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共50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共50张PPT)


2.火药的应用 (1)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火炮。 (2)北宋时除了火药箭外,还发明了火炮、火球、火蒺藜; 《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三种火药配方。 (3)明朝时创造了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中国古代火药并非只是用来做爆竹敬神!
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提示: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思想、对外和民族 交流、科学家个人角度去分析。
1.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 发展的源泉。 2.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经济 基础。 4.政策: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5.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6.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 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 7.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 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供了技术保障。
炼丹家的贡献
中国古代炼丹家炼丹的目的 甚多,但用硝石、硫黄等药料炼 制长生药则是其主要目的之一。
在利用燃烧方式制造丹丸时 ,可能由于偶然不慎将硫黄与硝 石同时掉到炭火上,引发了产生 火焰甚至爆炸声响。炼丹家们从 实际的经验或有意的实验中了解 到,将适量的硫黄与硝石混合再 加上木炭会着火甚至爆炸。由此 ,发明了火药。东晋葛洪的《抱 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
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对此有各种解释:
1.经济: 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 力发展的需要,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政治: 君主专制的加强; 3.思想: 明清时期的教育专制尤其是八股取士,使中国古
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 4.对外: 封建统治者推行的 “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
据史书记载,指南针经历了“从炼丹术、战争凶器到和 平之花”的发展历程。西汉时,蔡伦用树皮、破布、旧渔网 等材料加工制成纸,被称为“蔡侯纸”。1900年,在敦煌发 现的唐代《金刚经》经卷采用活字印刷技术印制而成,十分 精美。在四大发明中,火药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 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综上可见,纸、指南 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贡献。
(1)隋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868年的《金刚经》。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①发明:北宋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是印刷史上一大革命。 ②作用: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制效率,以经济、方便的 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3)活字印刷术的改进 ①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②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应 用。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 文明发展的贡献。
你知道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吗?
美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明创造的国度》中统 计,现代世界文明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 来源于中国。特别是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的发 明曾经改变了世界。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 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
❖ 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向太空 搏击的英雄。他的努力虽然失败了, 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创想是世界 上第一个,因此他被世界公认为“真 正的航天始祖”,为了纪念他,世界 科学家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命名 为“万户山”。
3、传播: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 传入欧洲。
火药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火药的发明开始了军事方面的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技术
1.过程 (1)在纸发明之前,人们曾经使用过哪些材料来记录信息、 书写文字?这些材料有什么样的缺点? 龟甲、兽骨、竹简、木牍、陶器、青铜器、铁器 缺点:书写比较麻烦,而且不易携带、收藏和流传 布、帛 缺点:书写、携带都方便,但是价格昂贵,不适合广泛使用 (2)西汉出现植物纤维纸(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纸) (3)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105年) 加工材料: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2.印刷术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1)推动了印刷术的进步:14世纪末,欧洲出现了木版雕印
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了受中国活字印刷术影响 而制成的金属活字,用以印制书籍。 (2)推动了社会进步:提高了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 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 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战国“司南”
北宋“指南鱼”
南宋“指南龟”
清代罗盘
今天的指南针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郑子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

——[战国]鬼谷子 采矿
针 不

阿房宫……以磁石为门,怀刃者止之。


——《三辅黄图》 警卫
看 风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

观指南针。

航海
项目
发明过程
外传
影响
造 西汉:植物纤维纸 向东:朝鲜、日本 影响最为深远、作用

最为显著。使信息的
术 东汉:“蔡侯纸” 向西:西亚、欧洲 记录、传播和继承都
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指 南 针
战国:司南 北宋:指南鱼 南宋:指南鱼、
指南龟
12世纪末13世纪 对军事、经济、航
初传入阿拉伯, 海意义重大;推动
后传入欧洲
在现代化的今天,活字印刷退出历史舞台了吗?
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 位于浙江瑞安市平阳坑 镇东源村,东源木活字 印刷术是已知的我国唯 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 的木活字印刷技艺,至 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堪称世界印刷术的活化 石。该村木活字印刷完 全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 统工艺,完整地再现了 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活字印刷的作业场景, 是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 的最好实物证明。
材料说明,竹简是当时主要书写材料。
2.传播
1、造纸术发明前的记事材料 2、造纸术的发明
西汉
3、造纸术的改进
东汉 蔡伦 “蔡侯纸”
4、发明造纸术的意义
使信息的纪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极大推动了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 (1)战国:“司南” (2)北宋 ①军事学著作《武经总要》中,提到一种指南鱼。 ②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 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3)南宋:《事林广记》中,记载木刻的指南鱼和指南龟。 (4)清代:罗盘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火药的发明历程 (1)实践经验
①炼丹制药;②冶金实践:广泛使用木炭。 (2)知识积累
①春秋战国时期,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 所熟知。
②《神农本草经》中,硫磺、硝石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 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为火药的发明准备了条 件。
③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
外交流,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5.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重道轻器”,轻视科技发展。 总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
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启示: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 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明清科技滞后是农耕经济与工业文明 较量失败的必然原因。
某班同学在观看《中国古代科技知多少》的历史手抄报 时,看到这样的一段文字:
——[北宋]朱彧 《萍洲可谈》
2.指南针的传播: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 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3.指南针技术的应用和意义 (1)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 着重要作用。 (2)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指南针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指南针应用于方向的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 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明代架火战车这是一种独轮车装
载火箭的战车,前有锦帘,需要
“火龙出水”是我国古代明 时可放下挡铅弹,车两侧设置六 朝时期水陆两用的火箭,也是 筒火箭,计160支、火铳2支、长
二级火箭的始祖。
枪2支,此车由两人操作。
人类航天鼻祖在中国 明代万户火箭飞天
❖ 14世纪末,一位名叫万户的明朝官吏 ,制造了一把“飞天椅”。他在椅子 后面捆绑了47支“飞龙”火箭,本人 坐到椅子内,手持两只大风筝。点燃 火箭,随着一阵阵轰响声,“飞龙” 火箭把座椅推向半空,随风筝飞了起 来,但很快一声爆炸,“飞天椅”在 火光中摔到山坡下,万户不幸献出了 宝贵的生命。
省工、省时、省力、省料
对比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 体会毕升的创新“新”在哪里?
经济、省时省力、方便灵活 发现错误还可以改动。
两个“变”:
变死字为活字 , 变死版为活版
(3)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并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转轮排字盘使用示意图 (4)明代中期出现了铜铅铸的金属活字
四、印刷术的进步 1.进步历程
原料易得,成本低, 蔡伦和造纸术推动了纸的普及。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成为了主要书写材料。
切麻——洗涤——浸灰水——蒸煮 舂捣——打浆——抄纸——晒纸
西汉纸
东汉纸
西汉时有个叫东方朔的人,想给汉武帝提安邦定国的建议, 当时他可以使用什么材料给皇帝写奏章?
竹、木、丝织品,还有可能用纸。 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因为东方朔有满肚子的话要说, 他的奏章一下子就用了3000来根竹简。东方朔面对这3000 根竹简发了愁,因为他手无缚鸡之力,无法拿动这么庞大的 奏章,最后只好请了两位大力士抬进宫里去。汉武帝花了两 个月的时间才看完那一大堆竹简。
近代的地理大发现
火 药
唐末:应用于军事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
宋朝:火药武器广 泛运用
13世纪中期传入阿 拉伯,后传入欧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