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昆明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
昆明常住人口约602万。
城区流动人口120万。
近年来,随着昆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滇池流域水资源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滇池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属国家重点保护水域之一,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历史上曾是云南省昆明市城市用水、工农业用水的重要水源。
然而许多年以前,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滇池流域水资源污染严重,滇池水质已为劣V类标准。
防止污染,保护滇池,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
滇池周边蕴藏着丰富的磷矿资源,在不断开采的过程中,每年都有大量的磷质被带入滇池,还有不少工业污水直接排向滇池。
昆明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滇池流域矿山开采不同程度地造成自然景观破坏、环境污染、诱发地质灾害等,直接威胁和破坏人居环境,加速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在滇池流域及城市周边、风景名胜区、交通干道两侧可视范围内,严重破坏旅游观瞻。
为了保护滇池流域的生态环境,促进滇池水污染治理,从2007年5月起,昆明市全面开展了滇池流域和其他重点区域禁止挖砂采石取土工作,全面关停采石、采砂、采矿、取土、砖瓦窑地等“五采区”。
3年多来,昆明市围绕滇池保护,实施了推进磷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加强地下水资源禁采管理的两大举措,经过不懈的努力,整个“禁采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截止目前,昆明滇池流域应关停的509家矿山已经全部关停,509家矿山的采矿许可证已全部注销。
但也发现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2009年,部分已经封停的采矿企业“关而不停”、偷挖偷采现象仍然存在,恢复环境工作进展情况不理想。
2010年,昆明市有关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对仍在非法开采的矿区、责任单位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封停。
在严格督促矿山企业开展矿山生态破坏恢复治理工作的同时,制定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扎实做好禁采区环境整治和生态恢复工作。
此外,为了确保滇池流域矿山关停后建材市场的供需稳定,昆明市国土资源局在禁采区范围外选择了有储量基础、开采基础较好的5个建筑石料采矿区,公开挂牌出让采矿权。
同时,昆明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并贯彻落实“环保七优先”,在“一湖两江”流域全面展开了“四全”、“四退三还一护”工作,积极推行了“河(段)长负责制”、环保“一票否决制”,严厉实行环境保护“一岗双责”问责办法,创新环保制度、方法。
昆明市积极参与环保技术更新和科学研究,参与“滇池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技术与工程示范课题”研究,申报专利2项,完成了20余个工程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30余个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程项目、50余个环境调查评估等环境咨询课题。
《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项目获得“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类”一等奖,《滇池湖滨带调查与建设规划》、《危险废弃氰化物的安全处置(湿式催化氧化法)》等2个项目获得二等奖。
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
而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称。
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
大气、水源、土地、草原、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矿藏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
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自下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为此,就城市生态环境我作了调查。
在汽车尾气治理方面,昆明率先启动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出台了《昆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昆明市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办法》等,并成立了昆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中心,建成14个机动车检测站,对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实施环保检测,对未达标车辆要求限期治理,大幅度消除机动车冒黑烟现象,先后检测机动车近35万辆,发放机动车环保合格标志近38万个,其中绿标近28余个,黄标9万余个。
昆明的噪声监控工作也扎实有效,噪声扰民现象明显减少。
昆明市环保部门实施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严格烟尘控制,使锅炉、大灶远离城市,并加大经费投入,积极沟通协调,有力推进了城市排污管网的建设,还强制餐饮企业使用清洁燃料,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盘龙区、官渡区、经开区铁腕整治机场高速沿线环境,拆除烟囱205根,环境整治成果显著。
2010年,草海水质类别为劣Ⅴ类水,总氮、总磷、氨氮等平均值明显下降,表明草海水质有了较大改善,滇池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效果。
阳宗海流域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阳宗海“十一五”规划中环保项目,除汤池镇垃圾填埋场及清运工程项目内容调整为建设垃圾中转站外,其余项目基本完成。
目前,阳宗海水质已由劣V类上升为I V类。
在饮用水源地保护方面,昆明市完成了6个市级、9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深入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排查,坚决取缔保护区内养殖业和农家乐,确保了主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逐年好转,水质达标率逐年升高,从2008年的95.32%上升到2010年的99.7%,上升了 4.38个百分点。
2011年,昆明环保工作主线是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眼环境质量改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低碳昆明建设,推进污染减排,加大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力度,严格环境执法监督,解决突出环保问题。
在今后的环保工作中,数字环保管理已不可少。
