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西城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建国七十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其中科技的贡献有目共睹。
科技选种育种对粮食增产作用巨大。
比如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是在作物具有强遗传势的部位选种的方法。
实验证明,玉米的强遗传势区在果穗中下部,选用这一部位的籽粒做种,比用顶部的籽粒做种增产35.4%;高粱果穗上部的籽粒充实饱满,生活力强,在结实丰产方面有较强的遗传性,选用上部籽粒做种比用中部籽粒做种增产6.4%~10.8%。
任何作物随着本身遗传性状的改良,生产性能会不断提高。
我国水稻种植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高秆品种改为新培育出的矮秆品种,该品种耐肥抗倒,单位面积产量比高秆品种增加30%以上。
1986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历经九年艰苦攻关,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又使单产比常规品种增产15%~20%。
专家预测目前正在培育的超高产品种,将比现有品种在单产上提高近一倍。
科学技术可以改善耕地条件,进而扩大某些粮食作物种植区域,还可以提高粮食生产过程中有限资源的利用率。
例如在实施塑料薄膜覆盖后,土壤一般可增温2~5℃,覆盖期内地表积温增加200~300℃,从而使作物适宜耕作区的纬度向北推移2~4°,海拔提高1000~2000m。
由于该技术可应用的作物范围广,一般增产幅度可达30%~50%。
同时,地膜覆盖能使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2.77%~4.55%,每亩土壤蒸发量减少100~150m3。
单位农产品的平均耗水量减少一半,就相当于灌溉面积扩大了一倍。
农机装备技术的进步也至关重要。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机装备技术发展极为快速。
机械设备如深松机、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等逐渐被推广使用的同时,很多新技术也在其中得到应用。
如卫星导航技术结合电液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可实现农业机械按照预设路线自动精准行驶;遥感技术可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动态监测、生物产量估计与农业灾害预报等领域;借助激光产生的红外辐射对水稻作热处理,既可干燥新收割的潮湿的水稻,又能有效消灭水稻表层害虫。
科技进步,促进了我国粮食高产,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实力。
(取材于王征兵、林维清、薛壮等的相关文章)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科技选种育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物不同,适宜做种子的籽粒所处部位也不尽相同。
B.作物的生产性能会随着遗传性状的改良而不断提高。
C.同等播种面积的水稻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产量更高。
D.两系法杂交水稻为中国独创,于1986年取得了成功。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科技可使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不受海拔限制。
B.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可使粮食产量增加。
C.覆盖塑料薄膜可以使土壤增温200~300℃。
D.遥感技术可预报农业灾害,又能消灭害虫。
材料二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虽已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但粮食安全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高度重视。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这使我国粮食需求继续呈刚性增长态势,经济发展中耕地面积数量缩减与耕地质量下降并存。
粮食近期供需虽大体平衡,但并不能保证时时刻刻都可以充足供应。
因此,从政策层面强化管理,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国家在2019年中央1号文件中就再次强调,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并全面落实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
此外,为了增产而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虽短期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但也致使果蔬个头与所含营养素不成正比,有时甚至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危害。
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出重“量”更要重“质”,积极推进利用现代技术生产绿色肥料。
2009年以来,我国实行粮食战略工程核心区建设,确立了河南、黑龙江、吉林为三大粮食生产核心区。
粮食生产集中将不可避免地使这些区域粮食储备成本提升,粮食跨区域流通量增加,建设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刻不容缓。
为保证粮食质量安全,除了完善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外,国家还鼓励应用环流熏蒸、氮气储粮等绿色技术来保障储粮品质;为保证粮食流通合理顺利,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新时期我国一直积极推进建立多元稳定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体系,扩大适应国内需求的农产品尤其是我国紧缺品种的进口。
而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使国际粮食的价格形成机制更为复杂,增加了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外部不确定性。
我国针对不同国家采取灵活的合作方式,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粮食进口渠道,以稳定粮食供给、满足个性化需求。
如利用多边贸易体制,加强与南美国家的全方位合作;通过深化“一带一路”粮食经贸合作关系,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国际粮食合作新平台。
粮食安全是世界性重大课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手中有粮”,则“心中不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取材于田惠敏、张欣桐等的相关文章)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的一项是(3分)A.粮食需求继续呈刚性增长态势。
B.化肥农药带来了粮食品质问题。
C.缺乏保障储粮品质的绿色技术。
D.国际合作中外部不确定性增加。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法需借助于生物遗传学知识。
B.卫星导航对无人驾驶播种机的操控有重要作用。
C.绿色肥料既可增加粮食产量又可提升粮食品质。
D.粮食能源化、金融化使得粮价取决于供求关系。
