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5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重难点$\数学五年级上册基于“课标”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细化^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单元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求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课时安排:8课时(新授)第一课时:课题:小数乘整数教学内容:P2-3及相应练习题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会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根据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转化。

)第二课时:课题:小数乘小数教学内容:P5例3及相应练习题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经历探索与归纳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运用迁移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第三课时: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教学内容:p6例4及相应练习题教学目标:1.能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的,应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2.通过规律探索,发现积和因数间的关系。

即,当因数比l小时,积比另一因数小;当因数比1大时,积比另一因数大。

>3.引导学生有序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小数乘法教学难点:1.积的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占位,再点小数点。

2.发现积和因数间的关系。

第四课时:课题:小数倍的应用和验算教学内容:p7例5及相应练习题/教学目标:1.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2.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3. 养成认真计算,及时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小数倍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选择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第五课时:课题:积的近似值)教学内容:p11例6及相应练习题教学目标:1.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了解掌握这一方法的必要性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探索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求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求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第六课时:—课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内容:p12例7及相关练习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归纳,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2.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正确地、合理地、灵活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用归纳的方法类推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第七课时:|课题: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p15例8及相应练习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估算,进一步体会估算的价值,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2.感受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能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会其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和数据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培养自觉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第八课时:|课题: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p16例9及相应练习题教学目标:1.在现实生活问题情境中,解决简单的分段计费问题,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初步体会函数思想,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段计费问题的收费方法,能够正确解答分段计费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正确地计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位置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能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数学交流的简洁性。

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意义,会用数对确定具体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把握在生活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数学方法,理解起始列、行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新授)第一课时:课题: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内容:P19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2.会语言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意义,会用数对确定具体物体的位置并会用语言描述。

教学难点:在生活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方法,对物体位置正确描述。

/第二课时:课题: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内容:p20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根据给出的数对在方格纸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3.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感悟数对与物体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

初步渗透直角坐标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根据给出的数对在方格纸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单元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3.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4.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5.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而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课时安排:8课时(新授)第一课时: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内容:P24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

)2.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依据数的意义和组成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二课时课题:除数是整数的特殊小数除法教学内容:P25例2、例3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 进一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

2. 探索并发现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中几种特殊情况的算理和算法。

(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和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3.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除法的验算知识迁移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验算,使学生养成及时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两种特殊情况。

第三课时: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1)——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教学内容:p28页例4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转化及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交流的态度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被除数小数点移动的位数。

第四课时: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2)——被除数比除数的小数位数少教学内容:p29页例5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学会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如果位数不够的处理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转化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如果位数不够的处理方法。

第五课时:课题:商的近似数教学内容:p32页例6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数。

}2.通过具体事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3.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取商是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取商是小数的近似数。

第六课时:课题:循环小数教学内容:p33-34页例7、例8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理解产生循环小数的原因,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并能够正确进行区分它们之间的关系。

正确使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2.认识循环节,能正确进行循环小数的简写。

3.在猜想、验证过程中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培养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运算、观察、比较、概括,认识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循环节的判断方法及表示方法。

第七课时: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内容:p35页例9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会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体验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基本方法。

3.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根据计算器算得的结果,找出算式中存在的规律。

第八课时:课题:解决问题:教学内容:p39页例10及练习教学目标:1. 掌握生活中求实际问题的近似值的解题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3.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并选择恰当的近似数表示商。

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

[第四单元可能性单元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2.通过实际活动(如摸球),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让学生通过实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出定性描述,并能和同伴进行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