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学的养生十法
啬神
啬,有“节省、节俭”之意,这里指珍惜。
人有三宝:精、气、神。
神以精为根,以气为用,是人生命的象征。
《黄帝内经》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神是指人的生命活动的总称,即人的坐立行卧、动听言视,也指人的精神情志和思维活动。
古代医学家的“啬神”说告诫人们,一定要注意珍惜保存人的精力,不妄自作劳,以求健身长寿而尽天年。
人的生命宛如一盏燃着的油灯,油尽灯灭,生命完结。
人生的灯油多少,虽不能改变,但点燃的方式不同,燃烧的时间长短也不同。
大炷点燃,发亮时间就短;小炷点燃,发亮时间就长。
人生虽有限,如节护适宜,则可延年益寿。
故古代医学家强调:“人之寿夭,在于撙节(按:抑制、节制之意)。
若消息得所,则长生不死;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这里的“撙节”,即是“啬神”的重要方法。
爱气
气与精,都是神的物质基础。
神为人生命活动的体现,
而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
由此可见,要想健康长寿,自然要谨慎养其气。
古代医学家援引了晋代医学家葛洪《抱朴子》书中的一个生动比喻:人的整体为一个国家,神即国家的君主,气即国家的生民。
“夫爱民所以全其国,惜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
”比喻妙极。
治国一定要爱民,养生一定要爱气。
如何爱气呢?古代医学家提出要“依时摄养”。
天地有四季的变化,人体之气也随之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
故季节不同,应以不同的生活方式养其气,此即“依时摄养”。
养形
所谓养形,乃修身之道。
形体属阴,是精的外现。
形即身形,养形是养生长寿的重要方面。
古代医学家认为:“虽常服饵而不知养形之术,亦难以长生也。
”养形的要旨在于“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
”强调身体宜保持适度的活动。
运动能使人气血流通,经脉调和,但又一定要注意避免劳之过度,避免用强力去做力不能及的事。
导引
导引按摩,吐纳调气,是古代医学家养生要术的重要内容。
前者为健身体操,以动为主;后者为呼吸体操,以静为主。
动静结合,缺一不可。
坚持导引调气,久而行之,方能
延寿。
言论
古代医学家认为:慎言语可以防止耗气。
言为心声,心正方能言正。
故强调“言最不得浮思妄想”,“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
还要求“莫多言,多言则气乏”;“宜少语”,少语则气得以充养,不致无谓耗散。
俗语“吃不言,睡不语”,即是此理。
饮食
“不知食宜者,不知以存生也。
”强调饮食应得宜,才能益寿,失其宜则能致疾。
古代医学家认为,饮食养生的第二要诀是节俭,而节俭的方法主要是淡食。
此外,还要注意饮食五味的宜忌调配、进食的时间及数量。
如“喜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食量适度,才能充分消化吸收,从而有益于健康。
房事
男女之情乃人伦之常理,既不可强禁,也不可太过,惟贵于节制而已,有节则可得天年。
古代医学家认为:男女相宜依年龄大小而定频度。
“年二十者,四日一泄;年三十者,八日一泄;年四十者,十六日一泄;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年六十者,闭精勿泄。
”古代医学家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的认
识完全吻合。
他还强调,男女相欢,贵在和谐,这更有助于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反俗
所谓反俗,即反世俗而为之。
古代医学家提出:“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不事累意,不临时俗之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天下莫我知也。
”他强调反俗有五:一者“于名于利,若存若亡”,宜尽去名利之心;二者节制人之七情,宜“忍怒以全阴,抑喜所养阳”;三者心不为声色而动,宜抑情节欲,远帏幕,疏情欢;四者美味佳肴、山珍海味,口不为之而诱,宜节饮食,薄滋味,食清淡;五者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志不为之而失,宜淡泊宁志,清净养之,以全神气。
医药
古代医学家长期隐居山林,行医民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养生经验。
文献所载服药饵方甚多,这些饵方大多采用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草药、经过精心制作而成,既无毒性,亦无副作用,可长服久服,甚至可以之代粮。
当然,我们今天要服食药饵,必须要知医道、通药性。
若滥服药饵,则会反受其害。
禁忌
所谓禁忌,指凡有悖于养生之道的行为,须作出明确的约定,并严格遵守,不可违反。
古代医学家强调:“善养生者,常须慎于忌讳,勤于服食,则百年之内,不惧于夭伤也。
”
以上是古代医学家毕生养生经验的总结,不但深得养生奥旨,且简便易行,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