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主要养殖贝类的生物学及生态习性(下)
主要养殖贝类的生物学及生态习性(下)
①蚶科 (Arcidae) ②帽蚶科
1
① 蚶科 (Arcidae):
壳质坚厚,较膨胀; 外韧带位于一个平面上或位于韧带槽中; 铰合部直或略呈弧形,具有很多短或片状的齿, 齿同形或前后端有差异; 分布极广,全世界各海洋中、均有发现,其垂直 分布自潮间带至深海。
泥蚶(血蛤、花蚶)Arca granosa 毛蚶(毛蛤、麻蛤)Arca subcrenata
泥蚶
放射肋 18-21条
(二)生活习性
喜栖息在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软泥滩涂 上,在中、低潮区的交界处数量最多,埋居其 中。无水管,仅以壳后缘在滩涂表面形成水孔与 外界相通。适应的盐度范围10~28.8,水温0~ 35℃。泥蚶为滤食性贝类,以硅藻类和有机碎屑
为食。雌雄异体,生殖季节一般在7~9月间。
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黑碟贝
4、企鹅珠母贝
属热带、亚热带外洋性大型贝 类,喜栖息在潮流强、盐度高 、水深5至60米的海域中。它 的贝体呈斜四边形,因形状似 南极企鹅而得名。成贝大者壳 高约25厘米,体重3至4斤, 壳面呈黑色,壳内珍珠层呈银 白色,具有虹彩光辉,艳丽异 常。适宜养殖附壳珍珠,如佛 像珍珠。
珠母贝——黑碟贝
企鹅珠母贝
6
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
5、三角帆蚌(淡水育珠贝)
河蚌、劈蚌、石蚌。贝壳扁、大型 ,外形略呈不等边三角形,壳质重 厚。前背缘向前缘倾斜,后背缘向 上伸展呈三角形的帆状翼。三角帆 蚌壳色随年龄增加而加深,壳面由 黄绿色、红棕色、翡翠色等逐渐加 深变为紫褐色或棕黑色。壳内面珍 珠光泽绚丽。蚌不能主动追逐食物 ,而就依靠蚌壳的开闭获取食物。 主要滤食硅藻。三角帆蚌产珠质量 光滑细腻,手术操作简便,是就我 国培育淡水珍珠的优良品种。
42-48条 20)
两年性成熟,性腺色
盐度较高的海域;水深 同泥蚶,一次产卵 3 ~50米;埋栖,无水管 500 ~1000万。
能杂交吗?
3
第七节 珠母贝
一、主要种类的形态 二、马氏珠母贝的内部结构 三、马氏珠母贝的生态习性 四、马氏珠母贝的繁殖与生长 五、珍珠的形成
个体发育
受精——卵裂—— 囊胚——原肠胚—— 担轮幼虫(早期、中期、晚期)—— 面盘幼虫——直线铰合幼虫(D形幼虫)—— 壳顶初期幼虫——壳顶中期幼虫——壳顶后期幼 虫(眼点幼虫)—— 匍匐幼虫—— 稚贝—— 幼贝—— 成贝
(2)淡水珍珠:凡是在淡水域的蚌类软体动物中 天然形成或人工养殖的珍珠均称为淡水珍珠。根 据淡水水域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水珍珠、湖水珍 珠和江水珍珠等。
8
贝雕工艺品
珍珠的营养成分
宏量元素:钙、磷、镁等。 微量元素:铁、铜、锌、锰、硒等20余种。 氨基酸:19种蛋白质氨基酸 牛磺酸 小分子活性肽 卟啉及金属卟啉 维生素B族
1
1、通道针 2、开口针 3、送核器 4、送片针 5、珠核
分剥内外表皮
剥离法 撕片法
削片法
剪片法
四、无核珠的手术操作方法
(一)工具和手术蚌的准备 (二)小片制备
剖蚌
剪除色线
分剥内外表皮
整修和切片
