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核磁共振碳谱
13C
NMR谱图
q 4H
13
1.C7H14O
1
H
4H
6H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
t t
S
2.3
1.5
0.9
210
43
18 12
13C
NMR谱图2
13
2.C9H10O
1
H
S
C
S
d
dd t q
7.2
3.6 2.1
206 140 120
53 30
碳化学位移区域
像氢谱一样,13C内标为TMS(0 ppm),但是化学位移 地范围更大一般有机化合物在0-230 ppm 。 0-40 ppm 脂肪碳(Aliphatic carbons). Sp3 杂化 碳,没有连有有电负性的取代基脂肪化合物。 烷基上连 有支链导致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40-90 ppm 脂肪 碳与带有电负性原子相连(O,N,卤素)CDCl3 (a NMR solvent) gives a triplet at 77.0 ppm. 90-115 ppm 炔烃碳区域: sp 杂化以及碳连两个氧原 子. (氰基)碳。. 115-160 ppm Sp2 杂化碳。所有的双键与芳环化合 物都在此区域。一般而言芳环的Sp2 杂化碳相对趋于 低场。 160-190 ppm 羰基区域羧酸以及衍生物(酯,酰卤, 酰胺,酸酐) 190-230 ppm 酮,醛羰基区域。
TOLUENE
CYCLOHEXENE
CYCLOHEXANONE
1,2-DICHLOROBENZENE
b a a b
c Cl c Cl
影响化学位移因素
杂化轨道 电子短失:正碳位移250-330ppm 孤电子对:有未享用的孤电子对,该 碳向低场移约50ppm (位移增加50ppm)
影响化学位移因素
图3.3 特丁醇的核磁共振碳谱
3.1碳谱的化学位移
核磁共振碳谱主要关注谱线的化学位移δ值, 不同类型的碳原子在有机物分子中的位置不同, 则化学位移δ值不同。反之,根据不同的化学 位移可以推断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的类型。有 机物分子中常见类型的碳原子的化学位移列于 表9.3中。表9.3可以看出:核磁共振碳谱的化 学位移值,按有机物的官能团有明显的区别, 这种区别比红外光谱还要准确可辩,现分述如 下:b
电负性、共轭效应 氢键会导致碳电子密度降低 构型因素:顺式一般在高场(低位 移)
3.2碳谱中的去偶方法
碳谱中偶合有JC-H ,JC-C,由于13C的自然丰度为 1.1%,13C-13C偶合可以忽略。另一方面由于 1H的自然丰度为99。98%如果不对氢进行去 偶,13C总是会被氢分裂。
1。质子去偶
200
150
100
50 R-CH3
0
RANGE
8 - 30
15 - 55 20 - 60
Saturated carbon - sp3
no electronegativity effects
R-CH2-R R3CH / R4C C-O C-Cl C-Br
Saturated carbon - sp3 electronegativity effects
CH3 H3C 30.4 29.9 H3C C CH3 CH2 C 143.7 114.4 24.7 CH3 CH CH3
CH3 53.5 C CH2 CH3
H2C C O CH3 H
84.2 153.2
H2C C O CH3 H
13C的化学位移---烯烃
13C的化学位移---取代苯
NH2
155.63 112.42 126.29 135.83
宽带去偶(broadband decoupling)也称 之质子(proton noise decoupling),这 是测定碳谱最常用的去偶方式。
在测定碳谱时,如果用一个相当宽的频 率(它包括所有的质子的共振频率,其 作用相当于自旋去偶ν2)照射样品,则 13C与1H间的偶合被全部去除,每个碳原 子出现一条谱线。
化学位移规律:烷烃
碳数n >4 端甲基 C=13-14
C>CH> CH2 >CH3
邻碳上取代基增多C 越大
取代烷烃:
H 3C 13.9
C H2 22.8
C H2 34.7
C H2
C H3
化学位移规律:烯烃
25.4 CH3 CH2 52.2
C C
C=100-150(成对出现) 端碳=CH2 110;邻碳上取代基增多C越大:
第三章 核磁共振碳谱
核磁共振氢谱是通过确定有机物分子中氢原子 的位置,而间接推出结构的。事实上,所用有 机物分子都是以碳为骨架构建的,如果能直接 确定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的位置,无疑是最好 的办法。由于13C核的天然丰度仅仅是1H的 1/100,因而灵敏度很低。只有脉冲傅立叶核 磁共振仪问世,碳谱才能用于常规测试。核磁 共振碳谱测定技术近30年来迅速发展和普及。
