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卓越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卓越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目录序言 (1)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2)(一)建设背景 (2)(二)建设基础 (6)(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0)二、建设目标 (11)(一)建设思路 (11)(二)总体目标 (13)(三)具体目标 (14)三、重点建设内容 (26)(一)重点特色专业群建设 (26)1、现代农业特色专业群建设 (27)2、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建设 (44)(二)教师队伍建设 (44)1、基本情况: (59)2、建设内容: (60)3、教师队伍建设年度建设进度与资金使用 (68)4、标志性成果 (69)(三)治理能力建设 (69)1、建设基础与预期成效 (69)2、建设内容 (70)3、建设进程与经费预算 (78)4、标志性成果 (78)(四)其他特色项目 (79)1、“德育银行”特色项目建设 (79)2、“双轮驱动”的社会服务特色项目建设 (84)四、建设期和经费预算 (94)五、主要保障措施 (95)(一)机构设立 (95)(二)保障机制 (97)(三)过程管理 (98)(四)经费保障 (99)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序言桃源县因陶渊明《桃花源记》而名“世外仙境”,是湘西北的一个地域大县、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扼中南往云贵、川渝咽喉,素有“湘黔孔道”之称。

桃源地理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农业、工业、商业、旅游、服务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桃源是一个教育大县。

为了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县职业中专申报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项目。

主要目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我省“一带一部”建设重大机遇,围绕“四化两型”和教育强省建设,认真贯彻构建湖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体要求,以服务区域产业振兴为导向,以夯实基础能力为重点,以特色专业(群)建设为突破口,统筹发展,整合资源,提升学校发展水平。

以实施湖南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和常德市教育三年攻坚计划为契机,努力实现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专业群建设、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和特点,对接桃源产业(行业)转型、发展、服务,为桃源县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服务。

政策依据依据党的十八大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湖南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攻坚计划(2014—2016)》,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的有关要求,我校结合国家、省政府的相关精神和桃源县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校建设、发展的实际,特申请参加湖南省卓越院校建设项目,为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和如期完成,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桃源县辖40个乡镇、876个村,人口98万(其中农业人口84万,占总人口的85%以上);县域面积44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4.29万亩。

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49.5亿元,财政收入14.2亿元;到2014年已连续6年获全国重点产茶县、连续3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是国家长江经济带、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武陵山片区建设县。

县内主要产业有粮食、茶叶、棉花、畜禽、旅游、机械制造等。

在第二届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序中,桃源县位居常德市第1、全省第15位;在第五届中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评选中,位居第64位。

1、农业转型需要农业类专业快速发展。

桃源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农业强县,进入新世纪以来,县域农业正在加速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其表现是:①农业产业化经营。

桃源粮食、油料、牲猪、禽类生产进入集约化经营模式,桃源黑猪、桃源大种鸡、桃源大叶茶、特色种植和养殖迅速步入规模经营与生产模式,形成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和一批龙头农业企业,桃源优质稻米、水果、茶叶、烟叶、畜禽生产形成了支柱产业。

②农业机械化生产。

政府推广农业机械,协同推进水稻耕种收、植保、转运、烘干等生产环节机械化,加快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步伐,培育了一批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发展。

③农业市场化运作。

农业生产服务、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化,畜禽、蔬菜、水果、茶油、茶叶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吸引外来投资,推动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应运而生。

④农产品标准化质量安全监管。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全程追溯体系、信用体系和技术管控保障体系不断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体系的完善,对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全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⑤农业信息化服务。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网络信息进村入户,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商贸、金融等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用信息化助推农业现代化。

基于农业产业化、机械化、市场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转型,桃源职业中专农业类专业必须得到快速发展,为适应、支撑这种转型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2、工业园区迅速崛起急需电子专业群提质发展。

在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的战略发展进程中,全县先后引进县外项目160多个,实际到位资金100亿元以上,建成了桃源工业园,形成了湖南创元铝业、三特机械、汇德电子、龙行天下文体等一批工业企业龙头。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带来旺盛的专业人才需求,更是对学校电子信息专业群的提质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到2014年,我县已经拥有桃源汇德电子、中世发电子、桃源博达电子、迪文科技等生产与营销电子电器企业80多家,2015年,华星物流、汽贸城等项目将竣工投产,政府主导积极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工业发展结合,不断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