剪取外套膜 的外表皮
小片插植
开壳
1、开壳
排蚌
三角帆蚌开1cm左右,
以不损伤闭壳肌为准。
2、插植小片
横插法:用钩针横开伤口,送片针圆头将小片送达伤口 底部。三角帆蚌植片深度 0.5~0.8mm左右。
第六节 蚶 第七节 珠母贝 第八节 文蛤 第九节 鲍 第十节 其它常见贝类
第六节 蚶
一、泥蚶 二、魁蚶 三、毛蚶
蚶的分类地位及分布
蚶为瓣鳃纲、翼形亚纲、蚶目、蚶科贝类的通 称。主要经济种类为泥蚶、魁蚶、毛蚶、青蚶、 褐蚶、橄榄蚶、扭蚶、结蚶等:分布于温至热带 海域,附着或埋栖生活。
蚶目(Arcoida)
珍珠的形成与养殖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
植入种核
培育珠母
养殖管理
采收珍珠
河蚌的内部器官
天然珍珠的形成
9
手术工具(无核珠手术工具)
1、送片针 2、开口针 3、弯头剪刀 4、剪刀 5、开口器 6、滴管 7、切片刀 8、拨鳃板
9、镊子 10、弯头刀 11、棱形通针
12、解剖盘 13、14、开口塞 15、固定针 16手术台
有核珠手术工具
马氏珠母贝(合浦珠母贝)
4
马氏珠母贝(合浦珠母贝)
2、大珠母贝——白螺珍珠贝,白碟贝
我国最大的珍珠贝,壳极大,一般为25厘米左右, 最大的壳长可达32厘米,体重4—5公斤。大珠母 贝是珍珠贝中最大的一种。贝壳大型而坚厚,呈蝶 状,左壳稍隆起,右壳较扁平,前耳稍突起,后耳 突消失成圆钝状。壳面呈棕褐色,壳顶鳞片层紧 密,壳后缘鳞片层游离状明显,壳内面具珍珠光 泽,珍珠层为银白色,较厚。边缘稍呈黄色或黄褐 色,铰合部厚,贝壳内面中央稍后处有一明显的闭 壳肌痕。
(一)形态特征: 贝壳极坚硬,卵圆形,两壳相等,相当膨胀。背部两端略 呈钝角。壳顶突出,向内卷曲,位置偏于前方,两壳顶间 的距离远。放射肋粗壮,有18~22条,助上具明显的结 节,呈瓦垄形。壳表白色,被褐色壳皮。壳内面灰白色。 边级具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深沟。铰合部直,齿细密。前 闭壳肌痕小,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大,四方形。
1、马氏珠母贝(合浦珠母贝)
斜四方形,背缘略平直,腹、前、后缘弓形。
我国分布于广西、广东和台湾海峡南部沿海一带。热带、亚 热带海区,自然栖息于水温10℃以上的内湾或近海海底,水 深一般在10米以内。成体终生以足丝附着在岩礁石砾上生活 ,适宜水温范围10~35℃,盐度为16~35。0.5 龄开始性成 熟,先为雄性个体,经性转换成雌性个体,也有少数是雌雄 同体的。
第七讲 主要养殖贝类的生物学 及生态习性
李海云 hyli@
华南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
2013年3月
课件制作笔者花费大量时间,仅供教学参考,资源 说明如下:
1、付京花教学课件 2、董艳珍教学课件 3、网络其它无名氏课件 4、大量网页 5、少量彩图为本人所绘,如幼虫类型、牡蛎生活史等
铰合齿数目多(原列齿目),排成1列,鳃呈丝状。 蚶总科(Arcacea) 贝壳相等或不相等,前后近等,表面常有带
毛壳皮。铰合部具小齿多枚,排成1列。前、后闭 壳肌均发达,足部具深沟,常具足丝。心脏在围 心腔内,具2支大动脉。鳃呈丝状,一般反折;鳃 叶游离没有叶间联系。生殖孔与肾孔分别开口。 侧神经节与脑神经节合一,外套膜游离,无水 管。外套痕简单。
