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30001学前儿童保育学考试重点

自考30001学前儿童保育学考试重点

学前儿童保育学考试大纲第一章学前儿童保育概述一、学前儿童保育的相关概念识记:保育:学前儿童保育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保”,即保护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其次是“育”,即教育儿童使之获得相应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安全自护技能。

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学前儿童保育:主要是指成人为0-6岁学前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给予他们精心的保护和养育,促进他们身心方面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的一系列活动。

领会:保育的范畴现代保育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还必须关注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

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保育与教育的关系保育和教育之间是辩证的关系。

首先保育是教育的基础,保育工作是为托幼机构的教育、教学服务的。

其次,保育本身具有教育的职能,它是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要求,幼儿园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学前儿童保育的目标、内容和作用识记保育的目标:(1)促进学前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

(2)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3)帮助学前儿童认识和适应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4)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和充分的发展。

保育的内容:(1)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

(2)为学前儿童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

(3)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4)做好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

(5)安全保障和安全教育。

(6)教学和其他活动中的保育。

领会:保育对学前儿童的作用首先,保育为学前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有效的保障。

其次,保育是对学前儿童饮食起居全方位的照顾,也是对他们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最后,幼儿园时学前儿童接触“社会“、进入集体生活的第一个主要场所,保育的一部分职责就是帮助他们融入这个”社会“。

总之,保育工作是琐碎、具体而又平凡的,但它对学前儿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对他们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

保育的内容(1)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

(2)为学前儿童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

(3)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4)做好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

(5)安全保障和安全教育。

6、教学和其他活动中的保育。

三、学前儿童保育的历史发展和观念更新领会发达国家学前儿童保育思想对我国学前儿童保育发展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受到了不同国家的影响。

早期的幼儿保育和教育更多的接受了英、美和日本的影响,或照搬他们的模式,或聘用他们的人员,有些保育机构就是由教会直接兴办的。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全面的影响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幼儿教育基本上沿袭了苏联的学前教育体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幼儿教育也实行了改革开放的策略,以更加开阔的视野,积极借鉴和广泛接受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简要介绍美国和日本在幼儿保育思想方面对我国的影响。

美国:1、保育机构的多元化。

2、政府主导和立法保障。

3、理性的教育目标和明确的培养方向。

日本:1、举全国之力发展幼教事业。

2、及其重视幼儿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3、保育宗旨和目标具体明确。

对保育新观念的解释现代保育观正是与“纲要”和“指南”指导思想一致的,其核心思想是以儿童为本,是保障和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现代保育观念首先应该是科学的。

(2)现代保育观念应该是人性化的。

(3)现代保育观念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

(4)现代保育观念应该是综合的、全面的。

总之,学前保育学是在学前儿童教育、保育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广大幼教工作者长期实践和丰富经验的总结。

第二章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保育一、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的特征识记:运动系统的结构组成:由骨、骨连接和肌肉三部分组成,具有保护、支持、运动功能。

骨的构成:由骨膜、骨质、骨髓构成。

骨连接的形式:分为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

(直接连接形式例如颅骨和脊椎骨,颅骨的骨连接为不活动连接,脊椎骨的骨连接为微动连接,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起保护作用。

间接连接叫关节,如肩关节等,关节具有较好的活动能力,帮助人体完成各种动作。

)神经系统的组成: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主要的调节作用。

反射弧的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非条件发射:是先天形成的本能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反射弧比较固定,是一种低级的神经活动。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在生活过程中通过一定条件形成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反射弧不固定的、临时的高级神经活动。

动力定型:若一系列的刺激总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重复多次后(强化),这种顺序和时间就在大脑皮质上“固定”下来,每到一定时间大脑就自然地重现这一系列活动,并提前做好准备,这种大脑皮质活动的特性就叫动力定型。

镶嵌式活动:大脑皮质区域轮流工作和轮流休息。

保护性抑制:是指活动过度,超过了大脑皮质的工作能力界限,使皮质神经细胞出现抑制现象,这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机能。

呼吸器官特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特点:持久、广泛、缓慢。

领会:骨的成分与性质的关系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使骨骼具有韧性和弹性,无机物使骨骼坚硬。

