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线选择题。
(每题1.5分,共60分)1.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A.土壤、植被 B.气候、水文 C.气候、地形 D.植被、水文2.关于我国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D.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普遍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3. 产生自然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海拔高度④人口密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差异主要表现在()A.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 B.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C.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 D.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5.我国中西部经济地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森林、草原面积过大 B.边境线过长C.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D.东北重工业比重过大6.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①距海洋远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④纬度位置偏高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7. 影响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主要因素有()①农牧活动②距海远近③季风风向④纬度位置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8. 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华北平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开采地下水。
下表为华北平原某些城市开采地下水数量统计表。
读表,回答9~11题。
地区名称中心位置补给指数实际开采指数中心水位埋深(m)唐山市矿区东林30 54.5 26.85北京近郊东郊50~60 80~100 40保定市区印染厂25 66.8 30.51石家庄市区第一印染厂30 147.4 31.32邯郸化工区树脂厂15 83.2 32.59.根据上表的数据显示,上述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 )A.土壤盐碱化 B.海水入侵 C.出现地表渍涝现象 D.形成地下水漏斗区10.该地区大规模开采地下水的重要原因是 ( )①地表水污染严重②河川径流量少③人口密集,生活生产耗水量大④径流量含沙量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为防止表中所示生态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建立高耗水项目管理制度②合理开采,做到采补平衡③规划地下水禁采区④跨流域调水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2.东北地区不是我国重要的A.商品粮基地 B.林业生产基地 C.畜牧业生产基地D.商品棉基地13.东北地区地形结构的基本特征是()A.支离破碎,水乡风光 B.黄土遍布,沟壑纵横C.山环水绕,沃野千里D.平原广大,一片沼泽近年来中国成为吸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读“日本产业外移地区投资比率图”,回答14~15题。
14.日本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地区和增长最快的地区分别是 ( )A.北美、欧洲 B.北美、亚洲 C.欧洲、亚洲 D.亚洲、其他地区15.近年来中国吸收日本对外投资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有 ( )①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②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较高③市场潜力巨大④便捷的电子商务条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6.下列有关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A.发达国家和地区原主导产业移出,肯定会削弱该地区的经济实力B.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因产业转入可以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C.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经济结构,但不会改变区域的地理景观D.对迁入地而言,一定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据此完成17~18题。
17.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A.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B.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C.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18.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①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交错分布②城市规模迅速扩大③逆城市化现象凸现④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分布密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图5中宁波到福州的沿海铁路于2009年9月27日建成通车回答19~20题。
19.影响该铁路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城市分布C.河流D.资源状况20.为了提高该铁路运输效率和运行安全,沿线车站都设有列车运行监控系统,该系统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GIS和RSB.GPS和RSC.GPS和VRD.GIS和GPS图7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回答21~22题。
21.若数字①一④表示城市各功能区,则①最有可能是()A.住宅区B.商业区C.绿化带D.工业区22.若该城市工业布局合理,则该地主导风向和河流的大致流向是()A.西北风向北流B.东北风向南流C.东南风向南流D.西南风向北流图8为2005年一2O08年我国石油生产和消费统计图。
回答23~24题。
23.2005年2008年我国石油()A.生产量大幅上升B.消费量基本不变C.进口量呈增长趋势D.生产量增长快于消费量24.目前,缓解我国石油紧缺状况的措施有()①限制汽车工业发展②拓宽石油进口渠道③以新能源全面取代石油④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25.南方低山丘陵区是我国仅次于黄土高原的第二大水土流失区。