5.世界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最新定义为:“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通过物质手段和经济手段获得充足、安全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以满足其积极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偏好。
”按照该定义,保证粮食安全需满足诸多方面的条件,请概括其中的三个方面,并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简要说明我国在这三个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6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
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
往来于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
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民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进取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仍将本部百余家渡江。
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三年夏六月,祖逖将韩潜与后赵①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豹居西台,潜居东台,出入相守四旬。
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
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
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
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邀击于汴水,尽获之。
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
而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驰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皆受逖节度。
自河以南多叛后赵归于晋,后赵境土渐蹙。
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计。
后赵王勒患之,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
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不畜资产,又收葬枯骨,为之祭醊,百姓感悦。
方当推锋越河,扫清冀朔,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
逖以若思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虑大功不遂;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感激发病。
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
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四望甚远。
逖恐南无坚垒,必为贼所袭,乃率众筑垒。
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
豫州士女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之立祠。
(取材于《晋书》《资治通鉴》)注释:①后赵: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军事力量强大,与当时南方的东晋政权对峙。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赞:辅佐,帮助②大王诚能命将出师诚:如果真的③不给铠仗铠仗:铠甲和兵器④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以:用⑤逖使韩潜邀击于汴水,尽获之之:这里指敌将刘夜堂⑥后赵境土渐蹙蹙:收缩⑦逖不报书报:向上级请示⑧而听其互市而:却A.①④B. ②③C. ⑤⑦D.⑥⑧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遗民遭残贼现在遗留在中原的百姓遭受欺凌迫害B.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如果不能扫清中原敌寇再次渡江南归,就如同这江水(一去不回)C.于是公私丰赡于是无论公家还是私人都财富充足D.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且已经清除荆棘(修好了进军的道路),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地区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时皇帝只想躲在江南,祖逖直言进谏,激励他率部进取中原。
B.在与后赵将领桃豹的作战中,祖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C.赵固、郭默等原本互相混战的队伍,被祖逖收编为自己的力量。
D.祖逖积极筹备北伐时,朝廷却要派缺乏远见的戴若思来做都督。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4分)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10.我国史书讲究措辞,一字之中或有深意。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二段“仍将本部百余家渡江”中“仍”字体现了祖逖怎样的精神,并从文中另找出一个可以佐证祖逖具有这种精神的事例。
(5分)(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
(共5分)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公冶长》)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
观过,斯知仁②矣。
”(《里仁》)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卫灵公》)注释:①党:类。
②仁:同“人”。
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知人”的认识,并选择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5分)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
(共12分)偶来顾炎武①偶来湖上已三秋,便可栖迟②老一丘。
赤米白盐犹自足,青山绿野故③无求。
柴车向夕逢元亮,款段乘春遇少游④。
鸟兽同群终不忍,辙环非是为身谋。
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他为了抗清而在多地辗转。
②栖迟:游息。
③故:通“固”。
④款段:驽马。
少游:指汉代的马少游。
12.下列对这首诗前四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湖上”即“湖边”,作者偶然来到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B.“老一丘”是说作者若愿意,可以选择在此地生活到终老。
C.“赤米”是颜色发红、高品质的米,“足”是说物资充足。
D.用“青”“绿”来描写自然风光,色彩丰富,颇具画面感。
13.本诗后四句用“元亮”“少游”“鸟兽同群”“辙环”等典故来表达心志,下列对这几处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亮”是陶渊明的字;作者能够在精神上与陶渊明相遇,可以过上闲适的生活。
B.马少游乘马车疾驰,气势煊赫,但坐在简陋柴车上的作者不羡慕那样的富贵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