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思考题整理一二章为重点序1、马克思一生在理论上作出了哪两个发现?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思想理论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发表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什么?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5、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是什么?(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1、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什么?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体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什么?根本属性:运动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4、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5、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实践6、什么是意识?如何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不仅是自认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物质与意识的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是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7、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什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客观规律8、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是什么?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9、联系有哪些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10、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意义: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他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1、联系和发展都包括哪些环节和形式(基本环节)?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12、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是什么?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13、怎样理解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极其辩证关系原的指导意义是什么?)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作用:同一性:①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中一方发展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②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斗争性: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之便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不同。
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处于主要地位,在另外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可能处于主要方面1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矛盾的个性与共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13、怎样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意义: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和方式,揭发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1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什么?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
第三,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可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7、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是什么?事物的发展要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
由此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1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什么?矛盾分析方法19、如何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二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念是什么?实践的观点2、实践都有哪些特征和哪些形式?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3、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本?)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认识的本质是什么?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论对认识本质的回答5、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是怎样的?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既表现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总过程。
6、什么叫感性认识?什么叫理性认识?二者的关系是什么以及怎样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7、如何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为什么说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重要?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一,理性认识本身必须是正确的。
这是实现这次飞跃的前提。
第二,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
第五,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重要。
这是因为:(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8、认识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是怎样的?)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9、怎样理解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及其方法论意义?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10、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怎样的?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的。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相符合②从实践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显示性的特点③在检验实践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15、什么叫价值?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16、如何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并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需要人的努力才能实现。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不仅有良性的互动状态,还有恶性的互动状态,如果理论创新脱离了实际,继而用脱离了实际的理论指导实践,就会错上加错,产生坏的结果,导致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间的恶性互动。
因此,正确把握二者的创新关系,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使互动过程呈现良性运动状态的基础保障三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什么叫社会存在?什么叫社会意识?什么叫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形态:A指系统的、自觉的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
B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对社会心理起指导和影响作用3、如何认识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怎样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指导我们搞好文化建设有什么意义?思想文化的发展既决定于社会存在发展的要求,又对社会存在发展起能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