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氮的循环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有1或2个正确答案)
1. 铜粉放入稀硫酸中,加热后无现象,当加入一点钠盐后,铜粉质量减少,新加入的盐可能是下列中的()
A. 氯化物
B. 硫酸盐
C. 硝酸盐
D. 磷酸盐
2. 通常状况下能共存,且能用浓硫酸干燥的一组气体是()
A. H2、O2、N2
B. O2、NO、NO2
C. H2、N2、NH3
D. NH3、HCl、NO2
3. 下列关于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稀硝酸是弱酸,浓硝酸是强酸
B. 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都能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C. 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
D. 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而浓硝酸则使金属钝化
4. NH4HCO3在试管中加热,使放出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足量过氧化钠的干燥管,足量浓H2SO4的洗气瓶,最后得到的气体是()
A. NH3
B. O2
C. H2O
D. CO2
5. 在一定条件下,将等体积的NO 和 O2的混和气体置于试管中,并将试管倒立于水槽的水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约为原总体积的()
A. 1/4
B. 3/4
C. 1/8
D. 3/8
6. 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
A. H2SO3与稀HNO3反应
B. 铁和热的浓HNO3
C. Ag 和稀硝酸共热
D. F e(O H)3和稀HNO3
7. 在Fe、Cu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NO3并微热。
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ag。
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并加热,充分振荡后还剩金属bg ,则()
A. a 可能等于b
B. a 一定等于b
C. a 可能小于b
D. a 一定大于b
8. 在一定条件下,将m体积NO和n体积O2同时通入倒立于水中且盛满水的容器内,充分反应后,容器内残留m/2 体积的气体,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变为红棕色,则m与n的比值为()
A. 3:2
B. 2:3
C. 8:3
D. 3:8
9. 用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宝欺骗行人的事件屡有发生。
下列不易区分真伪的方法是()
A. 测定密度
B. 放入硝酸中
C. 放入盐酸中
D. 观察外观
10. 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假定只有单一的还原产物。
当参加反应的金属与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时,还原产物是()
A. NO2
B. NO
C. N2O
D. N2
二、填空题
11. 有一瓶无色混和气体,是由HCl、O2、NH3、NO、CO2、N2中的某些气体组成。
①把混和气体通过浓硫酸后,气体体积明显减小;②剩余气体通过碱石灰后,气体体积又明显减小;
③最后,剩余气体接触空气时,立即变为红棕色。
由此可见,原混和气体中,一定含有
________________,一定不含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NH3可与H2SO4反应而被吸收,而干燥时与CO2不反应)。
12. 在硝酸生成过程中所排放出来的废气中含有NO 和NO2,它们污染环境。
现在氨通过催化还原法将它们转化为无毒气体___________直接排入空气中。
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
假设NO和NO2物质的量之比恰好为1:1,则两者的混合物相当于一种酸酐。
写出由烧碱溶液吸收这种酸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13. 根据你学习的有关氨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问题。
(1)合成氨对化学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写出氨的两种重要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备氨气,下列方法中最适宜选用的是______________。
①固态氯化氨加热分解
②固体氢氧化钠中滴加浓氨水
③氯化氨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
④固态氯化氨与氢氧化钙混和加热
三、计算题
14. 将32.64 g 铜与140 mL 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的NO和 NO2混和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 L,请回答:
(1)NO 的体积为_________L ,NO2的体积为____________L;
(2)待产生的气体全部释放后,向溶液中加入VmL amol/L的NaOH 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Cu2+全部转化成沉淀,则原硝酸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_mol/l;
(3)欲使铜与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在NaOH 溶液中全部转化为NaNO3,至少需要30%的双氧水____________g。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A
3. C
4. B
5. C
6. BC
7. D
8. C
9. D 10. C
二、填空题
11. NH3 CO2 NO ; O2 HCl
12. N2; 6NO2 +8NH3催化剂 7N2 +12H2O
6NO + 4NH3催化剂 5N2 +6H2O ;
NO +NO2 + 2NaOH = 2NaNO2 +H2O
13. (1)制化肥制硝酸(液氨作制冷剂)
(2)②④
三、计算题:
14. (1)5.8 5.4
(2)(a V·10-3 +0.5)/0.14
(3)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