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渭南市2019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陕西渭南市2019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陕西渭南市2019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Ⅱ)语文试题试卷类型:A 1.本试卷分第l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1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其中一题作答;其它试题为必考题。

满分l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第1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魏晋时代的“啸”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

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

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

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

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

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

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

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

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

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

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同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

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环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

实际上并非如此。

《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

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

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

唐以后,此风渐息。

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

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

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

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

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C.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只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

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

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El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 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

按要求完成4—7题梁慬字伯威,北地弋居人也。

懂有勇气,常慷慨好功名。

初为车骑将军邓鸿司马,再迁,拜西域副校尉。

会众羌反叛,朝廷大发兵西击之,诏懂留为诸军援。

懂至张掖日勒。

羌诸种万余人攻亭侯,杀略吏人。

慬进兵击,大破之,乘胜追至昭武,虏遂散走,其能脱者十二三。

乃至姑臧,羌大豪三百余人诣懂降,并慰譬遣还故地,河西四郡复安。

慬受诏当屯金城,闻羌转寇三辅,迫近园陵,即引兵赴击之,转战武功美阳关。

懂临阵被创,不顾,连破走之。

尽还得所掠生口,获马畜财物甚众,羌遂奔散。

三年冬,南单于乌桓大人俱反。

庞雄与耿夔共击匈奴奥键日逐王,破之。

单于乃自将围中郎将耿种于美稷,连战数月,攻之转急,种移檄求救。

懂将八千余人驰往赴之,至属国故城,与匈奴左将军、乌桓大人战,破斩其渠帅,杀三千余人,虏其妻子,获财物甚多。

单于复自将七八千骑迎攻,围慬。

慬被甲奔击,所向皆破,虏遂引还虎泽。

三月,何熙军到五原曼柏,暴疾,不能进,遣庞雄与懂及耿种步兵骑万六千人攻虎泽。

墨守成规营稍前,单于惶怖,遣左奥犍日逐王诣懂乞降,懂乃大陈兵受之。

单于脱帽徒跣,面缚稽颡,纳质。

会熙卒于师,即拜懂度辽将军。

明年,安定、北地、上郡皆被羌寇,谷贵人流.不能自立。

诏悭发边兵迎三郡太守,使将吏人徙扶风界。

慬即遣南单于兄子优孤涂奴将兵迎之。

既还,懂以涂奴接其家属有劳,辄授以羌侯印绶,坐专擅,征下狱,抵罪。

会叛羌寇三辅,关中盗贼起,拜慬谒者.将兵击之。

至胡县,病卒。

(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七》,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羌大豪三百余人诣懂降诣:到……去。

B.遣左奥艇日逐王诣懂乞降乞:乞讨。

C.会熙卒于师会:适逢。

D.坐专擅,征下狱坐:犯了……罪。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懂“有勇气”的一组是(3分)①乘胜追至昭武,虏遂散走②并慰譬遣还故地,河西四郡复安③懂临阵被创,不顾,连破走之④破斩其渠帅,杀三千余人,虏其妻子⑤谷贵人流,不能自立⑥懂以涂奴接其家属有劳,辄授以羌侯印绶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各羌族部落一万多人攻打亭侯、杀戮官吏的关键时刻,梁懂率兵进击,把羌人打得大败,能逃回去的有十分之二三。

B.按照诏令,梁懂应驻扎在金城,但当他听到羌人入侵三辅,迫近皇家园陵时,立即带兵出击,把羌人打得四处逃散。

C.庞雄、梁懂、耿种三部调集一万六千名步兵和骑兵,运用连接营寨逐渐前进的策略攻打虎泽,致使单于脱帽光脚,自绑请降。

D.梁懂在调发边兵迎接三郡太守时,因奖赏带兵接太守的南单于的侄子优孤涂奴,犯下奖赏不当罪,被捕入狱抵偿罪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懂被甲奔击,所向皆破,虏遂引还虎泽。

(5分)译文:(2)会叛羌寇三辅,关中盗贼起,拜懂谒者,将兵击之。

(5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凉州词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到安西②。

【注】①碛,沙漠。

②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

8.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5分)答:9.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______________,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3)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乙选考题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好事多磨张秀林小王单位举行了表彰大会,小王再一次获得了“见义勇为”奖,因为他救起了一个落水的小孩。

这已说不清是第几次受到表彰了,小王爱做好事,在公司里早已是妇孺皆知。

大家平时有什么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王,因为他热心肠,人缘极好。

谁料回到家,妻子却泼来一盆冷水:“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别为了一时虚荣害了自己,也害了我们全家!”小王感到奇怪,以前都是万分支持自己的妻子这是怎么了。

他正要问个明白,妻子狠狠地扔过来一张报纸。

小王拿起来一看,噢,原来上面报道了一篇做好人好事被讹的新闻。

以前,小王也听说过,有人好心扶持跌倒的老人,反而被指为肇事者。

但是这样的事只是听说,还没有真正遇到过,小王对此总是一笑置之,从不放在心上。

倒是妻子心痛丈夫,她劝小王说:“你老是喜欢做好事不行,万一遇到一次这样的情况咋办?”小王摇摇头:“换一个位置思考,要是急需救助的是我们的亲人,你救不救?要是人人像你这样想,这个社会还有没有温情?做好事自古以来就是美德,我们应该发扬光大。

不能老盯着自己的鼻子过日子。

”妻子说:“发扬是要发扬,但不缺你一个人,还是小心为妙。

”小王说:“我不信,我做了那么多好事,人家感激我还来不及呢!”妻子见劝说无效,想想丈夫的犟脾气,说不定有天真遇上了厄运,落入人家的圈套,忍不住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小王见状,顿时心软了下来,急忙连哄带笑,答应了妻子的要求。

怕妻子不信,他还指天发誓,立下军令状这才罢休。

不久,小王遇到了这样一件事:礼拜六,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小王走出小区去买菜,刚行不远,就发现前面有个熟悉的东西。

他走近细看,原来是顶破草帽,但是帽子底下盖着个人头,看不见模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