学前儿童骨中有机物较多,韧性和弹性较好。

学前儿童骨的发育特点学前儿童的骨骼含蛋白质多,有机物多、钙磷少,比较柔软、弹性大,硬度小、可塑性强、受压容易变形弯曲。

各个部分骨骼发育完成的时间不同,脊柱的四个弯曲在7岁以前尚未完全固定,容易随着人体不同体位姿势的变化而变化。

10-13岁才能钙化完成。

因此,腕部力量较为薄弱,下肢长骨的发育要到青春后期才能逐渐完成,长骨的发育结束,身高也就不再增长了。

学前儿童肌肉的发育特点学前儿童的肌肉收缩力较差,容易疲劳和损伤。

大肌肉群发育较早,小肌肉群发育则较晚。

在3-4岁大肌肉的发展比较明显,5-6岁开始慢慢发展小肌肉动作。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动作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最后是手的精细动作的发展。

经过了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过程以后。

才逐步分化成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主要包括大动作的发展和精细动作的发展。

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迅速,尤其是大脑皮质的快速发育为学前儿童接受教育、适应环境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

皮肤的发育特点儿童表皮薄,表皮的角质脱落快,真皮分裂快,再生能力强,所以保护机能差,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如冷、热、光照、化学物质、蚊虫叮咬等敏感,易红、肿、发炎、破溃感染。

循环系统的功能1、运送氧气、二氧化碳。

2、运送营养物质满足各器官需求。

3、运送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4、产生淋巴细胞和免疫物质,过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

应用结合大脑皮质的活动原则论述这些原则的意义大脑皮质(大脑表层的结构)的活动有它的规律。

了解一些规律对指导人们科学用脑、提高学习和活动效会有很大帮助。

1.始动调节:是指某项活动开始时,大脑皮质工作能力较低,然后逐步提高这一现象。

根据始动调节现象,组织教育活动应该从易到难,逐步增加活动的难度和强度,以使大脑皮质逐步适应。

2.优势原则:大脑皮质某一区域的兴奋状态占优势,形成优势兴奋灶,能吸引大脑皮质的一些相关兴奋点来加强兴奋灶的兴奋度,从而提高学习和活动效率。

同时,抑制兴奋区周围的区域,以保证活动区域的优势兴奋状态。

每个人的活动效果不仅受“优势兴奋”的影响,还与大脑“优势半球”的发育有关。

左半球有显意识功能,右半球有潜意识功能。

在幼儿园,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关注幼儿的需要,把握发展时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盒偶发事件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二、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的主要因素识记:环境因素包括哪些部分:1、营养因素。

2、疾病因素。

3、生活制度。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5、其他环境因素。

领会:遗传因素对幼儿身体发育的影响遗传对儿童的发育起肯定作用,机体的生理功能、骨骼系统的发育等受遗传因素影响大。

对儿童行为方面的影响更为复杂。

种族、家族的遗传信息深远影响着儿童皮肤、头发的颜色、身材高矮、性成熟的迟早、对营养素的需要量、对传染病的易感染性等等。

环境因素对幼儿身体发育的影响身体发育不是孤立自发的过程,环境因素决定身体发育的现实性。

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营养因素营养是保证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的物质基础,营养素缺乏或不合理的膳食不仅会影响身体发育,而且会导致各种营养缺乏症。

2.疾病因素急慢性疾病对儿童身体发育都可能发生直接、间接、潜在的影响,影响程度取决于病变涉及的部位、病程的长短和疾病的严重程度,长期慢性疾病均可能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

3.生活制度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制度,做到有规律、有节奏地安排一日生活,保证学前儿童进餐、睡眠、户外活动、学习活动的合理安排,对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作用。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能否为学前儿童提供较高水平的医疗保健服务,影响着他们的生长发育水平和健康情况。

医疗保健网络是否健全、分布是否合理、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责任心高低、卫生经费是否充足等方面的问题都是影响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

5.其他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区域、气候、节气、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食品污染等。

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如政治、社会经济关系、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文化变迁、民间习俗、社会福利保障、医疗卫生条件、教育、人机关系等。

二、学前儿童发育的保育领会:学前儿童动作发育的保育(1)根据学前儿童动作、运动发展特点,合理组织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要注意运动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2)加强营养,为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发育提供充足的物质供应。

(3)注意让儿童养成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有利于儿童形成正常的形体。

(4)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和意外伤害。

(5)保证衣服、鞋子的宽松度,避免过度束缚。

(6)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活动。

(7)为学前儿童安排合理的睡眠时间和睡眠次数。

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保育(1)为学前儿童安排丰富、适宜的活动,刺激其神经系统的发育。

(2)保证充足的睡眠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的进一步完善。

(3)消除引起大脑紧张的因素和不良刺激,保证大脑有效地工作。

(4)根据大脑活动的规律,合理制定生活制度、安排各项活动。

(5)合理的营养供应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保育(6)保教人员要注意室内的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7)保教人员要教会儿童擤鼻涕的正确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