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认识

对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认识

对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认识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社会的大环境中 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下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在这种追求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个人的价值观 体现出了个人价值的所在。

每个人的价值观也是这个社会价值的一种体现。

换言之 每个人的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社会价值也是个人价值的得以实现的前提准则。

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 社会价值就像是一把标尺 衡量着个人价值的尺度。

个人价值的实现是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 而社会的认可与否又与社会价值相依托。

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本身并不矛盾 只有正确处理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互关系后 才能实现个人价值 进而实现社会价值。

社会承认、肯定、尊重个人价值 对于社会来说 没有每个人的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就失去了意义。

社会应当为每个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 也可以说就是个人价值的全面实现。

在强调人的社会价值的同时 不应当否定人的个人价值。

过去有一种口号 每个人都要成为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被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

这里不去全面评说这种说法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它在当时历史环境产生的积极作用 我们从时代发展的眼光和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来检点这个口号 就会发现它的明显缺陷。

人是有个性的 要把不同个性的人车成统一规格的螺丝钉 既做不到 也不应该。

我们曾经有过抹杀个性、否定个人价值的深刻教训 虽说已经成为历史 但我们不能忘记。

每个人在法律、道德许可的范围内都有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的权力 有选择职业、业余爱好、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的自由。

人的价值 或者说生命的价值 是多层次、多侧面的 不能仅以社会的认可度来衡量。

比如爱情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这就是一种个人价值观。

梁山泊与祝应台 他们的死对社会来说可能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但对于他们个人来说 则是极大地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社会对于这种个人价值观 即使不提倡 也不应完全否定。

有人喜欢探险 甚至为此失去性命 你很难说他为社会作出了多大贡献 但对于他们来说 是实现了自我。

强调个人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 应当注意的是 不能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 个人贡献越大 则个人价值越高 贡献越小 则个人价值越低。

一个将军和一个士兵对于战争胜利的贡献有大有小 但是 在尊严面前 他们个人价值是平等的。

在生活中 大部分人是在实现自我价值 也就是个人价值。

但是这并不是说放弃了社会价值的实现 可能有些人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 也为社会做出来些许贡献 这也是为实现社会价值迈出的一小步。

每个人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理解不同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去实现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体现在个人价值中 只有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去实现社会价值。

所以我们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只有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时候 社会价值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通过劳动引导孩子学会自立本文标签:孩子劳动/自立/早期教育/家庭教育从教育的角度讲,劳动对于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个不爱劳动的人是难以自立的。

有一篇短文讲到,蛾子破茧而出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于是有好心者为之剪破茧壳,谁知,未经破茧之苦的蛾子却不会飞。

原来,蛾子破茧时翅膀充血,撞来撞去练就了力量,长硬了翅膀,这才能飞翔。

这个事实给人很深刻的启示:既然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能为其免除自立的痛苦,否则,纵有辽阔的天空,孩子也不会飞翔。

我的女儿孙冉在这方面有很深的体会。

她曾两次赴日民宿,曾做过关于自立方面的调查,她在《成长悟语》一书中写道:扶美子家并不很富裕,一家五口人的生计主要依赖当记者的父亲,简单的三室一厅的公寓还是借钱买下来的,至今尚未还清债务。

姐弟三人挤在一间屋里学习和睡觉。

我在她家民宿时,大弟弟雄一和小弟弟健志就把睡觉的地方让给我,自己睡到了客厅的硬地板上。

她家里本来处处节省,对我却非常慷慨,不但带我四处游玩,还怕我吃不惯家中的口味而频频外出吃饭。

20岁的扶美子是家中的老大,个子不高,有着日本人中少见的健康黑发,面色红润,眼睛炯炯有神,是一个非常坚强,真诚且可爱的女孩子。

2000年8月赴日民宿的同时,我在做一项中日中小学生勤苦状况对比研究项目。

扶美子姐弟三人正好符合我访谈对象的要求,他们的观点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同年龄段的日本青少年。

我问:“你们怎么看待劳动呢?认为它是美德还是挣钱方式?”扶美子认为劳动就是一种挣钱的方式,比如打工,但同时又可以交到好多朋友。

的确,扶美子打工多年,这其中的感想可以连说一整天。

她的学费、零用钱,甚至去中国的20万日元费用全部出自自己劳动的一双手。

高中时候她就开始在花店、料理店等地方帮忙,另外还要外出打工到很晚,辛苦异常。

但她似乎对这种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很满意,很少抱怨。

可是在我看来,这种生活简直无法想象。

我想,中国的父母绝对不会这么狠心的。

然而,这种生活确实培养了扶美子自立坚强的性格,我很佩服她。

某报报道:上海市某区评选优秀学生,从28000名中学生中挑出了17名候选人。

然而,当17名候选人从考场门口走过,脚踩测试者有意扔在门口的扫帚和抹布时,却没有一个人把它们捡起来。

这种现象是偶然的吗?这种现象并非偶然。

《北京青年报》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

调查结果表明,85.7%的孩子认为劳动没有必要,其中32,3%的孩子没有劳动习惯,37.2%的孩子不知道怎样才算劳动。

越来越多的18岁外国青年走向独立,而能做到这一点的中国青年寥寥无几,因为中国的父母们是世界上最善良最无私的父母,尽管有的父母贫穷却也竭尽全力。

他们连让孩子吃一点苦都不舍得,何谈让孩子18岁离开家庭,走向独立?的确,有许多父母在补偿心理和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最看重的也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任何家务都不让孩子做。

