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生申请影像映出管和摄影装置的专利权,这是「西洋镜」电影的鼻祖。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发明「西洋镜」电影的想法是,由于西洋镜一次只能由一个人去”窥看”,藉着人们的好奇心,如此便可以增加利益,于是这种电影在一时间非常流行。
不久,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又创造了世界最早的摄影棚,大有助于电影的发展。
起初,在欧洲,也有人在对这些活动照片作研究。
一八九五年,伦敦有两位名叫巴德艾卡和R.W.保罗的人,把初步的摄影棚改良后,在大庭广众之前举行表演。
同时间,在法国有两位名叫路易卢米埃和奥古斯特卢米埃的兄弟,他们将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因而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观众。
放映电影就此展开序幕。
卢米埃兄弟接着巴黎工业奖励学会上试映了一部名叫「卢米埃工厂了大门」影片,同年十二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馆」的地下大厅,正式公开上映十二部影片,并出售门票。
同年九月,在美国亚特兰大所举行的世界博览会,放映这种射映式影片时,也出售门票。
如此可知,早在电影产生的同时,就已和营利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电影诞生于10年之后,即1905年,当时的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严格意义上讲是一部戏曲舞台纪录片。
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难夫难妻》(1913)。
从总体上讲,电影的样式分为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四大部类。
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
电影和电视作为 20 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首先是新技术的发明,然后才导致新艺术的诞生。
完全可以这样说,影视艺术是迄今为止唯一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姊妹艺术。
从诞生到发展的全部历史来看,电影始终是一门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对电影语言的创新,甚至对电影美学观念的演变,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
在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三次重大的变革,都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次大变革是从无声到有声。
最初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被称为“默片”。
一般认为,有声电影诞生的标志,是1927 年美国的《爵士歌王》,这部影片其实是在无声片中加进四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但不管怎样,它标志着电影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从此,电影由纯视觉艺术成为视听综合艺术,大大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使得音乐、音响和语言都成为电影重要的艺术元素。
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二次大变革是从黑白到彩色。
最初的电影都是黑白片,早期电影曾经采用人工上色的办法,即在黑白电影的胶片上涂颜色,如前苏联电影《战舰波将金号》(1925 年),就是经过人工上色,使银幕上起义后的战舰升起一面红旗,显然这是一项极其繁重的工作。
1935年,使用彩色胶片拍摄的美国影片《浮华世界》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
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发生在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至今,电影正在大踏步地进入高科技时代,这一发展趋势目前正有增无减、愈演愈烈,包括计算机三维动画、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等等高科技手段,以极富想象力的艺术手段和极其逼真的艺术效果,大大增强了电影艺术的魅力。
如在美国影片《阿甘正传》中,主人公居然与肯尼迪总统促膝谈心;《真实的谎言》中,庞大的战斗机在一座座摩天大楼之间横冲直撞;《侏罗纪公园》里奔跑的恐龙和始祖鸟;《泰坦尼克号》里巨大的轮船沉入水中等等。
尤其是《玩具总动员》这部三维动画片,完全是由电子计算机制作的1,500个镜头组成。
可以说,电子计算机高科技给影视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现在仅仅是初露端倪。
尤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为电影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技术手段和艺术语言,而且直接影响到电影美学各个流派的产生和发展。
声音引入电影,促成了戏剧化电影美学观的诞生;轻便摄影机、高速感光胶片和磁带录音机的出现,使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得以实现“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美学追求,这些事实都是被世
“银幕巴顿”却毫不买帐,不但拒绝到场领奖(他是奥斯卡历史第一个拒绝领奖的人),还特
别发表声明以表达自己对奥斯卡的蔑视:“奥斯卡颁奖典礼是一场两小时的肉食动物的表演……让演员们彼此竞争,实乃堕落的表现。
”
2、作品赏析
《巴顿将军》是一部典型的经典好莱坞电影。
它不是严格的人物传记片,而是经过艺
术加工了的战争题材故事片。
它巧妙的把教化功能和艺术性、观赏性结合起来,成为一部
成功的好莱坞作品。
(拍摄时代背景略)
《巴顿将军》最为人称道的是开头的6分半钟虽然这是巴顿的个人演说(难得拍精彩),但影片对镜头精心设计,拍出了经典段落。
首先映入人们视线的是一面充满整个画面的
星条旗,这是美国的象征。
它使人不由自主地把美国和“大”联系在一起:巨大、强盛、宏伟。
一个小人从纵深处走来,站定之后,向观众敬礼,镜头切到特写:威武的军装、华贵
的勋章、戒指、马鞭、象牙把手枪、美第三军军徽、四星上将。
这是一个堪与国旗相配的
将军形象:巴顿,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一战期间就率坦克旅建过奇功。
二战期间又屡建奇勋,成为代表美国精神的将军。
巴顿在星条旗前左右踱步,发表了
关于战争与英雄的著名演讲(内容略)画面上没有讲坛,也没有听众,观众就变成了听众。
景别从特写、中景到全景不断变化,使观众保持观看兴趣。
开头的6分半钟不仅塑造了高大的巴顿形象,也让观众认可的美国尚武精神,并且在观赏中对巴顿的“劣迹”予以谅解。
巴顿的独特性格无疑是构成影片魅力的重要元素。
他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西点军校
的高才生,又是美国最富有的将军。
最重要的是,他酷爱战争,是一个典型的战争动物,
没有战争就无法生存的人。
巴顿是一名虎将,一个个性特征鲜明,富于诗意的将军,一个性情中人,是书生意气
与将军本色的天然合体。
巴顿的古典气质和书生意气在美军墓地和参谋一起漫步一段中有
明显的表达(略)。
用手枪打飞机亦是如此。
巴顿与朱可夫的干杯也是充满戏剧色彩的。
他富于书生意气,又没有外交家的委婉含蓄。
巴顿有书生意气,却更具将军本色。
他常常用粗话骂人,脾气暴烈,喜欢打硬仗,瞧
不起懦夫和胆小鬼。
打士兵是巴顿一系列倒霉事件的开始,他为此受到了严厉指责。
战争结束了。
个性鲜明、战功卓著的巴顿却因失言被解除了军职,离开了他视为生命
的军队……
影片运用对比手法,将布莱德雷将军、蒙哥马利与巴顿进行对比,突出了巴顿的独特
形象。
《巴顿将军》是一部成功的好莱坞影片,观赏性、艺术性和商业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四、回顾本节课所讲重点和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