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学课件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大学课件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神秘果”的体悟
要是我们不知道甜、 酸、苦、辣,
活着还有什么滋味?
假如把一切都搞得甜蜜 蜜的 岂不成了骗人的毒药 假如一切都是一个滋味
只有尝尽了悲欢离合, 生活该有多么单调
才知道什么是幸福。 ——艾青《神秘果》
…… 只有分得清真假虚实 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时时尝得出苦辣酸甜
我了解生活的全貌。
不是“诗”的“梨花体诗”
《我爱你的寂寞如同你爱我的孤独》
赵又霖和刘又源 一个是我侄子 七岁半 一个是我外甥 五岁
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了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 哲学意识形态 ➢ 政治意识形态 ➢ 法律意识形态 ➢ 道德意识形态 ➢ 审美意识形态 ➢ 宗教意识形态 ➢ 商品意识形态
文学审美事件
文学是人学,它所描写的社会生活都是以人 为中心的生活。人和人的生活不仅是它表现的对 象,而且是它的审美对象。作家用自己的审美理 想去烛照生活和评判生活。描绘外在的物质世界, 实质上是为了表现人的内在的心理世界。文学通 过物的世界显现人的价值,以满足人类渴望认识 自身的精神需求。
文本赏析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 部分。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
➢ 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 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筑
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从“杭育,杭育!”到《卖炭翁》
“断竹,续竹;飞土, 逐肉。”
——《吴越春秋》
无功利(disinterested,又译无利害),指人 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
➢ 审美的无功利性(disinterestedness)表现在, 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
➢ 文学的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 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勃兰兑斯
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 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森 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或 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个植物学者从 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研 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从 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的一 部分其效果如何。
《便条》分析
分行排列成“诗” 的样式,无诗意的应 用文就摇身一变成 “诗”了吗?
四、文学与非文学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P51)
➢ 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 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
美形象具有想像、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 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 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小结
文学的通行含义(P49—50)
➢ 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 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 本等文类。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 学、历史学、科学、宗教学、伦 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 属于文学范畴,而成为非文学。
“惯例”——模糊的折中义文学
鲁迅杂文《文学与出汗》: 李春波《一封家书》: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 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 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 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 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 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 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汪曾祺:《受戒》
作家汪曾祺
意识形态呈现为作品的主体性
作家作为创作活动的主体, 他的自身条件和思想感情制约 和调节着文学对生活的把握, 即文学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 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作 家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下才得 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 分在内并受主体意志、情感支 配的意识现象。
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 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 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审美是艺术的共性特征
沙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审美事件与意识形态
➢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 来只是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 体审美事件,但归根到底总是 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 在一起的。
罗曼罗兰、海明威、高尔基、艾略特、卡夫卡、福克纳 萨特、贝克特、海勒、泰戈尔等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 哲学意识形态 ➢ 政治意识形态 ➢ 法律意识形态 ➢ 道德意识形态 ➢ 审美意识形态 ➢ 宗教意识形态 ➢ 商品意识形态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意 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作 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 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 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胡昭《神秘果》
同为写景 内涵迥异
李白《望庐山瀑布》
王维《山居秋暝》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 彼此渗透的状况。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 ➢ 无功利与功利 ➢ 形象与理性 ➢ 情感与认识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一)无功利与功利
把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 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 (fine art)之中,手工艺、科学不 再是“艺术”。 ➢ 浪漫主义作家、诗人在创作上对审 美的追求。
文学的 跌宕情感 浮世人生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文学审美含义通行:
➢ 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文学审美含义通行的原因:(P49)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
诗经
楚辞
李清照
历史散文 赋
柳永
四大名著
诸子散文 汉乐府 史记 三曹 汉书 陶渊明
民歌
苏轼 辛弃疾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李白 杜甫
关汉卿 马致远
白居易
郑光祖
王维
白朴
从文学史上看:李商隐
曹操《蒿 里 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文本赏析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鲁迅
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 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 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 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 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 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 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 久长。……譬如出汗罢,我想,似乎 于古有之,于今也有,将来一定暂时 也还有,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 的人性”了。然而“弱不禁风”的小 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 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 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 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这 问题倘不先行解决,则在将来文学史 上的位置,委实是“岌岌乎殆哉”。
➢ 人类活动的发展使文学从一般文化形 态中独立出来。
➢ 现代学科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文 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 担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文学的审美含义通行:
历史学——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心理学——考察人的生理心理机制 哲 学——研究人类共性的综合世界观 文 学——探讨人的情感和美的存在价值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 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 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
魏晋时期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 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 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 与药及酒之关系》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西方
➢ 18世纪诗正式成为“美的艺术” ➢ 查里斯·巴托
➢ “文学研究不仅与文明史的研究密切相关,而且 实在和它就是一回事。在他们看来,只要研究的 内容是印刷或手抄的材料,是大部分历史主要依 据的材料,那么,这种研究就是文学研究。”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魏晋前
➢ 文学泛指一切文章
➢ 《论语》:文学为孔门四科之一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吗 现在工作很忙吧 身体好吗 我现在广州挺好的 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 虽然我很少写信 其实我很想家 爸爸每天都上班吗 管得不严就不要去了 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 也该歇歇了……
便条
威廉斯
便条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吃的 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 诗有多方面作用 (兴、观、群、怨)
➢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 文。”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古希腊
➢ 未产生一般文学概念,只有文学 的特定形态,如史诗、颂诗、演 讲术、悲剧等
➢ 自由艺术:艺术、技艺、哲学等 ➢ 文学( literature ):14世纪自
拉丁文litteratura和litterae引进
听雨楼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的审美含义
➢ 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 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 小说、剧本等。
➢ 文学分离、独立出来,成为特殊审 美形态。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中国魏晋时期
文学审美属性的独立(鲁迅曾指出)
➢ 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 ➢ 陆机:“诗缘情” ➢ 钟嵘:“滋味” ➢ 刘勰:“情者文之经”,“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 萧统、萧绎、沈约:声律等方面的努力 ➢ 宋文帝“四学”:儒学、玄学、史学、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