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今博物馆的主要设计方法及存在问题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不仅要满足保存、研究、教育的功能,还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博物馆的设计日趋复杂。
为此,本文以四川省建川博物馆为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考察,提出了博物馆的设计方法、存在问题及主要对策,为博物馆的设计和完善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博物馆;建川;设计;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242-2
1 博物馆的概念及主要功能
博物馆(museum)在1951年,日本公布的《博物馆法》中被定义为:“博物馆者,乃系以搜集有关历史、艺术、民俗、生产、自然科学等资料,并进行保管(包括培育)、展览,在教育意义下供一般群众利用,以教养、科学研究以及消遣娱乐为目的的机关[1]。
”1961年,我国描述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
可以看出这些概念中基本都提到了具有收藏、研究和教育的功能。
收藏功能是最传统的功能。
因为博物馆原本就是萌芽于人们的收藏意识。
随着众多学科的蓬勃发展,研究功能也随之诞生了。
后来,藏品开始慢慢的由库房内转为陈列展柜展览,教育功能也开始凸显。
博物馆由单一职能向多职能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
博物馆多职能的发展,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3]。
在各方面都进步的大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当今博物馆的设计和完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就以建川博物馆为例来提出可借鉴之处、不足之处及解决之道。
2 建川博物馆简介
建川博物馆,全称建川博物馆聚落,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古镇,由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和与建筑设计师刘家琨进行的整体规划。
聚落总占地面积为500亩,共分为抗战、民俗、红色年代艺术品三大系列25个分馆。
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收藏内容最丰的民间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是一个没有依靠政府资金资助而自己运营的博物馆,其基本经济意图是以古镇原有的旅游资源和新增添的博物内容作为依托,使聚落成为一个旅游、商业活跃的核心社区,带动周边城镇新区的发展[4]。
3 设计方法
3.1 变化统一,融合共生
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曾经说道:“我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并与苏州当地的能工巧匠合作,争取造出一个有新意的苏州园林[5]。
”众所周知,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将现代与古典完美结合,既有自身的新颖性又与周围环境融合共生,是设计上变化统一及融合共生的一大范例。
当代中国很多的博物馆在这一点上都做得很好。
例如卢苇在他的论文《“合
目的”的统一观-中原博物馆设计构思》提到了中原博物馆是如何“用对立的方法去统一矛盾的主题和矛盾的目的”从而达到变化统一,融合共生的[6]。
而郑勇的《融合共生—四川大学博物馆设计初探》则重点强调了四川大学博物馆在新古典主义建筑、现代建筑和四川传统风格建筑这三者冲突因素中谋求融生[7]。
就变化而言,建川博物馆聚落一共有25个分馆,馆馆不同并各具特色。
有大气震撼的中流砥柱馆,有展翅欲飞的飞虎奇兵馆,还有粗犷自然的川军抗战馆,不一而足。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建筑形态上同时也体现在博物馆的空间变化和陈列方式上。
若说变化相对比较容易掌握,那么统一和谐,融合共生是有一定难度的。
要用统一控制多样,用和谐引导变化。
聚落总面积500余亩,聚落与安仁古镇和刘氏庄园相邻,聚落内生态自然,植物繁多,与周边景色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
聚落内建筑形式虽各异,但是建筑主题相关、衔接紧密;游览路线生态流畅、过渡自然;场地铺装简洁大方、和谐统一;植物配置淡雅清丽,融合共生。
3.2 多管齐下,营造氛围
在《汉语词典》中,氛围被解释为周围的气氛和情调。
简而言之,氛围就是客观环境对主体情感产生的印象及心理感受。
一个好的展示空间要给人一种场所精神的氛围感受,而不是纯粹的机械展示的被动接受[8]。
博物馆在氛围上的营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运用布局、空间、造型、灯光、色彩、材质、声音、装饰、陈设等,结合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触动人们对环境的知觉和情感,
