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核磁共振碳谱
45
第四节
碳谱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
影响碳化学位移的因素比氢复杂,主要有内部 结构因素和外部因素。
dia —局部抗磁屏蔽,由核外S球形电子环流产生 para — 局部顺磁屏蔽,由核外非球形电子 (如 p 电子) 环流产生 n — 邻近各向异性效应 med — 介质的屏蔽作用
46
i = dia + para + n + med
31
13C发射
“时间差”:检测
13C接收
时去偶脉冲刚关闭, NOE衰减慢,仍保留。
先开启质子去偶器(发射门),而在13C激发 射频脉冲作用和13C的FID信号产生期间关闭 质子去偶器。这样在FID信号接收时,接收的 是没有去偶,且保留NOE增益的13C信息。门 控去偶谱与偶合碳谱相比较,均保留了所有 偶合信息,峰面积不能定量反映碳原子的数 量, 但门控去偶谱测定灵敏度显然高得多。
10
三. 脉冲技术与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谱仪
所谓脉冲是指在微秒期间内周期性地施加的射频。 如以tp代表脉冲宽度,tr代表脉冲间隔,υ0为发射 器频率,则该脉冲系列可展开成以υ0为中心的连续 的频率振动,简称频谱。
11
主带频谱范围为ω= 2/tp,中心频率为V0 , 在该范围内,谱线的 间隔距离△=1/tr、故 在该主带频谱范围内, 谱线的总数为:
3
4、能得到无质子碳的共振吸收峰 如-CR4、-C=O、-C≡N 5、共振方法多,能得到多种碳谱。 6、信号强度低 13C的信号强度只有1H的1/6000, 不适宜CW-NMR 仪测定(一次扫描约300秒)。可采用PFT-NMR 仪测定(一次约几秒),将千万次信号累加。 7、碳谱峰形简单 采用宽带全去耦技术,很少发生耦合分裂,自旋 耦合信息通过其他方法提供。 8、峰面积一般不与碳数成比例。
由于13C有p电子,其化学位移主要由para决定。 它是与外磁场方向相同的,因而是去屏蔽(顺磁 屏蔽)的,由Kaplus和Pople公式计算
para
e2h 2 1 3 E r 2 2 2m C
Q Q AA AX 2p X
40
3
CH3
8 6 2 10
S O 4 1 NH C NH C OCH2CH3
11 12
H3C
9 7
5
(a)质子去偶 (b)DEPT-450 (c)DEPT-90o, (d)DEPT-135o,
溶剂
Hale Waihona Puke 41135°90° 45 °
42
43
7
4
2 DEPT 90º
DEPT 135º
8,10 3,5
偏 共 振 去 耦
24 24
4 132.5 6 189.5
2 110.8
1 39.6
5 154.0
3 124.8
溶剂峰
1 CH3 CH3
N
3
5 2 4
6 CHO
的 质 子 宽 带 去 偶 谱
25
3 124.8 4 6 2 132.5 189.5 110.8 5 154.0
1 39.6
1 CH3 CH3
DEPT法是通过为1H和13C分别施以一定的脉冲, 通过调节θ来得到所需13C谱的信息的方法。
DEPT pulse sequence
39
DEPT谱是在NMR中用来区分伯仲叔季碳的一种谱 图,为了区分不同的碳,一般要做三次,分别为不 同的角度: θ=45°时,叔CH、仲CH2、伯CH3均为正峰, θ=90°时,叔CH为正峰,仲CH2和伯CH3无峰; θ=135°时,叔CH与伯CH3为正峰,仲CH2为负 峰; 在DEPT谱中,季碳C不出现信号。 通过135度和90度谱图即可区分出伯碳、仲碳、叔 碳,由于季碳在所有的DEPT谱图中都没有信号, 因此只要和全谱比较,就很容易的得到季碳。
2
△ 1J 13C –19F : 150~-350HZ 2J 13 3J 19 : 20~60H C –C– F Z; C –F :4~20HZ △ 1J 13C –31P (Ⅱ) : 50~180HZ 1J 13 <50HZ C –31P (Ⅲ): 3、驰豫时间长 13C比1H的T 与T 长,所以能比较方便地实施T ,T 测定, 1 2 1 2 且不同种类的C,其T1与T2存在差别,因此通过T1 与T2测定,可提供更多分子结构的信息。
4
第二节
碳谱的测定
一、宏观磁化强度矢量与核磁共振 宏观磁化强度矢量M是单位体积内核磁矩μ 的矢量和, 即:
z B0 M+
M i
i 1
N
z
B0 M0
M // M 0 M M M 0
x M-
y
y x
5
在X(X/)轴施加一个频率为υ0线偏振射频场, 磁场强度为B1,可分解为XY平面上两个旋转方向相 反频率为υ0(与自旋核进动频率相等)的圆偏振磁 场,此时M将产生章动,吸收能量产生核磁共振。
4 5 3
O
确定糠醛中3、4、5位碳的归属 分别照射3位、4位质子,则对应 O 碳的二重峰将分别成为单峰,于 CH 是就可确定C信号归属。