雌雄异体,体外受 精,1年多两年性成 熟,雌性腺橘红色,
雄性乳白或淡黄。 一次产卵340万。
放 射 肋 水深3 ~10米;粉砂或 33-35条 软泥,河口附近海域。 壳 被 细 密 温度:5~28℃;盐 棕色绒毛 度:20 ~31。
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两年性成熟,雌性腺 淡红,雄乳白。
放射肋 温度:-5~25℃(10 ~ 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结缔组织 一面在 直插法:小片由伤外口。与蚌的腹缘成垂直方向插入,深度
0.8mm左右。
10
横插法 直 插 法
植片顺序 从后端到前端,从边缘到中心。 数量:每侧可植3排,20片左右。 间距1cm左右,后端可植密些。
三、小片插植
3、整圆手术
用送片针的圆头在外套膜伤口的 外面整理小片成鼓状突起。
4、准备吊养
和结泥蚶 [T.nodifera (Martens)]。 细纹蚶属(Striarca),如褐蚶(S.tenebriea Reeve)。
一、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翼形亚纲,蚶目(列齿目),蚶科, 蚶属。中国传统的养殖贝类。地方名:粒蚶、血蚶、血 螺、瓦垄蛤。
2
常见的种类
泥蚶 放射肋 18-21条 毛蚶 放射肋 33-35条 魁蚶 放射肋 42-48条
毛蚶
毛蚶
放射肋 33-35条 壳被细密棕色绒毛
魁蚶
魁蚶
放射肋 42-48条
种类 泥蚶
毛蚶 魁蚶
主要形态
生态习性
繁殖习性
区别
放 射 肋 温度:-2~36℃(15 ~ 18-21条 30)
盐度:10.42 ~ 31.43(13.04 ~23.56); 埋栖浅,无水管
7
四、马氏珠母贝的繁殖与生长
一般0.5龄开始性成熟,通常先为雄性个体,经性转换成雌 性个体。一般 4龄以上雌性个体占多数,也出现少数雌雄 同体现象。在中国,夏、秋两季水温25~30℃时为繁殖 盛期。卵为卵圆形,卵径约50微米,精子全长约60微米, 体外受精。受精卵发育成担轮幼虫及面盘幼虫,经20天左 右附着成苗。幼虫和幼苗以微细的单胞藻类和有机碎屑 等为食料。生长快,1龄时贝壳就可长达7厘米左右。
拨塞、刻上编号、日期等,浸泡在清水中。现一般采用笼养。
11
第八节 文蛤
一、文蛤的分类与分布 二、文蛤的形态构造 三、文蛤的生态习性 四、文蛤的繁殖生物学 五、文蛤的发生
一、文蛤的分类与分布
文蛤,科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帘蛤目, 帘蛤科,文蛤属。俗称“花蛤”,贝类中的珍 品,因贝壳表面光滑并布有美丽的红、褐、 黑等色花纹而得名。我国潮间带和浅海区砂 泥底质都有分布。 我国常见种:文蛤、丽文蛤、斧文蛤
大珠母贝 白碟贝
5
3、珠母贝——黑碟贝
贝壳较大,壳质坚厚,近圆形或方 形。栖息于低潮线附近至潮线下60 米以内的浅海底,以足丝附着在风 浪小而流水通畅的岩石或珊瑚礁上 。产卵期为5~10月,繁殖力强, 生长速度快。珠母贝肉味鲜美,可 食用;所产黑珍珠的经济价值很高 ;壳和珠除做装饰品外,还可入药 。
五、珍珠的形成
珍珠饰品
珍珠的形成 外套膜的结构
外表皮 结缔组织 内表皮
外套膜贴壳的一面为外表皮, 靠近内脏团的一侧为内表皮, 中间为结缔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