NO2
化学位移规律:炔烃
C=65-90
C CH H3C C C CH3 73.6 84.7 67.0 H3C CH2 CH2 CH2 CH C 67.4 82.8 17.4 29.9 12.9 21.2 HC C OCH 2CH3 H3C C C OCH 3 28.0 88.4 23.9 89.4 H3C CH2
未去偶 νC νCH νCH2 νCH3
宽带去偶
偏共振
选择性去偶
全去偶,偏共振,选择性去偶的比较。
DEPT实验
DEPT(Distortionless Enhancement by polarization Transfer)意思是无畸变极化转移增强技术。 它是可以获得CH,CH2,CH3彼此分离的偶合碳谱。所用的方法是 只有在不去偶条件下,依同样的关系对不同θ角度所得的DEPT谱 进行组合即可获得上述偶合谱。DEPT谱对J值的依赖性很小, 13C的信号强度可以表达仅仅与θ有关的函数,只有给出适当的θ 角度,并可以获得CH,CH2,CH3单独的去偶谱。因此称之为无畸 变极化转移。在做实验时,可以通过调节脉冲序列的θ1=π/4, θ2=π/2,θ3=3/4π,分别做DEPT,用不同的方式组合,对谱 进行加减编辑,得到各自独立的CH,CH2,CH3的子谱。
150 100 50 0
155 - 185
185 - 220
Correlation chart for 13C Chemical Shifts (ppm)
APPROXIMATE 13C CHEMICAL SHIFT RANGES FOR SELECTED TYPES OF CARBON (ppm) R-CH3 R2CH2 R3CH 8 - 30 15 - 55 20 - 60 C C C=C C N 65 - 90 100 - 150 110 - 140
40 - 80
35 - 80 25 - 65
Unsaturated carbon - sp2
C C=C
C
Alkyne carbons - sp
65 - 90
100 - 150 110 - 175
Aromatic ring carbons C=O C=O 200
Acids Amides Esters Anhydrides Aldehydes Ketones
DEPT-90 DEPT-90
DEPT-135
3.4核磁共振的碳谱解析
1。碳谱的归属 化学位移(峰型,位置) 通常CH3(q),CH2(t),CH(d),季碳(s). 2.溶剂的选择 参照氢谱,不过由于碳的自然丰度低, 做碳谱时应该样品的浓度要大一些,样 品的量大一些。常见的氘代试剂碳信号
和核磁共振氢谱相比,核磁共振碳谱有许多优点: 首先,氢谱的化学位移δ值很少超过10ppm,而碳谱的δ值可以超过 200ppm,最高可达600ppm。这样,复杂和分子量高达400的有机 物分子结构的精细变化都可以从碳谱上分辨。 其次,利用核磁共振辅助技术,可以从碳谱上直接区分碳原子的级数 (伯、仲、叔和季)。这样不仅可以知道有机物分子结构中碳的位置, 而且还能确定该位置碳原子被取代的状况。 当然,核磁共振碳谱也有许多缺点。主要是13C同位原子核在自然界 中的丰度低,而且13C的磁极矩也只有1H的四分之一。这样,碳谱测 定不仅需要高灵敏度的核磁共振仪器,而且所测的有机样品量也增加。 另外,测定核磁共振碳谱的技术和费用也都高于氢谱。因此,往往是 先测定有机物样品的氢谱,若难以得到准确的结构信息再测定碳谱, 一个有机物同时测定了氢谱和碳谱一般就可以推断其结构。 核磁共振碳谱测定的基准物质和氢谱一样仍为四甲基硅烷(TMS), 但此时基准原子是TMS分子中的13C,而不是1H。碳谱仍然需在溶 液状态下测定,虽然溶剂中含有氢并不影响13C测定,但考虑到同一 样品一般都要在测定碳谱前测定氢谱,所以仍然采用氘代试剂
胆甾醇的氢谱与碳谱
核磁共振碳谱中,因13C的自然丰度仅为1.1%,因而 13C原子间的自旋偶合可以忽略,但有机物分子中的 1H核会与13C发生自旋偶合,这样同样能导致峰分裂。 现在的核磁共振技术已能通过多种方法对碳谱进行去 偶处理,这样,现在得到的核磁共振碳谱都是完全去 偶的,谱图都是尖锐的谱线,而没有峰分裂。但必须 指出:和氢谱不同,碳谱不能判断碳原子的数目,即 碳谱谱线的大小强弱与碳原子数无关。谱线高,并不 意味是多个碳原子,有时只能表示该碳原子是与较多 的氢原子相连。因此,核磁共振碳谱只能通过化学位 移δ值来提供结构信息。
不同原子级数13C信号的增强与θ角度的 关系 CHn信号增强 CH: (γH/γC)sinθ CH2: (γH/γC)sin2θ CH3: (3γH/4γC)(sinθ+ sin3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