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教学案例分析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实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生物性状是普遍存在的;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的原因是生物的变异;能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以及引起变异的两种原因;理解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提问表达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调查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通过收集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对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设计流程:
教学指导过程:
1、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课题:呈现几株不同的玫瑰花实物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创设问题情境:不同种类的生物虽然千差万别,有许多不同的特征,那么同一种生物会不会有不同的特征
呢?这些差异与什么有关?
2、观察教材图片,形成新的认识:让学生认真仔细观察教材P40上的图片:
①不同品种的菊花;②不同品种的玉米果穗;③达尔文记载的安康羊;④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的头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从而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身边常见的生物性状发生变异的实例。
最后,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认同“生物的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从而使学生形成“生物的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认识。
3、创设故事情境,引发探究兴趣:
由课本提供的图片资料创设故事情境:“一天,晓刚带他的好朋友去奶奶家玩,奶奶拿出许多好吃的,其中花生就有大小两种……如果你是晓刚的一位好朋友,你认为怎么样?除了其他朋友提的问题外,你还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吗?”;“两个不同品种的花生,到底会有哪些地方存在差异?”……通过特定的情境,联系实际生活,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分组分工合作,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事实探究计划,提示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本实验中有几项不同的工作,应如何分工才能提高实验效率?
②测量花生的长轴应选用什么工具,如何进行测量?
③至少要测量多少粒花生,为什么?
④为什么要计算大小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
⑤统计结果转换为那种形式的图示更为直观、更为简便,也更容易观察?
学生必须带着课本P42上的4个讨论题进行探究实验活动,每小组都要计算花生果实的平均值,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带着问题进行探究,目的才明确,各组及时呈现花生长度的平均值,才能体验合作小组间的竞争性。
为提高实验效率,可设计以下几个统计表供学生选择帮助他们更快地完成统计结果。
表1 花生果实长度测量记录表
大花生的品均值为:小花生的品均值为:
表2 花生果实长度统计表
5、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请两组测量不同品种的代表作汇报,交流各组的分工情况及合作效率,描述所测量的花生果实长度的范围和大小品种的平均值。
教师将两组的测量结果合成在同一图表中作对照,让全体学生参考对照,共同评价。
6、设计问题串,层层深入探究之中
在上述基础中学生已经历“现象—问题—分析—结论”这一过程,并能说出
引起变异的原因,主动获取到新的知识。
为了让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有利于形成严谨的科学馆、世界观,我修改了书上的部分讨论题,增加了问题的难度:
①用语言描述你测量的花生果实在不同长度范围内的数量分布状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进一步探究:为什么同一个品种的花生果实有大的也有小的,这种变异与什么有关?
②计算并比较两个品种花生果实长度的各自平均值,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进一步探究:这两种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什么决定的?
7、复习探究小结,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和本节内容进行总结交流,评价学习效果。
同时帮助学生理清知识层次,再通过探究实验报告和探究巩固练习的训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反馈教学效果。
教学板书设计: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一、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
二、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
1、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主要原因)
2、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单纯由环境因素应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就不会遗传给后代。
例:①一对长期在室外工作的“黑”夫妇生下一个白胖小子
②原单眼皮整容为双眼皮的夫妇生下一个单眼皮女儿
本案例分析:
教材依据: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五节生物的变异探究一种变异现象——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设计思路:
1、课前准备:
①大小品种的花生各1公斤,随机分装,30粒1袋,贴上标签。
②测量用具(圆规、直尺、三角板)每组两套。
③两种不同颜色的笔(描点连线)。
④学生实验活动记录表
2、课堂设计:
①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学习效率的意识。
可意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展开活动,并要求各组员之间分工合作。
如:领分人员、测量人员、记录人员、校正监督员等,在活动中每组中的4人自由选择分工。
②为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在指导学生制订实验探究方案时,对于大小花生的长轴长度的测量方法以及测量数字上的取舍均由学生展开讨论并统一计量单位为毫米。
③强化训练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要求各小组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并在实验报告上进行数据处理—在坐标系内绘制曲线图(或直方图)。
3、课后提出问题:“一粒小(大)品种花生在肥沃(贫瘠)土壤中形成的‘大’(‘小’)种子,在种下去,那么它们的后代的平均值是怎样的呢?”创设情境,为拓展学生思维作进一步的探究。
教材分析:
重点:引起生物变异的两种原因,理解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难点: 引起生物变异的两种原因。
教学反思:
遵循以上的教学设计,这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堂主要表现为:
气氛活跃,学生能从探究实验中发现问题,主动获得新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时间显得有些紧迫。
若能把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上(课前制成一个完整的课件),就能节省下更多的时间给与学生做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从而可增大教学的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