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期中考试卷错题整理一、显微镜放大倍数问题用显微镜观察一个正方形的细胞,显微镜目镜上标有“10×”,物镜上标有“40×”,看到的细胞面积为0.04cm²,则细胞的实际边长是多少厘米(B)A、0.0005厘米B、0.005厘米C、0.0001厘米D、0.016厘米[解析]: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此处放大倍数为10×40=400倍。
但这里要明确的是:放大倍数是相对于长度来说的,即放大后的长度是原来的400倍。
题中看到细胞面积为0.04cm²,则看到的边长为0.2cm,这是放大400倍后的长度,那么实际边长为0.2÷400=0.005cm。
[变式]1.当显微镜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均为“10×”时,学生在视野中看到的图像如右图所示。
如果仅将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可以看到的细胞数一般是(A)A.2个B.4个C.10个D.40个2.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发现细胞充满视野,如图。
在放大10倍的镜头下能看到64个细胞,那么在放大40倍的镜头下能看到多少个细胞(B)A.2个B.4个C.10个D.40个[知识点讲解]因为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长度关系。
当把镜头从10×转换成40×,若细胞成行排列,则只需除以倍数即可,8÷4=2个,即长度放大了4倍,视野中的细胞数就只剩下原来的1/4.若细胞原来充满视野,当镜头从10×转换成40×,视野中长宽两个方向都放大了4倍,即长宽各缩小1/4,64÷4÷4=4个。
二、临时装片的制作右图是显微镜视野中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B)A.图中口腔上皮细胞不清楚,可能是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造成的B.图中刮取的口腔上皮细胞在生理盐水滴中没有涂抹均匀C.视野中可观察到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核等结构D.视野中光线过强应调节反光镜和光圈[解析]中考卷中的绝大部分图片、表格都是课本原图,所以同学们对所有图片要有清晰的认识。
图中黑色圆圈是在制作装片时盖盖玻片这一步骤出现问题,导致装片内充满气泡(黑色圆圈),而看不清细胞结构。
若不看黑色圆圈,会发现视野中的5个细胞分布均匀,没有细胞间的重叠现象,说明在涂抹时是均匀的;细胞中黑色小点即为细胞核,可以看清;反光镜和遮光器是用来调节光量的,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
[变式]1.在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个污点.转动目镜和移动装片时,污点不动,由此可以判断污点的位置是在(B)A.目镜上B.物镜上C.装片上D.都有可能[知识点讲解]在制作临时装片的时候,各个步骤若出现问题,会对观察有怎样的影响?首先明确装片制作过程:擦-滴-刮-涂-盖-染-吸。
1.若没有把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最后观察时视野中可能会有污渍。
2.若没有滴加0.9%生理盐水而用了清水,看到的口腔上皮细胞会因吸水涨破,若用了高浓度盐水,细胞会失水皱缩,所以滴加0.9%的生理盐水是为了模仿人体内环境,保持细胞原有形态。
3.视野中若找不到细胞,可能是刮细胞时失败,导致没有细胞被刮下来。
4.若在涂抹时没有涂均匀,视野中的细胞可能有重叠、分布不均匀现象(上题中属于均匀)。
5.在盖盖玻片时,应用镊子夹住盖玻片,先接触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再缓缓盖下。
猛的盖下可能会产生气泡,观察时会看到黑色圆圈。
6.染色失败很难看清细胞内部结构,当视野中细胞轮廓不清晰,说明染色太浅。
7.若视野中细胞轮廓有些清晰有些看不见,说明部分染色较好,可能是没有用吸水纸吸染液,染液分布不均匀所致。
三、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细胞中出现染色体,细胞形态和功能发生变化分别属于(B)A.细胞生长和细胞分裂B.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C.细胞分化和细胞生长D.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解析]只有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才能看到染色体,染色体的出现是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
细胞分裂是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是内部物质的复制,复制成两份后,细胞核先分裂,其次是细胞质的分裂,然后再形成细胞膜,若是植物细胞,最后会形成细胞壁。
细胞分裂的结果:单细胞生物个体数增加,多细胞生物细胞数量增加。
细胞分化是形成了各种形态和功能不同的细胞,即组织。
[变式]1.能观察到染色体变化的过程是?怎样才能观察到染色体?细胞分裂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要观察染色体有三步。
1.找到正在分裂的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叶芽等;2.制作成临时装片,用碱性染料染色(染色体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3.用显微镜观察。
[知识点讲解]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的遗传物质都不会改变。
四、经纬网某考察队沿图中虚线箭头穿过极点,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A.方向没改变B.方向改变了C.方向一直为西北D.方向一直为西南[解析]看到地图先寻找视角,从左下角纬度判断,越往中心纬度越高,且是北纬N,说明这是在北极点上空的视角。
虚线所指的路线穿越了北极点。
即它从起点先往北方走,走到北极点后方向改变了,因为对北极点来说,四面八方都是南,因此穿过北极点后又往南走。
只是因为这里是北极点的视角,感觉路线方向没有改变。
[变式]1.某人从A点出发一直向北走,最后能否到达C点?为什么?如从A点出发一直向西走,最后能否到达B点?为什么?从A点一直往北走不能到达C点。
因为从A点往北走会到达北极点,走过北极点后,方向已经改为往南走,故一直往北走不能到达C点。
而从A点出发一直向西走,最后能到达B点。
因为同一纬线是一个圈,一直往同一方向走可以回到原点。
[知识点讲解]经线是一个半圆,沿着同一条经线走不能回到原点;而纬线是一个圆,沿着同一纬线走,可以回到原点。
