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崇圣寺三塔PPT课件
12
13
• 塔身的第一层,高 13.45米,是整个塔 身最高的一级。东塔 门距基座平面2米, 西塔门则在近6米处。 塔墙厚达3.3米。第2 至15层结构基本相同, 大小相近。第16层为 塔顶。以第2层为例, 高约2米,宽约10米, 上部砌出叠涩檐,凡 17层砖,每层挑出 0.05~0.07米不等, 檐的四周上翘。
• 简介
• 崇圣寺三塔属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是南诏国和 大理国时期建筑的一组颇 具规模的佛教寺庙,位于 原崇圣寺正前方,呈三足 鼎立之势。崇圣寺初建于 南诏丰佑年间(公元 824—859年),大塔先建, 南北小塔后建,寺中立塔, 故塔以寺名。现寺的壮观 庙宇在咸同年间已毁,只 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 就塔排列位置的样态来区别,有孤立式塔、对立式 塔、排立式塔、方立式塔等。各种式样的塔中,造 形最古老者为覆钵式塔。覆钵式塔由栏楯、基坛、 塔身、覆钵、平头、轮竿、相轮、宝瓶等各部分组 成。
7
❖塔的功能
• 塔受到的实用功能的限制不大,形式比较 自由,又多是由信徒集资或国家和地方资 助建造的,常不惜重金以示虔诚,结构方 式也很多样,所以样式十分丰富,是匠师 们自由驰骋才思的地方,成为中国建筑艺 术一个重要类型。中国佛塔以楼阁式和密 檐式为主,都是结合印度塔的原型与中国 汉代已大量出现的楼阁创造的。
•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经 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并与临近区域的建筑体 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 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 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 系,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 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 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 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14世纪以后, 塔逐渐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因此按照经律系统, 塔可以分为佛塔和文峰塔。
11
•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底宽 9.9米,现存高度69.13米,16 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 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 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 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 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 一。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 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 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 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 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 瞭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 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 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 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 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黔国公 孙世阶所书。
4
❖塔的结构
• 中国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 顶和塔刹组成。地宫藏舍利,位于塔 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台和基 座。塔刹在塔顶之上,通常由须弥座、 仰莲、覆钵、相轮和宝珠组成;也有 在相轮之上加宝盖、圆光、仰月和宝 珠的塔刹。
5
❖塔的种类
• 中国现存塔2000多座。塔的种类非常多,以样 式来区别,有覆钵式塔、龛塔、柱塔、雁塔、 露塔、屋塔、无壁塔、喇嘛塔、三十七重塔、 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 重塔、五重塔、三重塔、方塔、圆塔、六角形 塔、八角形塔、大塔、多宝塔、瑜只塔、宝箧 印塔、五轮塔、卵塔、无缝塔、楼阁式塔、密 檐塔、金刚宝座塔、墓塔、板塔、角塔等。
3
• 在建筑学层面,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 东方建筑,其体量高大用料多样,在 不同的地区地质条件不同,建塔技术 也不同,对塔的建筑学研究涉及了材 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壤学、地质学 等诸多方面。
• 在东方文化中,塔的意义不仅仅局限 于建筑学层面,还承载了东方的历史、 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 是探索和了解东方文明的重要媒介。
10
❖三塔的历史
•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 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 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 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 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 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修建三塔,除了 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 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 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 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相传古时修建三塔, 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 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 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 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 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 “塔桥村”。古藉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 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
9
•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 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 滇藏公路。它是大理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古刹,南诏丰佑年间曾有殿宇 千间,大理国时期是皇家的寺院。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大塔 又名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 16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 42.17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 塔南北拱卫,雄伟壮观,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 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理崇圣寺三塔
1
• 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 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 传统建筑。最初是供奉或收 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 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 称“佛塔”。14世纪以后, 塔逐渐世俗化。
2
• 古印度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 教建筑窣堵波汉代时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建筑相结合 形成了中国的塔这种建筑形式。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 播,窣堵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东方广泛扩散,发展出 了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
6
• 按结构和造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 喇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
• 以所纳藏的物品来区别,有舍利塔、发塔、爪塔、 牙塔、衣塔、钵塔、真身塔、灰身塔、碎身塔、瓶 塔、海会塔、三界万灵塔、一字一石塔。
• 以建筑材料来区别,则有砖塔、木塔、石塔、玉塔、 沙塔、泥塔、土塔、粪塔、铁塔、铜塔、金塔、银 塔、水晶塔、玻璃塔、琉璃塔、宝塔、香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