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数学各单元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三年级数学各单元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请老师们参考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内容整理一、教学内容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数与计算方面,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

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

二、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

教学难点: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

四、教学总建议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

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五、具体说明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2、掌握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

3、能够进行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的换算、掌握换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1千米的实际长度。

2、感知1吨的具体质量和1吨=1000千克。

3、感知1克的具体质量和1千克=1000克。

教学建议: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5.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学重点: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算理。

教学建议: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2.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

3.注意加强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恰当、适时地运用合作学习方式。

第三单元四边形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1.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

2.掌握周长的含义,熟练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1.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

2.认识图形的特征。

教学建议: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第四单元有余数除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1.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与余数之间的关系。

2.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2.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教学。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单元时、分、秒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分、秒之间的进率,知道1分=60秒。

教学难点:会进行有关时间的计算。

教学建议: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学习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2.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实践活动:填一填说一说教学目标:1.教材通过让学生设计作息时间表、调查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调查睡眠时间等活动,巩固对时间的认识和计算。

2.养成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3.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体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建议:1.在让学生制作作息时间表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每天到校后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是怎样的。

2.接下来,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完成某些共同事件所需的时间。

3.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去搜集信息,如书上所说的查阅书籍、上网查询,还可以向家长、老师请教,使学生从小养成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去有目的地搜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4.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现实情况设计其他的活动。

重点是要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时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合理地安排学习、锻炼、娱乐、休息的时间。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对笔算乘法连续进位算理的理解。

教学建议:1.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3.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4.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5.重视估算的教学,注意各种算法的结合,加强算法选择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会读、写分数,比较分数大小、会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建议:1.创设丰富的数学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2.加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第八单元可能性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教学重点:1.体会有些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不不可能性。

教学难点: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建议:1.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2.把握好教学要求。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1.掌握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方法。

2.通过具体的操作,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培养观察、推理的能力。

教学难点:1.简单区分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2.有顺序地思考问题,做到不遗、不漏。

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

2.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要求。

3.教师教学语言中尽量避免出现排列、组合这些术语,也不要跟学生解释。

实践活动:掷一掷教学目标:1.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等活动,巩固组合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探讨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2.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建议:1.教学时,可以参考教材上的活动顺序,先由老师示范游戏,然后让学生自主活动。

2.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

第十单元第十单元总复习复习内容: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

复习共分为六部分:万以内的加、减法,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时、分、秒及千米和吨,分数的初步认识。

本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和第九单元“排列、组合”是为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而安排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复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