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能否提供担保的法律分析日期:2015-1-24由于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的类型多样,相关规定零散且不甚协调,法律规定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等原因,实务中对于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能否提供担保的问题,存在诸多疑惑,如果处理不好,可能给债权人造成极大法律风险。
本文拟针对《担保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担保法司法解释》”)、《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对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能否担保进行分析,并提出实务操作中的建议。
一、关于保证担保(一)法律规定与理解《担保法》第九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
”《担保法司法解释》”)第三条规定:“机关和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违反法律规定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
因此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根据担保法第五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理。
”第十六条规定:“从事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保证人的,如无其他导致保证合同无效的情况,其所签定的保证合同应当认定为有效。
”根据上述规定,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但从事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可以作为保证人。
对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担保法》第九条对于限制保证主体的规定采用了概括式与列举式相结合的立法模式,既概况的规定了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同时还列举了学校、幼儿园、医院等。
一般认为,该条款的立法目的在于给予以公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予以特殊保护,确保其资产稳定,不因个别人的不妥行为而流失,从而更好地实现公益目的。
我们理解,对《担保法》限制的担保主体应做扩性理解,即凡是以公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包括但不限于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幼儿园、医院及其他社会组织,均不可以作为保证人。
其次,严格意义上来说,《担保法》规定的是否“以公益为目的”与《担保法司法解释》第十六条规定的是否“从事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关联,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实践中,以公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一般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也不排除其可能从事一定的经营活动;而一些不从事经营活动的社会组织,并非以公益为目的。
我们理解,判断某社会组织能否提供保证担保,关键是看其是否以公益为目的,是否从事经营活动是判断该社会组织是否以公益为目的的一个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必须结合该组织的类型、实际活动及相关规定进行具体判断。
(二)事业单位1、事业单位的界定《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一款规定:“本条例所称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登记管理机关向核准设立登记的事业单位颁发《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是事业单位法人资格的唯一合法凭证。
未取得《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单位,不得以事业单位法人名义开展活动。
”据此,事业单位是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是事业单位法人资格的唯一合法凭证。
2、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判断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条的规定,事业单位只能是以社会公益为目的,且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事业单位要从事营利活动,必须另行设立经营组织。
但在实践中,事业单位性质多种多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国办发[2011]37号)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其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不承担公益服务职责。
我们理解,对于依法取得《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事业单位,界定其否具有公益性,应根据其具体从事社会活动的实质进行判断,实务中可以结合《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记载的宗旨和业务围、经费来源类型(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承担的职能、纳税证明、日常活动等进行判断。
需要指出的是,鉴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必须为了社会公益目的而设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也明确指出改革后只有“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且有观点认为:“我国的事业单位均系为社会公益目的举办的社会服务组织,无论其实际状况如何,按照条例要求只能承担社会公益职能,因此,事业单位作保证人违反担保法的禁止性规定,保证合同无效。
”(曹士兵,《中国担保制度与担保方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70页)我们建议,债权人尽量不要接受事业单位提供担保,一旦发生纠纷,如果要主担保人是从事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可能需承担相应的证明责任,如果提交的证据不被司法机关采信,将面临相关担保合同被认定为无效的风险。
(二)社会团体1、社会团体的界定《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第三条规定:“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
社会团体应当具备法人条件。
下列团体不属于本条例规定登记的围:(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二)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团体;(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部经本单位批准成立、在本单位部活动的团体。
” 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依照法律规定,自批准成立之日起即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应当自批准成立之日起60日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登记管理机关自收到备案文件之日起30日发给《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
”根据上述规定,我国社会团体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需经审查同意并登记的社会团体,二是不需要登记的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必须具备法人条件,必须登记成立的社会团体法人,自登记之日取得法人资格,不需要登记的社会团体法人,自成立之日取得法人资格。
2、社会团体的公益性判断《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四条第二款明确规定:“社会团体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但并未明确规定社会团体必须以社会公益为目的。
社会团体的“非营利性”不等于“公益性”,实践中,虽然有不少公益性质的社会团体,但大多数社会团体不是为公益目的而设立的,如各种商会、校友会、促进会等。
一般来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团体,属于公益性社会团体,其他社会团体是否具有公益性,需要结合其宗旨、业务围进行判断。
《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并未禁止非公益性的社会团体作为担保主体,司法实践中也有支持非公益性社会团体作为担保主体的案例。
例如,省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2011)浙舟商终字第125号”民事判决书认为:“市商会是依法设立的社会团体,其成员是从事各种经济经营活动的籍工商企业,并按照规定收取会费,其经费来源包括‘会费;捐赠;政府资助;在核准的业务围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利息;其他合法收入。
’故原审认定商会系依法设立的非以公益为目的社会团体并无不当。
根据《中华人民国担保法》的规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
’因商会系依法设立的非以公益为目的社会团体,为余某某借款提供担保并不为法律所禁止,故应认定商会具有保证人资格。
”尽管如此,考虑到《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社会团体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实践中又往往容易将“非营利性”与“公益性”相等同,不排除司法机关对此有不同理解,而且社会团体因其不具有营利性,其代为清偿能力往往有限,因此,我们建议债权人尽量不要接受社会团体提供担保。
(三)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一概念,是于1996年针对以往的民办事业单位这一概念所作出的修正,即:事业单位是举办的,而民间不应再称事业单位。
《担保法》出台于1995年,当时还没有“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概念,而后来的《担保法司法解释》、《物权法》均沿用了《担保法》的表述,未对此进行修订。
我们理解,民办非企业单位系由过去的民办事业单位演变而来,《担保法》所规定的“事业单位”应当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第五条第一款规定:“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
”第十二条规定:“准予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由登记管理机关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称、住所、宗旨和业务围、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开办资金、业务主管单位,并根据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不同方式,分别发给《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合伙)登记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登记证书》。
”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民办非企业属于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由民政部门负责登记管理,但没有规定其必须为公益目的而设定。
我们理解,对于民办非企业能否提供保证担保,可以参照上述关于社会团体的分析进行处理。
(四)民办学校、幼儿园、医院1、相关规定(1)《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第十一条:“举办实施学历教育、学前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及其他文化教育的民办学校,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审批;举办实施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学校,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审批,并抄送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六十六条:“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营性的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2)《民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试行)的通知》(民发[2001]306号)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主要指: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第三条:“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必须按照《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规定审批设立,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发给《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后,到同级民政部门进行登记。
”(3)《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三条:“医疗机构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的健康服务为宗旨。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6号)“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