东西半球界线为以20°W和与其相对的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的。
20°W以东,160°E以西是东半球,剩下的就是西半球。
可以用口诀“大大为西,小小为东”来判断。
东经就和160°去比,若大于160°,则在西半球,小于160°,就在东半球;西经就和20°比,若大于20°,就在西半球,若小于20°则在东半球。
五、孢子植物的特征秋冬季节,杭州又容易陷入“十面霾伏”,PM2.5成为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
下列植物可以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是(C)A.蕨类植物B.藻类植物C.苔藓植物D.裸子植物[解析]苔藓植物只有一层细胞,所以对空气的污染程度非常敏感,如果空气受污染严重该地区就不会生长苔藓植物。
所以苔藓植物可监测空气污染程度,例如葫芦藓是测定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因为在叶片内,除中部外,都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污染物可以从叶片两面直接侵入叶的细胞。
所以植物体对有毒的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
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葫芦藓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藻类植物也有类似功能,藻类植物一般生活在水体中,可以监测水体污染,苔藓植物监测空气污染。
[知识点讲解]关于某些植物为什么长得高大的原因,侧重点不同,答案也不同。
1.植物为什么能够挺立,和什么结构有关?(相比于动物而言)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外多了一个结构——细胞壁,起到保护和支持的作用,因此植物体的挺立主要和细胞壁有关。
2.为什么甘蔗会直立?(相比于一些容易随风倒的小草而言)因为甘蔗的茎中含有大量的机械组织,对植物体有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3.为什么蕨类植物可以长得很高大?(和同样用孢子繁殖的苔藓类、藻类相比)蕨类植物是孢子植物中最高大的,因为已经有了输导组织的分化。
六、量筒读数题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放平稳且面对刻度线,初次视线与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9 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1 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A)A.大于8 mLB.小于8 mLC.等于8 mLD.无法估算[解析]读数时视线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实际读数为两次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的差值(蓝色部分),而读数是视线与刻度的交点(红色部分),若俯视读数,视线与刻度的交点偏高。
最终读图比较,蓝色部分大于红色部分,即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读数8ml。
[变式]某同学在用量筒取液体时,先用仰视读得液体体积为34毫升,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再用俯视读得液体体积为15毫升,则倒出的液体体积是(A)A.大于19ml B小于19ml C.等于19ml D.无法判断七、温度计的原理有两支量程都是0-100℃的合格温度计,玻璃泡内的水银量一样,但玻璃管粗细不同。
将它们插入同一杯热水中,它们的水银柱上升高度和温度示数分别是(D)A.上升高度和温度示数相同 B.内径粗的上升得高,示数也大C.内径细的上升得高,示数也大D.内径细的上升得高,示数相同[解析]不管温度计的构造如何,测量同一杯液体,最后的示数都是相同的。
如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一定都是100度。
温度计的构造是,在玻璃管内放一定量的水银(或其他液体),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把此时的液柱高度定为0度,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液柱高度定为100度。
再在中间分成100小格,每格1度。
因为放入的水银质量是一定的,不会改变。
若玻璃管做的比较粗,那么上升得就比较少(根据V=sh,管径粗,即底面积s大,那么相应的高度h就小),而玻璃泡越大,与待测液接触充分,轻微的温度变化就能捕捉到,因此更灵敏。
[变式]两只刻度均匀的温度计,量程都是,玻璃泡容积也一样大,放在同一杯冰水混合物中管内水银面一样高,且都显示为0℃,然后把它们放入另一杯温度较高的水中,观察发现甲上升的高度比乙的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必定其中有一只温度计是坏的B.甲的内径较细C.两只温度计最后的示数不一样,甲的是准确的D.乙温度计较精确[知识点讲解]温度计的玻璃泡越大,玻璃管越细,温度计越灵敏,读数越精确。
其中玻璃管的粗细对读数的精确度影响更大。
八、科学探究题过量重金属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
我校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对大豆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方法和步骤】①采集重金属污染液500mL,用___蒸馏水___将其稀释10、20、30、40倍,获得4种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
②取4只相同培养皿,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垫上纱布,加入____等量________的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浸润纱布。
③挑选籽粒饱满、大小相似的水稻种子200粒。
随机均分成4组,分别均匀放入上述4只培养皿的纱布上。
④将4只培养皿置于__C____℃恒温培养箱内,每天给它们补充等量、相应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
A.0B.5C.25D.50【统计和分析】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水稻种子的___萌发数量___________,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