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导学案执笔人:闫晓华审核人:(七)语文备课组课型:讲读课时:2 学习目标:1、感受用朴素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借助朗读来体会理解文中“依恋、思念”老师的感情。
2、尝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探究难点:写人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感受最深的事来安排文章的方法。
3、体会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欣赏尊师爱师的思想并付诸行动。
其中1、2 为第一课时的目标,3 为第二课时的主要目标。
学法指导:带着问题读书,读出问题的答案。
互助合作,讲究共赢。
第一课时知识建构,分享积累:1、介绍作者、解题。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
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
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 年9 月29 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
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
“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
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自主学习,积累新知:1、给加点的字注音:黑痣()模仿) 音调()卜问() (• •纠纷()察觉( ) 模糊()焚香()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军f d()海o u () tu1()色黑zh i( )sh u()假 c ) 爱3、利用工具书,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l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 •(2)我忽然爬起来,模模糊糊地往外就走。
• • ・・(3)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
4、初读课文。
(1)本文共记叙了那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2)课文开始所写蔡老师在“我”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合作讨论,交流展示:一.精心选材1•阅读课文,按照要求完成下表。
2.这七件事中哪些事写得详细?哪些事写得简略?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3、结合具体事例,说说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4、理出本文的感情线索。
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字里行间的师生情。
阅读文段,牛刀小试: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意离开她。
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
看她收拾这样那样的东西的情景。
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染着蚊香,我睡熟了。
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甲)她往外就走。
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师……”我(乙)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哦,我才醒了。
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
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
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
一个孩子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语段句子中甲、乙两处的括号里。
(填序号)甲()乙()A模模糊糊B迷迷糊糊⑵这个语段中的记叙六要素分别是: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 ___________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________________ 结果: _______________ 。
(3)作者对蔡老师一直是以第三人称“她”来称呼的,但在画线的句子中改用第二人称“你”。
下列选项中对其作用分析恰当的是A直接对话,更加真实B直接抒情,感情强烈C形式变换,更加活泼D叙述自如,更加简洁(4)对“默默地”一词所表达的感情分析正确的是()A表达了“我”对自己喜爱的老师所想念的感情。
B表达了“我”对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
C表达了“我”关心自己喜爱的老师的心情。
D表达了“我”埋怨老师放假回家的心情。
(5)最能体现本段中心的一句话是:归纳总结:本文运用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略写了前五件事,详写了蔡老师帮“我”和“我”两件事,表现了“我”对蔡芸芝老师的爱戴、和之情,展现了一幅师生情深的画面。
第二课时—、品味语言(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灵魂)文中写了这么多事例,我想肯定有你喜欢的,也有你不喜欢的。
不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请你将自己喜欢的事例朗读、赏析一下。
(1、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手法;2、同学间合作探究3、探究方向:a从文章语句中可看出老师是个怎样的人?b、学生对了老师的感情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1•假装发怒――仅仅,好像,落,轻轻,敲,笑。
“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写出“我”的本能与调皮,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表明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两个“笑”字表明了十分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
“狡猾”一一贬义褒用,写出了我机灵与调皮。
在看老师写字这一件事中,“不由得围了上”、“默默地看”、“连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等语句表现了我们对老师的怎样的感情?一一深切的喜爱、崇拜之情。
1.梦里寻师一个副词“默默地”,两个动词“站”、“看”,静态的描写胜过千汇言万语,缕缕情思尽在不言之中,依恋之情溢于言表。
至于在漫长的暑假里,由于思念老师之切,睡梦中迷迷糊糊地往屋外走,去找蔡老师,直到母亲“喊”、“拉”、“劝”才又熟睡,可见对蔡老师的情感之深。
正是这真情实感,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小结老师温柔慈爱热情善教热爱学生学生理解热爱感激依恋老师小结: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得到了写作方面的收获同时出体会到了学生爱老师,老师爱学生的真挚感情4、(1)本文有一条感情的线索一一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记叙的七件事,始终贯穿着“爱”一一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2)这七件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又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
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忆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
可见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1)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
(2)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
这些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
(3)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对派”的小纠纷,说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格。
2、(1)“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写出“我”的调皮、机灵。
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2)“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表现“我”的天真活泼。
(3)接近文学、爱好文学、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说明“我”聪明、好学、尊敬师长。
(4)梦里导师,更表现“我”尊敬爱戴老师。
“老师”两个字喊得特别响亮(虽然不是那么响亮)特别热情!我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美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美老师默默无闻的品质,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来告诫世人要尊师重教。
从小到大,我们经历了很多老师,在你记忆深处哪个老师让你魂牵梦萦呢?在回忆老师时,写了这么多事例,同学们感到啰嗦混乱吗?感到枯燥无味吗?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讨论)1.围绕“爱”展开选材。
2、材料安排有序: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平时到假期。
3、前面1-4则谈老师爱学生;后2则谈学生爱老师。
4、实的语言、朴实的真情实感。
5、详略得当而不面面俱到。
二.导课:这世间有很多情,兄妹情、父母情、朋友情,还有刚才两位同学歌颂的师生情,今天,我们来体会一位现代作家与其老师的师生之情。
5.问:为从不同角度突出这一品质,作者选取了哪六件事例?你能给每个事例设置一个小标题吗?(投影仪显示问题)迅速阅读课文回答:(1)假打真爱(2)教跳舞(3)观察蜜蜂(4)教读诗歌(5)模仿握笔姿势(6)排除纠纷投影仪显示各个小标题6.问:这六件事都和“我”的关系,你能分别说出“我”的感受吗?思考后回答:(1)老师爱我们(2)老师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3)教师扩大我们的知识面(4)老师对我爱好文学有很大影响(5)老师的言行举止我们也模仿,可见老师对我们的影响很大(6)深入关爱我们的心灵教师重点提示第一件事和第六件事。
过渡:通过这几件事的了解,说说你的脑海中蔡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答:年轻、美丽、善良、温柔、亲切、热爱孩子、热爱生活、多才多艺,是一位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过渡:这样的老师你们喜欢吗?舍得和她分开吗?7.文中哪两件事表达了对老师的依恋、不舍之情?对突出蔡老师的品质有什么作用?(投影仪显示问题)答:(7)默默地看着(8)梦里寻师突出蔡老师在学生心中的位置。
a.看图(默默地看老师)并提问:我站在老师身边一定很不舍,一定有话要说,我想说而未说的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