昆明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数字环保”能更有效地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城市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成为各级环保部门探索创新管理制度的重点。
2011年后,环保部门将不断研究环保新特点,做好机动车黄标管理办法、数字环保建设管理办法、环保公益诉讼程序、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的拟制、公示、征求意见和上报审批工作。
昆明市通过政府推动,公众参与,强化了以市场为主导的技术转化作用,提升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践能力,发挥了以科研院校为主体的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优势,通过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争取了石林光伏发电等各类低碳示范项目落户昆明,带动了低碳昆明的建设。
同时,通过发展低碳产业、打造低碳建筑、建设低碳交通、倡导低碳生活、构建低碳社会、加强生态建设,全市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优势逐步凸显,低碳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得到了提升迁安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
迁安工业比较发达,尤其是近几年铁矿大量开采,给我市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通过实地调查及各种渠道了解,发现了现存的几点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存在问题(一)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少数村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强。
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部分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
秸秆乱堆、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排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个别村甚至出现了“垃圾围村”的现象;少数农民在施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畜禽养殖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随意性比较大,容易造成农村土壤、水体污染;有的偏僻地区缺乏秸秆处理能力,就一烧了之,不仅污染了大气,也白白浪费了可利用资源。
这些现象的存在,与中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农村区域工业环境污染仍然存在,个别地区表现突出。
一是农村区域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不稳定。
有的企业经过多年治理虽然能够达标排放,但受经济利益驱使,环境污染治理主动性不强,环保意识淡漠,个别企业治污达标不稳定和偷排偷放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极少数小作坊式企业或偏远地区小民营企业,治污设施落后或形同虚设,所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直接排往农田、河道、水库。
有的排污企业离居民生活区很近,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村内饮用水污染。
(三)农村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问题比较突出。
北部山区有的采选矿主重采选、轻治理,尾矿砂乱堆乱放淤塞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很庞大。
(四)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比重较大。
据年统计,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很多,涉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53.7%。
饮水不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含氟超标、苦咸水、未经处理的各类不合格地表水、污染严重的地下水及其它水质不达标的水等;饮水困难的主要问题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水量不足、北部山区居住分散打井成本过大、个别村地质条件复杂水源难找、村民只能到较远的地方拉、运水吃等。
(五)农村新能源利用发展不均衡。
一方面,全市除沼气外的其它新能源利用率普遍不高。
一些安全、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等在适用地区都没有达到普遍利用的程度;另一方面,全市沼气开发利用在各地区发展也不均衡。
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沼气入户率较高,而经济状况一般的地区,沼气入户率偏低,沼气池的利用情况也不均衡。
在规模化畜禽养殖较高的地区,沼气池利用情况较好。
沼气原料较少的农户,沼气池利用率偏低。
几点建议(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参与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的自觉性。
各级政府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科普讲座、举办培训班、农广校、农民夜校等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责任意识,增强参与的主动性;要充分发挥各地区已建成的为数众多的文明生态村的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象爱护自己的小家庭一样来爱护、建设“大家庭”环境。
摒弃陋习,倡导新风,自觉投资投劳。
引导他们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与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结合起来,共同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
饮水问题是关系广大农民身体健康的大问题。
政府应在原有饮水解困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饮水解困进度,使困难地区农民从根本上改变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三)普及与提高并重,加快沼气池健康发展。
沼气池建设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也被广大农民认可。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这项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是在普及率上有一个较快的提高。
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本地投入,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上下结合、促进发展。
二是在普及同时,把管理与利用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方面,沼气日常安全管理要上位,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引导沼气向生产领域延伸,如搞沼气发电、生产有机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等。
使沼气发展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