的地位和作用,必将面临一场严峻的挑战.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将是一个以信息等知识产业为主导的城市,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注重保护与发扬城市传统文化、注重人类情感归属的城市.广州有独特的“云山、珠水”自然条件,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人文条件,经过未来高质量而有效的规划控制和不懈的努力实践,能跻身于世界名城之林,其前程方兴未艾.参考文献[1] 杨万秀,钟卓安主编.广州简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5223[2] 周霞.广州城市形态演进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1999[3] 宁越敏等著.中国城市发展史.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4.118[4] 麦英豪.古广州的若干史实问题.广州:岭南文史,1990(1):528[5] 曾昭璇.广州历史地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1[6] 徐俊鸣.广州都市的兴起及其早期发展.中山大学学报(岭南历史地理论文集),1990(11):4[7] 广州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广州市志・卷三.广州出版社,1995.71The H istor ic Character istic and Evolutionof Guangzhou Urban FormW ang Yuan 1,W ang J ian 2gang 2and Cu i H ai 2ying3(1.Guangzhou U rban P lann ing &D esign R esearch in stitu te ,Guangzhou 510060;2.T he H ighw ay B ruean of Q ingdao ,Q ingdao 26600;3.T he N 0.2D epartm en t of R ealty A dm in istrati on of L icang ,Q ingdao 266100)Abstract :T h is p ap er studies the fo r m ati on ,developm en t and evo lu ti on of Guangzhou u rban fo r m du ring the m o st i m po rtan t p eri ods in the h isto ry of Ch ina .In additi on ,the paper summ arizes the h isto ric char 2acteristics and the law s of the u rban developm en t in o rder to benefit the u rban general p lann ing in fu tu re esp ecially in app lying the h isto ric exp erience ,search ing the regu larity ,succeeding the traditi onal cu ltu re and rep resen 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 isto ric cities and tow n s in Sou th Ch ina .Key words :Guangzhou ,u rban ,the special fo r m ,developm en t作者简介 王媛,女,42岁,高级城市规划师73第3期王媛等: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