27
3 5
1 1
4
1
4 5 1 2 2 3
28
10 7 9 8
2
1 6 5 4
O
3
29
未去偶
1H
13C
(CH) (CH2) (CH3)
(C) (CH) (CH2)
13
一维NMR 基本脉冲序列
预备期
检测期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 (FID)
一维核磁共振谱
14
PFT-NMR谱仪的工作原理
恒定磁场下, 施加全频脉冲, 所有13C(或1H) 核产生共振,采 集产生的自由感 应衰减信号,经 过傅立叶变换获 得核磁共振谱图。
15 15
第三节
碳谱的类型
碳谱中,C,H偶合相当严重,若不使用特殊技 术,碳谱将十分复杂而难以解析。 一、质子全去偶(质子噪声去偶)碳谱 在测定碳谱时,另加一个相当宽的干扰射频, 其频率范围能满足分子中所有的质子共振频率的 需要,连续照射样品,使不同质子均达到吸收饱 和,对碳造成的局部小磁场净值为零。此时,质 子相当于一个非磁性核,从而全部消除氢对碳的 偶合,属于多共振去偶。 特点:1、测定各碳的δ值。 2、确定分子中不等价碳的数目。 3、无法确认碳的级别 4、峰强度与碳数不成正比,不能用于定量
季C 叔C 仲C
(CH3)
伯C
宽带去偶
偏共振 去偶
选择性 去偶
30
四、门控去偶碳谱 在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谱仪中有发射门 (用以控制质子照射射频脉冲的发射时间)和接 受门(用以控制13C接受器的工作时间)。门控去 耦是指用发射门及接受门来控制去耦的实验法。
发射 门关 发射门 开 接收 门开
gated proton decoupling pulse 门控去偶所用的脉冲序列 sequence
核磁共振碳谱
13C-核磁共振谱(13C-NMR)简称碳谱。13C
(I=1/2)同氢核一样,有核磁共振现象。由 于13C在自然界的丰度只1.1%,磁旋比只有H的 1/4,相对于氢谱的灵敏度还不到2%。上世纪60 年代后期,采用脉冲傅里叶变换技术(PFT)测定 13C的核磁共振信号以来,13C核磁共振谱的研 究和应用才得以迅速发展。如今,碳谱已成为 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它 可直接提供碳的骨架信息,尤其在检测无氢官 能团,如羰基、氰基和季碳等方面,碳谱就更 显示其优势。
12
即该射频脉冲系列相当于一台拥有4×105不同频 率、间隔为0.5Hz的射频波的多波道核磁共振仪,频 率范围是V0±2×105 , 可使分子中处于不同化学环 境下的所有13C(或1H)核同时共振,并得到含有所 有13C(或1H)核信息的FID信号。虽然各种FID信 号混合在一起,但频率和相位不同,可通过相敏检 测器检测并区别开来。以累加1次需2秒计算,即使 进行1万次累加,也只需要约5.5小时。这样,在采 用多次脉冲作用于试样,并将FID信号进行多次累 加后再进行傅立叶变换,对于像13C这样的低灵敏度 核来说,也可以得到一张好的NMR图谱
32
a、完全偶合碳谱
b、门控去偶碳谱
33
五、反转门控去偶碳谱
发射 门关
发射门 开
Inverse-gated proton decoupling 反门控去偶所用的脉冲序列 pulse sequence
接收 门开
34
13C发射
13C接收
检测时去偶脉冲开启, 检测结束时,去偶脉 冲关闭。
在整个13C的FID信号采集的时间内,样品始终 受到质子噪音去偶照射,所以输出的信号是完全去 偶的。又因为去偶脉冲前13C未经扰动,信号接收 时间又不长,所以测定过程中没有NOE增益。待 NOE随后出现,13C的测定过程已经过去,所以接 收信号无NOE影响。因而这种质子去偶谱的峰强通 常比宽带去偶谱低,但与对应的碳核数目成正比, 主要用于碳原子个数的定量。
1,9 全去偶碳谱 6
44
质子偏共振去偶区分伯、仲、叔、季碳 的方法是根据裂分成四重、三重、二重和 单峰,如果峰离得近会产生重叠,不容易 解析,而DEPT区分伯、仲、叔、季碳的方 法是根据峰向上或向下,峰不会重叠,并 且质子偏共振去偶的灵敏度比DEPT法的灵 敏度低得多,所以现在常用DEPT谱区分碳 的级别。
16
脉冲序列:
宽频照射
17
18
质子偶合碳谱
19
20
质子偶合碳谱
21
二、偏共振去偶碳谱 实验方法:在测定碳谱的同时,另外施加一 个略高于或低于所有氢核共振频率的射频,对1H核 进行照射,在一定程度上去偶,峰的分裂数目不 变,但裂距变小(偶合常数J/变小),故各信号交 叉掩盖的现象大大减少,同时又保留了C,H偶合信 息,属于双共振去偶。 设单共振时偶合常数为J,双共振时偶合常数为J/ 2 / J J HH2 当Δυ=0时,J/=0,就是完全去偶;当Δυ>0时, J/>0,就是偏共振去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