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练习】
一、选择
1.关于正常眼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 B.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紧,晶状体变厚
C.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厚 D.正常人眼睛的明视距离大约为25cm
2.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近点在大约10cm处。
小华在实验中测出自己眼睛的近点大约是20cm,这说明小华是()
A.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B.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C.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D.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3. 某同学是近视眼,从戴上眼镜能看清书上的字迹,到摘下眼镜仍能看清书上的字迹,他应该()A.将书靠近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B.将书靠近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C.将书远离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D.将书远离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4.(多选)关于透镜的应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照相机镜头相当一个凸透镜 B.近视眼应配凸透镜眼镜
C.远视眼应配凸透镜眼镜 D.用放大镜看到的字是实像
5.生物显微镜的镜筒下面有一面小镜子,用来增加进入镜筒的光线,如果小镜子的镜面可以选择,使用时效果最好的是( )
A.凸面镜 B.凹面镜 C.平面镜 D.毛玻璃
6. 小明的爷爷戴有度数为400度的透镜,则此透镜的焦距是()
A.0.25m B.0.5m C.4m D.2.5m
二、选择
7.眼睛通过________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
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________,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________,对光的________变大,物体射来的光也会聚在视网膜上。
8.凸透镜的焦距越大,制成的眼镜的度数越________。
远视镜片的度数是________数,近视镜片的度数是________数。
9.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________,折光能力________,或者是眼球在前后方向上________,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视网膜上得到的是一个________。
近视眼要用由________制成的近视眼镜来做矫正。
10.看物体时间较长而又不容易疲劳的距离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为25cm。
某人眼睛正常,当他用平面镜仔细观察自己的脸部时,应当把镜子拿到离眼睛 cm处最合适。
11. 图甲是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摄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的成像原理是。
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拍摄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到镜头的物距变,与此对应的像距变,汽车所成的像变小。
12.杨老师正在埋头批改作业,突然听到办公室门口有同学在喊“报告”,杨老师为了看清楚远处的这位同学,于是她戴上了眼镜。
由此我们判断杨老师的眼睛属于(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当她把眼镜放到桌面的书上时,出现的情形应该如右边图所示。
13.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使用的都是镜。
镜的焦距较大。
当被观察物体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时,物体通过物镜成一个、像(填“放大”或“缩小”,“实”或“虚”),然后这个像位于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物体通过目镜成一个、像(填“放大”或“缩小”,“实”或“虚”),这样我们就能看清楚很微小的物体。
三、探究与作图
14.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
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肌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的实像,如图所示。
眼睛与照相机不同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
(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
A.快门B.光圈C.镜头D.胶片
(2)眼睛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
A.快门B.光圈C.镜头D.胶片
(3)上图的眼睛存在哪类视力问题?哪种透镜能对它进行矫正?、。
15.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如图所示是远处物体发出的光线射到近视眼眼球中的晶状体的光路示意图,请你画出经过晶状体折射后的大致光路图。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
1.【答案】C
【解析】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偏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cm ,这个距离叫做明视距离,因此说法错误的是C 。
2.【答案】C
【解析】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近点在大约10cm 处。
小华在实验中测出自己眼睛的近点大约是20cm ,这说明小华是远视眼;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需戴凸透镜矫正。
3.【答案】A
【解析】(1)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戴上眼镜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能看清书上的字迹。
摘下眼镜会聚光线能力增强,书本离眼睛要近一些,才能看清书上的字迹。
(2)眼睛看物体时,物体在晶状体的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4.【答案】BD
【解析】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A 正确;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远视眼佩戴凸透镜,B 错误,C 正确;放大镜看到的是放大的虚像。
5.【答案】B
【解析】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生物显微镜的镜筒下面安装一个凹面镜,用来增加进入镜筒的光强。
6.【答案】A
【解析】老花镜是凸透镜,它的焦度14m -Φ=;焦距是:1110.254f m m
-===Φ。
二、填空
7.【答案】睫状体;较薄;变厚;偏折能力
8.【答案】小;正;负
9.【答案】太厚;太强;太长;光斑;凹透镜
10.【答案】12.5
【解析】正常人的明视距离为25cm ,若人用平面镜看自己的脸部,则人眼与镜中像的距离应该是25cm ;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人眼到镜面的距离应该是25cm÷2=12.5cm。
11.【答案】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大;小
【解析】照相机、摄像机都是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并且物距越大,所成的像越小。
从图片上看,丙图所成的像比乙图所成的像小,所以丙图的像距小于乙图的像距,丙图的物距大于乙图的物距。
12.【答案】近视眼;乙
【解析】(1)由于杨老师戴眼镜的目的是为了看清楚远处的同学,也就是说她的眼睛能够看清楚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由此可知她是近视眼。
因此要戴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
(2)书面上的字在甲眼镜中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其成像性质与放大镜一样,放大镜是凸透镜,所以甲是用来矫正远视眼的眼镜;透过丙看书面上的字,字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丙是一个平光镜。
综上分析要选用乙眼镜。
三、探究与作图
13.【答案】凸透;目;放大、实;放大、虚
【解析】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所以放在载物台上的物体在
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位于目镜的焦点之内,通过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14.【答案】(1)C;(2)D;(3)近视眼;凹透镜
【解析】(1)眼睛的晶状体是一个焦距可调的凸透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2)正常眼睛成的像在视网膜上,所以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3)观察上图可以发现,晶状体把光线会聚到了视网膜的前方,说明晶状体的曲度变大,是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进行矫正。
15.【答案与解析】近视眼的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
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