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侵略与文化保护

文化侵略与文化保护

浅谈文化侵略与文化保护什么是文化侵略?文化侵略要分为两个方面。

1,战争时期的文化侵略2,和平时期的文化侵略。

文化侵略一词的产生最早于战争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大批的传教士随帝国主义的军队和枪炮来到中国,大多数传教士通过创办刊物,建立教堂,创办学校,利用媒体、宗教、教育等手段,大肆进行反革命反苏反共宣传,而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加以辩护和美化,宣传“和平友爱”来麻痹爱国青年,使他们丧失爱国意识。

随着这种文化侵略的升级,在当时中国,很多反文化侵略运动和非基督教运动也高涨起来,“文化侵略”一词开始被反对文化侵略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政治领袖提出和使用,这中就包括中国共产党人瞿秋白、恽代英、毛泽东等。

到日本在中国东北三省建立的傀儡政权满洲国时,外国文化侵略达到了最明显、最暴力的程度,日本占领中国东三省,开办了大量学校,强制改变中国的教育方式,强制当时中国儿童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在思想和精神上殖民中国人民,在价值观念上控制中国,达到软化驯服,弱化中华民族的目的。

随着战争的结束,世界整体趋于和平和稳定,那就意味着文化侵略从此终结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文化侵略只不过换了形式。

战争年代的文化侵略是结合侵略国家暴力手段的,带有强迫性质,是公开的、明目张胆的、显而易见的。

而在和平年代,发达国家则是利用所能利用的文化载体,所能利用的机会,大肆推行他的价值观、政治理念、文化理念。

这种文化侵略是悄悄渗透的、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的蚕食弱势文化民族的传统文化,腐蚀甚至是颠覆其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改变国民的风俗习惯和思想思维,被侵略国家是很难察觉的,其影响比起战争时期的文化侵略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人说:在中国“文化帝国主义”无处不在,电影院里演的是好莱坞影片,电视台播的是外国连续剧,电台放的是美国摇滚乐,街上到处是麦当劳快餐店,年轻人穿的是西部牛仔服,娱乐的地方是迪尼斯乐园……中国正在遭受着严重的文化侵略。

也有人说乐观的说这些是文化交流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

要认清中国是否存在文化被侵略现象以及被侵略的程度,首先我们要明确文化侵略的含义,我们鉴定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侵略,我们要从对被侵略国家产生的严重后果上考虑而不是从侵略国家是否有侵略企图上考虑,也就是说外国是有意还是无意进行文化侵略,只要外来文化改变其本民族的发展与传承,较大程度影响其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可以称为文化侵略。

就像鉴定生态入侵一样,无论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只要对本土生态构成了重大伤害,就应该定义为侵略。

其次我们要明确区分商品交换,文化交流、文化入侵。

就肯德基,麦当劳,牛仔裤,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韩剧等本身来说,是具有有物质性的,也就是说可以满足人民大众的基本物质需求、生活需求,就像我们用的国外的汽车、飞机、电脑……一样,我们不必动不动就打着反对文化侵略的旗号,盲目的抵制外国货。

但是有些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物质必需品可以做为文化载体,或是有些物质被人为的加上文化因素,这也就具有了物质和文化双重性,例如电影、电视剧等,如果别的国家利用这种载体并进行隐晦的文化侵略,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民就很容易的被欺骗、被蒙蔽、被殖民,那个国家就会很危险。

再者我们要区分一下文化侵略和文化交流。

在文化侵略中,两方所处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一方处于强势,另一方处于弱势,而文化交流是建立在两方关系平等的基础上的。

并且文化侵略是有害于一方,有利于另一方,而文化交流是对双方都有利的,是互利互惠的。

结合这两点,我们就可以基本判别文化侵略与文化交流的,例如,俄罗斯中国年和中国俄罗斯年是互相进行平等的文化交流,沟通学习,我们影响了他们,他们也影响了我们,这是文化交流。

而在中国,当中国导演拼着命的艰难的在中国电影界立足的,并幻想自己的电影的票房过亿的时候,美国人已经在一周之内利用仅是加上3D的《泰坦尼克号》轻松地拿走了几亿美元。

我们仅仅从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水平高,剧情好,来解释这个现象是不够充分的,我们可以意识到美国电影在中国已经从个人喜好问题上升到了一种社会喜好问题,好莱坞电影正蚕食着中国的电影市场,这种电影文化及其所宣扬的美国文化思想价值观,正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大众娱乐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中国大众的电影审美正不断的符合美国的好莱坞的电影文化,而丧失了本国的特有文化。

