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彩云南_七彩建筑_云南省博物馆方案设计

七彩云南_七彩建筑_云南省博物馆方案设计

1 源泉 对于其所在的地域而言,博物馆不单是一个 用来收藏与陈列实物的空间,博物馆本身就是该地域的一件展品、一处平台、一个文化符号[1]。

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民族聚居等自然与社会条件,是立足于特定地方脉络的博物馆设计构思的源泉。

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立体气候条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少数民族聚居,造就了云南神秘而丰富的自然与社会背景;作为云南省的博物馆,应该生发于这样的自然与社会背景之中。

博物馆建设用地东北为昆明市主干道广福路,西北为关宝路,西南为规划道路,东南与拟建的云南文化艺术中心贴邻;总用地面积10 hm 2,总建筑面积53 688 m 2,室外展场面积7 000 m 2,是集中体现云南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现代化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 TU242.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10)01-0034-05Ji Ning Nong L u Li Yin 陆激 李宁 殷农 —— 云南省博物馆方案设计 Colorful Y unnan•Colo r ful Architecture : The Plan o f Yunnan Museum七彩云南 • 七彩建筑建筑意象分析图 总平面图 空间流线分析 图1 图2 图4Ab s t r act In this p a p er, with the ill u s t r at i on of thedesign of Yunnan mu s eum , th e mu s eum design ideaof con s t r uct i ng the “colorful site, colorful hall andcolorful architectu re” is expounded from the b a s epoint of “colorful Yunnan, national Yunnan and comprehensive Yunn an”.Key wo rds Mu s eum ,L oca l culture,Environmentvenat i on ,Co l orful 彩云南、民族云南、馆藏云南”为切入点阐述了营造 “七彩大地、七彩大厅、七彩建筑”的博物馆设计思路。

关键词 博物馆 地方文化 环境脉络 七彩 文章结合云南省博物馆的设计分析,以“七摘 要 1.1 七彩云南很难说哪一处地方,哪一片景观、哪一种物产、哪一段历史、哪一个民族,最能独特地代表云南。

路南的石林、元阳的梯田、玉龙的积雪、东川红土地、怒江的波涛、版纳的孔雀、蝴蝶泉边的彩衣、万家坝铜鼓、一颗印民居、傣家的竹楼、大理的白塔……,可以说她们都是云南,但又都不能涵盖云南。

云南处在中原文化、南亚文化、喜马拉雅文化这三大文化圈的交汇点,自然与文化多样性成为她最独特、最鲜明、在祖国大家庭中无可替代的个性。

而多样性的最好表达,就是“七彩”;“七彩云南”是每一个云南人,或者到过云南的人都认同的称号。

因此“七彩云南”也自然成为创造一个最能代表云南的博物馆35 01/2010 HUAZHONG ARCHITECTURE 华中建筑众多少数民族,同样是云南绕不开的话题。

放眼全国,可能也有些省份的自然与文化多样性堪与云南相较,但15个独有的民族,三分之一的少 数民族人口,使每一个提到云南的人都不会忘记 她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加上汉族,共有26 个民族的同胞在云南生息;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 的特色。

如何表达民族特色,不能不想到每一个 民族展示自己身份的方式——民族服饰。

民族服 饰,除了“七彩”的颜色,还有绚丽的纹样。

每 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纹样;而少数民族服饰共同 的特征,在于人们把这些花纹服饰直接地、大胆 地穿在身上展示给大家。

所以云南省博物馆,应 该有带“花纹”的外衣。

1.3 馆藏云南云南在古生物、古人类化石方面独具特色, 帽天山古生物群以及禄丰、易门、开远、元谋的 恐龙化石皆知名,尤其是“元谋猿人”牙齿化石 的发现把中国古人类化石形成的时间由“北京猿 人”的50万年前提前到170万年前;云南出土的 青铜文物别具一格,“牛虎铜案”、“青铜贮贝 器”、“青铜扣饰”、“铜跪俑”、“吊人铜 矛”等均为难得珍品;楚雄万家坝铜鼓是世界已 知发现最早的铜鼓,是铜鼓的发源地;佛教的所 有派别在云南的宗教文物上都有所表现,大乘佛 教、南传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等在云南交汇, 建筑的最佳主题(图1)。

所以云南省博物馆,应该有“七彩”的意象。

1.2 民族云南01/2010 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36 三层平面图 2.1 七彩大地 滇池之畔的云南省博物馆并不是孤立的建 筑,她与南侧的云南省文化艺术中心是一个整 体,所以“七彩”是共同的主题。

从同一个广 场进入,一南一北,同样是“七彩”的空间, 因功能不同而各有特征。

博物馆是“静”的, 文化艺术中心是“动”的;博物馆是“合”, 文化艺术中心是“分”;博物馆“内聚”,文 化艺术中心“外放”;博物馆“规矩”,文化 艺术中心“奔放”。

两者被“七彩”的主题所 统一,相互映衬,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共同 构成一片“七彩的大地”,成为云南独一无二 的名片(图2~3)。