图1方框中Ⅰ、Ⅱ、Ⅲ、Ⅳ相应内容排序正确的是()①耕地紧张②乱砍滥伐③植被破坏④地形起伏大A.①③②④B.②①④③C.③②①④D.④①③②读图1,回答26—27题。
26.方框中I、Ⅱ、Ⅲ、Ⅳ相应内容排序正确的是 ( )①水土流失②粮食产量下降③土壤盐渍化④洪涝灾害增多A.①③②④B.①④②③C.①④③②D.②④①③27.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B.整体性C.差异性D.持续性28.田纳西河两岸形成了一条“工业走廊”,主要得益于()A.丰富的矿产资源 B.旅游业等的带动作用C.便利的航运条件 D.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29.东北大部分地区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和耕作制度是()A.水稻、花生、橡胶;一年一熟B.甘蔗、水稻、甜菜;两年三熟C.春小麦、油菜、水稻;一年一熟 D.春小麦、大豆、甜菜;一年一熟图5为我国部分省区土地荒漠化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
读图回答30~3l题。
30.下列省区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A.宁夏B.青海C.陕西D.新疆31.下列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合理的是()①开采矿产②生态移民③合理载畜④抽取地下水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读图4,完成32~33题。
32.形成图中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 D.流水沉积33.关于图示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A.地势平坦 B.气候湿热 C.植被稀少 D.河网密布34.关于鲁尔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鲁尔区是在当地丰富的煤、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鲁尔区地理位置优越,被誉为“法国的心脏”C.鲁尔区内河航运极为发达,只是不能通往海洋D.20世纪50年代后,鲁尔区衰落的两大工业部门是煤炭和钢铁35. 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是()①生产结构过于复杂②本国煤炭资源不足,需大量进口③世界钢铁生产过剩④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⑤新技术革命的冲击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④⑤D. ③④⑤图13为“我国局部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6~37题。
36.当前,甲、乙、丙三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分别是 ( )A.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C.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D.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水土流失37.乙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 A.开辟水资源,合理灌溉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C.保护草场,合理放牧D.合理采伐,及时抚育读“东北地区”图,回答38~39题。
38.国家在丙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生产。
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D.光照条件39.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丙平原上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A.天然林 B.水源林 C.湿地 D.草场40.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的三个结构性指标是( )A.农业产值比重<20﹪,农业就业人口比重<15﹪,城镇人口比重>60﹪B.农业产值比重<15﹪,农业就业人口比重<20﹪,城镇人口比重>60﹪C.农业产值比重<15﹪,农业就业人口比重<15﹪,城镇人口比重>60﹪D.农业产值比重<15﹪,农业就业人口比重<20﹪,城镇人口比重>50﹪二.综合题(40分)41.读下图,并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0分)(1)图中H区是著名的(2)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区衰落最为明显的工业部门是()A.纺织、钢铁B.钢铁、煤炭C.机械、煤炭D.钢铁、电力(3)该工业区衰落的主要原因中,不属于...受世界工业发展形势影响的是()A.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冲击B.世界性钢铁过剩C.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D.生产结构比较单一(4)该区吸引新兴企业来此落户的措施有()①提高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②消除污染,美化环境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④减小每个钢铁企业的规模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德国鲁尔区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的措施有()①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③减少煤炭企业数量,扩大规模④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④(6)20世纪中叶,一些新兴企业不愿到该区落户,其主要原因是()①该区工业企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②该区公共设施不齐全,劳动力素质差③该区用地紧张④这里环境污染严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概述该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4点)42.读图22,回答下列问题。
(10分)材料一:黄河流域主要水文站的含沙量材料二:黄河流域及主要水文站分布示意图22材料三: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的北麓,河口镇和旧孟津将黄河分为上、中、下游。
上游河段从青海省的东部起,穿行在峡谷之中,两岸山势陡峻,水流湍急,落差集中,峡谷与盆地相间,地形地质条件好,河水含沙量小,这一段有支流洮河和湟水等汇入,水量逐渐增加到黄河总水量的70%;黄河流出青铜峡后,进入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水流平稳。
(1)若分析该河流域综合开发的自然背景,应从、、等方面说明。
(2)黄河中游自站至站含沙量陡增,这对下游地区会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中游应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是(答出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