这种现象就是文化侵略。

那么文化侵略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在主观上讲,文化侵略的产生很有可能是发达国家的有意为之,通过文化侵略,改变一个国家文化习惯,文化喜好,侵略国就可以以此经营一系列的文化产业链,获取巨额的收益,实现其经济上的利益。

通过文化侵略,还可以获得巨大的政治利益,向其他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慢慢的来同化被侵略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同化其国民的价值观念,来支撑本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支撑其在国际的话语权,甚至是达到颠覆其他国家政权的目的。

客观上讲,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交往越来越频繁,两种文化相遇避免不了的相互冲击,如果两方实力相差不多,会互相交流、影响、吸收、融合。

如果实力相差过于悬殊,必然会导致“优胜劣汰”。

而这种文化传播实力是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本身文化的强势,博大精深,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得到别的国家人民的认可与接受。

二是国家在经济上处于强势地位,物质上丰富,文化产业,传媒上发达强势,使其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文化传播更快更广,同时发达国家经济上的强大,是不发达国家的进行国家建设的目标,在这些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学习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受到难以发现的文化侵略,不发达的国家的国民对物质上的追求与向往,而不加半点防范,物质影响文化,导致了“引狼入室”。

文化侵略现象对被侵略国家产生的危害是巨大的。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经济上,发达国家通过文化侵略改变被侵略国家的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影响被侵略国家的国民思想价值观念,使其对本民族的文化产品需求发生改变,进而严重遏制被侵略国家的文化产业链条,实现经济掠夺,更严重的是改变被侵略国经济发展方向。

2政治上,文化侵略会影响被侵略国家政策的制定。

如果一个国家的高层的思想观念受外国的因素影响较深,他们所制定出来的政策很难不受外国文化的影响。

一旦受到影响就很容易产生依附心理,而丧失独立性。

例如,今天日本政府的亲美政策,也是要受益于战后美国的文化侵略政策。

3,在文化上,文化入侵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人民对思想文化需求的改变和本民族传统文化产业链的衰退,造成传统文化、本民族特色文化传播、发展严重受阻,最终会导致传统文化的消亡和本民族固有文化的凋零。

总得来看文化侵略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影响,是严重危害一个民族的发展,严重的威胁了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安全,文化侵略很容易导致一个政权的颠覆,这也许就是发达国家口中和平演变的手段和方式。

在世界范围来看,文化侵略严重危害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我们要明确的是,虽然世界经济在走向全球化,但是并不意味文化也要全球化,而丧失本民族的特有文化,如果全球文化丧失了多样性,这是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损失。

如今文化侵略非常“隐晦”,难以察觉,对此,我们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自信,又要防微杜渐,具有危机意识。

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有效的抵制文化入侵,进行本国文化保护是相当困难的,但也是要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认为,对于中国来说,抵制文化入侵,保护民族文化要从如下几个方面:1,抵制文化入侵要从外来商品控制入手。

侵略国往往利用是最难有效的控制的商品的大规模倾销促进文化侵略,然后再利用文化侵略促进商品倾销。

外来商品作为外来文化的传播的主要载体,商品促进文化侵略,是最容易被国民所接受,最令国民难以察觉的潜移默化的侵略手段。

对此,我国一定要规范商品市场,对于外来文化商品的引进一定要慎重,有些国外太过强势的文化商品,像好莱坞电影,要进行必要的、适当的控制,一方面保证引进的质量,另一方面,给与本民族的电影产业发展空间。

2,国家要发展本国的文化商品经济,鼓励发展文化产业链条。

控制外来商品只是暂缓文化侵略,只能扬汤止沸,要从根本上解决外来商品为手段的文化侵略问题,只有国民自愿的使用本民族的文化商品才行,所以中国的文化商品一定要做好、做强,得到国民的认可。

3,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

我们总是强调: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但是要有谁能分得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吗?对于丝毫没有警惕性,辨别能力弱的的儿童、青少年们,你就觉得他们会完全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吗?政府一定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特别是对与儿童、青少年相关文化产品进行严厉的把关和筛选,决不能让糟粕文化毁掉中国的未来。

其次,对于新兴的网络等传媒工具,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防止被外国利用进行文化侵略,防止糟粕文化的肆无忌惮的传播。

4,加强国民的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引领未来,只有通过教育树立国民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拥有本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使国民引以为豪,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外来文化所带来的影响,长远的战胜文化侵略。

5,要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要发展我国的优秀文化。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优秀的、强大的文化,才能树立起抵抗文化侵略的铜墙铁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我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占据这非常大的文化优势,我们一反面要保护和深刻挖掘中国传统的文化,另一反面要对现有的中华文化进行不断地创新、丰富,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使我国的文化永不衰落,永不消亡,永远昌盛。

2012/6/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