基地人流主入口设置于地块东北侧广福路上,与文化艺术中心共用,由广福路进入整个基地的人流向东南通向文化艺术中心、向西北通向博物馆。

设计以东南向气势磅礴的大堂作为博物馆陈列区主要出入口;东侧设置博物馆陈列区辅助出入口;博物馆后勤与办公出入口设于西北侧。

在基地东北侧沿广福路与西南侧规划道路各设车行出入口。

2.2 七彩大厅设计将博物馆组织成四个大功能块:地下室 为设备用房及停车库,停车库满足平战结合要 求,出入口设于西北侧;一层为馆藏区、科研技 术区及武警用房,结合下沉庭院形成相对独立的 内部区域,科研技术区及武警用房绕外围布置, 藏品库区位于平面中部,满足馆藏的安全性及物 理环境要求,并能通过升降设施方便地将藏品送 达各陈列区;二层以上,南侧为陈列区与观众服 务区,共3层;北侧为行政办公区、学术研究区 及综合服务区,共6层;两者既相互独立,又联 系便捷。

陈列区结合展陈空间功能需要与“七彩 云南”的概念,将展陈空间由南至北分为相对封 闭的独立体块,营造内向静谧的展示场所;中间 连接处的服务空间配以七条彩色天光,形成云南 省博物馆特有的空间氛围。

参观者由室外沿主入 口坡道直达位于二层的门厅,参观流线即由此开 始;由门厅进入序厅,沿着序厅内的大台阶向上 进入三、四层综合陈列区,参观流线引导参观者 从远古云南开始,经过青铜文明、南中爨文化、 南诏大理国、走向统一、最后到云南百年风云。

四层设置了专题陈列区,分别展示云南交通史、 书画与陶瓷、金玉满堂等专题内容。

另外,在二 层还设有报告厅和临时展厅(图4~11)。

并交融发展,且与中原文化保持联系;云南的 近、现代文物史料丰富,辛亥革命后的护国运 动、红军长征、滇西抗战、西南联大等都天下传 颂;同时,傣族的贝叶经、骑象图、沐浴图、银 雕花槟榔盒,纳西族的东巴经、神路图、顶靴老 爷铜像,苗族的斗牛图以及佤族的银雕花手镯 等,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博物馆把整个云南宝 藏收藏在一处,也把整个云南展示于一时。

“花 纹”的外衣,包裹着云南“七彩”的宝藏,而这 些宝藏汇聚在一处,一定会无可遮挡地透射出七 彩的光芒。

这就是馆藏的云南,秀于中而形于 外,真正的“七彩云南”。

2 生成3701/2010 HUAZHONG ARCHITECTURE 华中建筑 图10 七彩大厅透视 图11 过厅透视 四层平面图 剖面 图8图9 与诗意的编织。

白天,透过迷离的花格,七彩天 光从空中倾泻而下,仿佛云南旖旎的曲子飘荡于廊柱间;而夜晚,当华灯初上,璀璨的夜空中,透明的缝隙里色彩如礼花般绽放,而在最绚烂博物馆的展陈空间,不允许有色光的干扰;设计巧妙地利用展陈空间的间隙,嵌入七彩的光 带,参观者从一个展厅到下一个展厅的间歇,穿 越于七彩的光带之间,时刻感受云南省博物馆中 独特的“多彩的”空间体验。

七条光带相互分 离,而由门厅、过厅组成的纵向贯穿的共享空间通廊,将“七彩”汇聚到同一片屋顶下、同一个空间系统中,构成一首色彩的交响曲。

在主入口处感受博物馆的室内,会发现这是一个晶莹剔透的“七彩大厅”,这也是“七彩云南”多民族、多样性交融统一的象征。

2.3 七彩建筑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一作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第二作者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第三作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邮编310027 电子信箱luj@ 收稿日期2009 09 2701/2010华中建筑HUAZHONG ARCHITECTURE38(注:项目组其他成员:方庆、方炜淼、刘慧杰、高巍、郑为。

)主入口透视东立面下沉庭院透视夜景透视图12图13图14图15■物馆。

博物馆设计.新建筑,2009(2):50-53.李宁,丁向东.穿越时空的建筑对话.建筑学报,2003(6):36-39.参考文献一刻被凝固。

她是珍藏云南“历史晶体”的宝盒,更是云南意象的建筑表达。

设计期望产生一种从传统文化中生长处来的建筑意象,继续传达博物馆建筑在人们心目中的情感价值。

进而,这层金缕玉衣般的建筑外界面又以云南服饰纹理的组织秩序进行排列,包容着内部丰富的空间,并有着极强的现代气息:既透又蔽,既熟悉又陌生,既典雅又轻灵,正如云南文化一样飘逸灵动(图12~15)。

结语形态是空间的交互界面,人们正是通过辨别形态来确认空间的界定;空间与人的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场所;形态、空间、场所,正是一组相互依存的概念。

在基地环境的更新中,只有寻找出基地元素之间的关联性,确立新旧元素之间的张力,才能引发人们的认同、共鸣,使建筑形态所界定的空间吸引人们来活动、从而成为人们共同认可的场所[2]。

云南博物馆所展示的不是哪个人曾经到过的云南,而是每个人曾经想象过的云南;云南的意象,云南的记忆,云南的氛围,这就是云南的博13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