形成高层次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满足[9]。
建川博物馆中的不屈战俘馆,在氛围的营造上就比较成功。
首先就建筑外形而言,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建筑生成手法,借鉴自然山石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皱褶、绽裂、但是仍然保持了方整锐利的状态,以体现战俘的不屈品格[10]。
在内部设计上,空间序列曲折变化,灰色粗糙的整体基调,不做任何修饰的墙面天花,脚下吱呀的铁板声,以及高墙、采光孔、小天井所营造的略微昏暗的光环境,共同营造了一种悲怆沉重的氛围,动人心魄。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寸金莲馆中,设计师设计出了凹凸不平的地面以让参观者感受古代小脚女人走路的不便,也很好的同灯光、装饰、色彩等其他元素共同营造了穿越古代的氛围。
3.3 实物抽象,寓意深远
修辞学中把寓意理解为一个长的隐喻,就像我们看寓言故事,通过看故事要领会一定的道理, 把直接讲道理通过故事的形式婉
转表达出来[11]。
实物抽象,寓意深远就是要用有限的物质创造无限的意境,譬如中国山水画讲究的“留白”,中国诗词讲究的“字斟句酌”,都是要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而在建川博物馆中,设计师匠心独运,同样给观赏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索空间。
比如中流砥柱馆中有一明显的红色大圆柱,造型踏实敦厚,需两人合抱方能抱住,而这一大圆柱即被命名为中流砥柱,寓意共产党在抗战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柱性作用。
而正面战场馆中有一处楼梯也寓意深远。
楼梯分为两个部分,休息平台下有9级
阶梯,而休息平台上有18级阶梯,此数字寓意“918”,拉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序幕。
4 存在问题及对策
建川博物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点:一是陈列方式较为单一,互动性较差,不够贴近大众;二是无障碍设施还有所欠缺,对特殊人群的关注还不够。
如正面战场馆主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陈列,有些作战示意图比较复杂,很多参观者理解起来都有一定难度。
安长华提出:“博物馆要真正成为大众的文化场所、教育课堂,是社会对博物馆的要求,也是博物馆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12]。
”所以,博物馆要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设计上是需要花心思去创造的。
比如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有一处讲诉古典乐器的地方,设计了一个抽象的竖立的古琴,每一根弦均由粗绳制成,轻轻拨动就会有不同的声音,每每经过便发现人群积聚,兴致高扬。
而对于无障碍设计而言,中国起步较晚,许多设计精妙之处,不妨向西方学习。
在伊丽莎白及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中,栏杆的背部均雕有盲文以方便盲人欣赏。
而罗浮宫博物馆和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均有方便特殊人群的语音导游和手语导览设计等。
参考文献
[1]文化部文物局主编.中国博物馆学概论[m].文物出版
社,1985,12月第1版.
[2]文化学院文物博物馆干部学习班主编.博物馆工作概论[m].文物出版社,1961.
[3]吕济民.中国博物馆史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
社,2004:90-91.
[4]刘家琨.安仁建川博物馆群落[j].建筑与文化,2007,4:67.
[5]苏州博物馆.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新馆[eb/ol].
[6]卢苇.“合目的”的统一观—中原博物馆设计构思[j].华中建筑,1991,4:24.
[7]郑勇.融合共生-四川大学博物馆设计初探[j].四川建
筑,2000,20(1):34.
[8]杨镇源.氛围:由展览看空间的艺术性[j].新建
筑,2009,(1):42-45.
[9]华炜,易俊.复合展示元素,营造场所精神—永安国家地质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氛围设计[j].新建筑,2010,(3):133.
[10]程泰宁,郑茂思,胡洋.四川建川博物馆·不屈战俘馆[j].城市·环境·设计,2011,4(52):84.
[11]芦林燕.图形艺术设计的寓意性探析[j].科技信
息,2011,6:262.
[12]安长华.谈新形势的博物馆展览工作[j].博物馆研
究,2007,4.
作者简介:李春浓(1991-),女,汉族,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在读本科,研究方向:园林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