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美国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做的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比不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并且他们的夫妻离异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比较低。

在德国,人们早已注意到劳动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把孩子的劳动明明白白写到了法律里。

据媒体报道,德国的法律明文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

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到商店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在花园里劳动、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的孩子要擦汽车和在花园里翻地;16—18岁的孩子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

从教育的角度讲,劳动对于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中有两个重要的发现:一、独生子女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二、独生子女从事劳动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勤劳节俭的品德。

看来,自立并不是家庭教育中可有可无的小事。

自立能力之所以被称为众多能力之首,主要是因为自立是人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有了自立能力的人,才懂得独立思考,才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做出自己的选择;有了自立能力的人,才能够具有创造精神,才能够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

自立者强,自强者脚下必有路。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让孩子独立成长?我的教育建议是:让孩子学做家务。

专家们认为,让孩子从小做些家务,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他们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

对中国孩子来说,什么才是合适的家务劳动呢?我向父母们介绍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研究制订的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有关标准:1.自己整理衣物和床位。

主要是教会孩子穿脱衣服,把衣服摆得整齐,学会叠被,逐渐学会整理房间;2.学会安排课余生活。

主要是让孩子们养成回家主动做作业的习惯;3.指导孩子学会收看电视、收听广播节目;4.让孩子学会随天气变化安排衣着;5.学会准备简单的食物。

主要是协助父母做饭前的辅助劳动,学会做简单的饭菜,学会识别食物保质期;6.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

主要是让孩子自己洗头、洗脚、洗小件衣物,逐步学会使用洗衣机;7.让孩子自己独立上下学,独立出行;8.让孩子购买简单物品。

不给孩子任性的环境。

如果父母们总是让孩子由着性子去做事,那么他就很容易任性、撒娇。

如果您觉得孩子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就一定要说“不”,不能迁就孩子,更不能屈服于孩子。

一、背景提示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现在一些家长总是宠着、惯着孩子,什么活儿也不让做,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成了名副其实的“公子哥”“娇小姐”。

在小学校的门前,经常会看到一群家长在门外等候,看到孩子走出来,有些家长首先接过的是孩子肩上的书包,然后背到自己身上。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孩子都很大了,家长还要一勺一勺喂孩子吃饭,帮孩子穿衣,替孩子系鞋带,洗脸水倒好,牙膏挤好,甚至袜子、内衣内裤都是家长给洗。

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太多太多了,已经分不清究竟是孩子的事情,还是大人的事情。

在一次参与(生存技能)冬令营中发现:相当多的孩子平时缺乏家务劳动。

表现为:不会叠被子,晚上和衣而睡,而不用被子;不会挂纹帐,睡觉时任由蚊子叮咬;不会洗衣服,连续几天不洗衣服;不会做小家务,缺乏自理能力;整天以泪洗脸等。

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说:“孩子,你只要把书念好就行了,其他的事你都不必管。

”“去去去,写作业去,这事不用你做!”父母过多的爱心与善意,阻止了孩子做家务的热情,影响了他们的独立性、责任感及克服困难的能力。

我记得“爱劳动”是小学校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五爱”的教育内容之一,而且在小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规范之一也是爱劳动,可见,孩子对劳动的态度,对劳动人民的态度是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而这种教育不能光靠理论的说教,更多的是孩子通过自身对劳动的体验而产生的,如果孩子缺乏基本的劳动锻炼,就不会懂得劳动果实的意义。

二、案例从2004年6月开始,美丽冰城哈尔滨的一个早市上,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一对高鼻梁、蓝眼睛、讲着一口地道中国话的俄罗斯父子在吆喝着卖馅饼。

不要以为他们做这种小本生意是为了养家糊口。

实际上,身为父亲的俄罗斯侨民沙克金是哈尔滨一家汽车修配厂老板,拥有几百万资产。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和儿子一起,起早贪黑地挣这点“小钱”呢?原来这是生活在中国的外国父亲在对儿子实施一种独特的教育理念。

沙克金是生活在中国的俄罗斯侨民,尽管当年的他和许多中国家庭一样,生活过得并不富足,当他还是对儿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尽量给予满足,在家里也从来不要求孩子做家务,他觉得这是对儿子爱的一种表现。

所以,导致儿子从小养成自私、不懂关爱他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

随着孩子年龄渐渐长大,问题也越来越多,但沙克金想,树大自然直,孩子嘛,长大了也许就会懂事了。

然而,事情并非沙克金想的那么简单。

在儿子8岁时,沙克金抱着回国寻根的愿望,带着妻室踏上了俄罗斯的土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