常德市融城战略为桃源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德山电子信息产业园、华南光学电子仪器厂等电子电器企业近1000家。

同时,大量数字家电进入农村家庭,目前常德市拥有各类电子电器维修网点286个,从业人员约1700余人,安装、检测、服务人员数量短缺与素质差距问题突出。

3、现代职教体系加速推进急需学校改革办学理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既是新时期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质量观,又是对职业教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关注与要求,更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期望与诉求。

对于学校而言,企业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制度缺失、热情不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缺乏认同甚至轻视,生源质量差、发展空间受限,家长和学生期望值高,这些问题都对职业学校传统的学校管理机制、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及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

职业学校只有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才能赢得群众的满意和社会的认可。

这就急需职业学校转变办学理念,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学校治理能力。

桃源县是教育大县,也是教育强县。

现有中小学校161所,在校学生82576人,在职教师6612人。

县内现有高中阶段教育学校10所,在校学生18636人。

其中普通高中6所,在校学生10926人;职业高中4所,在校学生7710人。

职业高中有公办职业中专1所,民办职业高中3所。

民办学校中,武陵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条件稍好,生源较稳定,每年招生规模在500人左右,主要开办机械加工、电子电器、财会、文秘等专业;机电职业学校、创才职业学校规模较小,每年招生规模都在200人左右,主要开办电子电器、文秘、计算机等专业。

普通高中6所:桃源一中,创办于1912年,每年招生规模1300人左右,在校学生近4000人,学校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每年均有多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等名校。

桃源九中,地处县城,每年招生规模1000人左右,在校学生3000人,是常德市市级示范高中。

其余4所普高均处农村乡镇,均属常德市市级示范高中,办学条件较好,近年生源数量下降,每校每年招生均在400人左右。

4所农村高中,由于生源数量下降,招生计划严重不足,设备设施闲置,部分教师富余,生源质量明显下降,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办学规模效益难以显现。

(二)建设基础桃源县的职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发展。

桃源县职业中专创办于1984年,是桃源县人民政府主办、县教育局主管的县内唯一一所公办职校。

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共占地150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各种实训设备2854台套,总价值1602.6万元,图书馆藏书10.01万册,固定资产7000多万元。

学校有专任教师295名(其中外聘教师4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278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的24人,占专任教师的8.1%));高、中级教师184人,占专任教师62.4 %;专任专业教师162人,“双师型”教师138人,占专业专任教师的85%。

有在籍学生5117人。

建有现代农业、电子信息、机械加工、服务管理4个专业群,有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汽车制造与检修、现代农艺技术、畜禽生产与疫病防治、园林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等20个专业。

1、办学成效显著一是学校赢得了荣誉。

2005年晋升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是省级园林式单位,多次被评为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2010年6月,被评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2013年10月,通过验收,成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2014年9月,被国家教育部、人社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15年4月13日,代表湖南省接受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王晨带队的全国《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

检查结束时,王晨副委员长欣喜地说:我真没想到农村职业学校办得这么好。

2015年5月,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湖南经视、湖南教育等多家媒体对学校的办学经验进行采访报道。

2014年下学期有青岛轻工业学校等37所省内外兄弟学校来校参观考察。

二是显现了规模效益。

学校招生规模达到每年1800人以上,办学规模5000多人,为全县初中毕业生就读县内高中阶段学校提供了学位,成为全市办学规模最大的中职学校。

三是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率、获证率一直领先全市。

对口高考成绩名列前茅。

连续多年居全市同类学校榜首。

2013年,380人参考,本科上线215人,上线率56.6%。

2014年,459人参考,本科上线287人,上线率62.5%。

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0%以上。

四是技能竞赛成绩突出。

从2008年起,我校学生连年多人次获得全省一等奖、全国一二三等奖。

2013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3个国家级三等奖;参加全国中职院校机器人大赛,夺得“机器人擂台赛”全国一等奖和“机器人游中国”全国特等奖。

2015年,我校11个项目参加省技能大赛,获一等奖5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

2、办学优势突出办学条件设施设备优良。

校内建成了实训大楼、理实一体化教学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