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内容提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先导作用,切实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正确反映和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筑牢经济发展这个基础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需要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

只有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强固先进文化这个支撑,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展文化建设。

注重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升人们的公德意识、文明素质、自律能力、奉献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指导、约束社会公众的交往行为,努力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

同时,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大体制创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力度,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

突出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正确处理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关系。

在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哈尔滨市在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过程中,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使人民群众真正从中得到了实惠。

一是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进一步落实财政投入、小额贷款、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业,发展民营经济、劳务经济,努力扩大就业容量。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建立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机制,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范围,逐步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正确处理提高人民生活总体水平和扶助生活困难群体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在提高人民生活总体水平的同时,注重关心困难群众,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在这个问题上,哈尔滨市坚持抓好这样几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大力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农村扶贫,最大限度地缩小贫困群体,仅××××年就解决万贫困户、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同时,改造所农村学校,安排万名农民工子女入学,对所乡镇卫生院实施危房改造。

二是完善扶贫工作机制。

有万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

推动最低生活保障向农村延伸,将部分农村特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

三是开展经常性社会救助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