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句子的排序与衔接

句子的排序与衔接

句子的排序与衔接
教学目标:
1.探讨句子排序的一般规律
2.掌握句子排序题的一般解题技巧
3.能利用一般方法准确解题
句子的排序与衔接是我们岳阳中考试题中必考题目。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排列句序指的是将次序混乱的句子重新调整,使之排列有序,语意贯通。

语段内部句子的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段意义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

这种题目能通过语段结构关系的客观规定性来考查考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思维判断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做准做对这类题目呢?
【规律探讨】(出示三个有代表性的例题学生做后讨论小结做这种题型的方法。


例题1.(时间顺序)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边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大意摘录下来。

②接着就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

③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的风格,写出了一篇篇文章。

④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⑤“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的好方法。

⑥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

A.⑤⑥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⑤⑥
C.⑤⑥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⑤⑥
【解析】这是议论文中“论点—论据”的顺序。

论据部分以时间推移顺序:先买书—仿写—比校—取到“真经”。

例题2、下列几个句子的顺序已经被打乱,请重新排列。

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②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

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起来。

④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⑤那是一轮灿烂的满月。

例题3.注意下面句子相互间用语的逻辑照应,把他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修建一所房屋或者布置一个花园,要让住在别地的朋友知道房屋花园是怎么个光景,就得画关于这所房屋这个花园的图。

②编纂关于动物植物的书籍,要让读者明白动物植物外面的形态跟内部的结构,就得画种种动物植物的图。

③读者看了,明白了,住在外地的朋友看了,知道了,就完成了它的功能。

④这类的图,绘画的动机都在实用。

⑤咱们画图,有时候为的是实用。

句子排序有哪些规律?
一、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对于排序题,首先要明确的是试卷中给出的几个答案中肯定有一个顺序,是怎样的顺序呢?排序题一般有以下几种顺序:
(一)按时间顺序来排序(例题一)
(二)按空间顺序来排序(例题二)
我们第一次月考题就是以空间顺序为主进行排列的
(三)按逻辑顺序来排序(以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为序。

)(例题三)
二、讲究词句间的前后联系和照应
【方法总结】
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归纳出一些有效的解题解题技巧。

方法一:明确文体
记叙文多以时间、空间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起因、经过和结果)为顺序;
议论文往往观点在前,材料在中,总结在后;结构为提出论点、分析论点、总结论点;
说明文多以空间或逻辑为序,常常说明对象或说明话题在前,事物特征及形成等在后。

方法二:理清顺序
(一)按时间顺序来排序
(二)按空间顺序来排序
(三)按逻辑顺序来排序(以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为序。


逻辑就是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思维的规律性。

语序也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这些规律是隐含在文字表述中的,因此只有认真仔细地读懂语段所表达的意思,才能理出其内在的规律,才能排出正确的句序。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主到次,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从总说到分说,由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物质到意识再由意识到物质……
方法三:抓关键词
1.抓前后有联系的词——关注词语前后联系
表时间转换的:如“以前”、“现在”、“将来”等;
表空间转换的:如“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
表逻辑转换的:如“首先”、“其次”、“最后”等。

关联词语:虽然…但是,不仅…而且,只要…就,因此,所以,而,然而,可是,等等
指示代词:这,这里,这些,这时,那,那里,那些,那时,我,你,他,她,其,其中,此,彼,等
暗示性词语:也,又,再,同时,一方面……另一方面,首先,其次,过去,现在,例如,相反,其实,可见……
2. 抓相同的词语(重复出现的词语)或意义相同的词——注意内容上前后照应
例题4.把下面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
①在南坡,带状分布的原始云杉林海连绵不断,棵棵巨杉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天。

②在北坡,五花甸草原上,你可以看见新疆细毛羊群和奔驰的伊犁马群。

③在连天蔽日的杉木下,马鹿、狍鹿、棕熊、雪豹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

④吃完早饭后,继续南下,就进入喀什河和巩乃斯河的草原和森林带。

⑤各种森林鸟类,鸣声不断。

以上三种方法须综合运用,并结合题目所提供的选项采用排除法、连读法解题会更加很快捷。

【能力提升】(我来试一试)
1.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a)
①博士除授予学官,还授予一些有专门技艺、专门学问的职官,如魏晋以后的太医博士、天文博士、历博士、卜博士等。

②秦始皇时,博士只作政府顾问。

③唐宋以后,社会上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也俗称博士,如“茶博士”“酒博士”等。

④汉代以后,博士开始任学官,担任教学工作。

⑤博士在我国古代是个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

a.⑤②④①③
b.①⑤②④③
c.⑤④③①②
d.①④②③⑤
2.在下面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b )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

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_______;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______。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②把芬芳奉献给他人③以苦心孕育未来④以宽阔拥抱生活
a.②①④③
b.④②③①
c.③②④①
d.①④③②
3.山是静的,海是动的。

山是呆板的,海是活泼的。

从天边微波疯潮地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地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①如同病牛一般。

②而海呢,你看它没有一刻静止!③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④凝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
A ②①④③
B ④②③①
C ③④①②
D ①②③④
选段是一幅海山远观图。

阅读提供的四个句子,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和逻辑:作者落墨在海,却以山来衬托海。

山海相映,动静互衬。

从横线后紧接的句子来看,描述主体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故②句应在横线的最后,这样语意才紧密相连。

再看另外三句,后写大海,前必写山,这样才能前后照应,一一对应。

①句中喻体病牛,本体只能是青山,而不可能是大海,因而④必定在①前。

同时也体现了由远山到近海的规律。

因此,答案不难推出:C ③④①②
4.(逻辑顺序)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 b )
_______,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_______,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舞,春水潺潺;_______,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________,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①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②文学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③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④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a.①③④②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②①③④
【解析】材料以文学为描写对象,以排比嵌套比喻的手法,从四个方面进行描述。

试题抽去每一分句的第一句话(这四句话分别从四个角度对文学设喻)列于题后,打乱顺序后让考生进行归位选择。

解答此题,可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四个方面入手,将每一个喻体与其后的描述联系起来,看它们是否意蕴连贯。

【巩固提升】
完成《毕业指导丛书》相应练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