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建铁路陇海线徐州至徐塘庄(不含)段电气化改造工程接触网上部工程技术标准批准:审核:编制: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公司徐连线电化项目部部2007年5月上部施工标准一、软横跨安装:1、直链形悬挂承力索与接触线应在同一垂面内,软横跨固定索受力均匀。
钢绞线和螺纹外露部分涂油防腐,电分段的绝缘子在同一垂面内。
2、固定角钢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20mm;横向承力索至上部固定索最短吊弦处距离为400~600 m m,一般取400mm。
3、横向承力承及上、下部固定索不得有接头,双横承力索的软横跨,两根承力索应平行,受力均匀,V型联板不应偏斜,V形联板上的销钉,应销钉帽在上,开口销在下。
双横承力索与V型联板连接的双耳楔型线夹的受力面应相对安装。
4、安装横承力索线夹、固定绳线夹时,安装方向应一致,安装下部固定绳定位环线时,安装方向上下应对直,线夹上带凹槽的一面与定位器的拉出值方向一致。
软横跨受力后,上下部固定绳应水平,允许有轻微负弛度。
5、软横跨上各螺栓、垫片、弹簧垫圈等应配齐全,螺栓应坚固不得松动,紧固力矩符合设计要求。
各种线夹必须按照力矩标准采用力矩扳手进行安装。
6、上部吊线按设计要求,上端煨成20~25mm的圆环并用本线缠绕三圈,缠绕要求紧密整齐。
7、钢柱软横跨的球形垫块安装方向为球形面贴角钢,平面贴螺母。
8、杵头杆外露不得超过60mm,调整螺栓调整螺丝不得大于2/3。
9、定位绳弹簧补偿器应安装在软横跨的松边。
10、对于各股道轨面标高不相等的车站,上下部固定绳安装高度以最高轨面为准,其它股道用调节立柱调节定位器安装高度。
11、节点1、2、3、4、8、9、13中的绝缘子串在软横跨承载后应严格上下对齐,允许施工偏差≤60mm,站台边缘绝缘子串带电侧的绝缘子裙边应与站台边沿对齐,允许偏差±60mm。
▲安全注意事项:1软横跨安装一般应在封闭点内作业,封闭点外作业时应设驻站联络员加强线路了望,确认行车间隙时间能够满足施工需要时方可开始作业。
2、参加安装软横跨施工人员应配戴安全帽,上杆作业人员应系好安全带后再开始作业。
3、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在安装好一侧横承力索及上定位索之后,应准备好向另一侧运送软横跨,接到“可以作业”通知,由指挥人发出命令后再向对侧运送。
4、在车站或行人较多的地方除设行车防护外,还应设行人防护,杆塔及软横跨下不得有行人逗留。
5、向杆顶拉横承力索和上定位索时,绳扣要系牢,下面用力要均匀,指挥人员应注意听上面人员的通告,根据上面安装情况进行指挥。
6、不得将横承力索和上定位索横在线路上,造成轨道短路,跨越股道较多时,应适当增加施工人员。
二、承导线架设1线材运达现场后应进行质量检验,包括:线材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铜、铜合金及铜包钢绞线、镀铝锌钢芯铝绞线不得有断股、交叉、折叠、硬弯、松散等缺陷;如有缺陷应按规定进行处理;铜、铜合金及铜包钢绞线、镀铝锌钢芯铝绞线不得有腐蚀现象。
2、承力索每个锚段内接头数:正线不超过1个,站线不超过2个(不含锚支上的接头)。
两接头间距不应小于150m,接头距悬挂点的距离不应小于2 m。
承力索接头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绞线和铜绞线在楔形线夹内的回头长度应符合规定。
半补偿链形悬挂承力索的弛度应符合设计安装曲线。
3、正线接触线不允许有接头。
站线接触线在一个锚段内允许有一个接头。
两接头间距不应小于150m,接头悬挂点距离不应小于2 m。
接触线接头应符合设计要求,接头线夹处应平滑不打弓,螺栓坚固力矩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3、站场正线及重要线的接触线应在下方,侧线及次要线的接触线应在上方。
4、张力补偿装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承、导线补偿绳应无磨支柱和双环杆现象,坠砣数量符合设计要求,外观完整无损。
5、承力索、接触线如为补偿下锚的,在双环杆两端各增加一套D型连接器,D型连接器由补偿装置生产厂家配套供应;承力索、接触线如为无补偿下锚的,杵环杆直接和承锚角钢连接。
为使新线初伸长一次出尽,保证接触悬挂安装一次到位,根据本工程具体情况采用预延伸措施。
▲安全质量注意事项1.架线准备阶段①电力线路对接触网的垂直距离:电压等级距离10kV~110kV >3m220kV >4m330kV >5m②编制架线作业计划表应把各工序需要时间编入计划,以利掌握施工总时间,并提出架线安全工作要求,按封闭点准时返回。
尤其是车站内架线时必须严格按照架线顺序表进行,以避免跨线等不必要的作业难度。
③架线车线盘架上吊装的线材应认真核对,对容易混淆的线材应尤其细心。
④线盘应牢固,如轴套是木质应改装加工成铁轴套并锁死线轴,防止放线中线盘脱落,线索缠绕应规整。
⑤架线车应具备的条件:作业平台升降、转动正常,有限位装置(邻线侧),各部位照明设备齐全,必须满足夜间施工需要。
作业台与司机的通讯联络畅通,线盘制动器可靠,紧线装置正常。
⑥全体参加架线人员必须戴安全帽。
⑦有条件时,起锚和看线防护人员提前到达起锚柱作准备。
2.放线阶段①架线运行中,作业班长应对全过程的工作负责,经过横跨电力线路附近时,提醒作业人员注意各种物件不得伸出承力索高度。
②放线车行车速度一般不超过5Km/h,作业平台上操作人员4-5人。
保证对讲机等通讯设备畅通无阻。
③架线车运行时,作业平台无特殊情况不得任意升降。
在低净空跨线桥地段,适当降低作业车平台高度。
应有专人了望作好安全监护工作。
并通知司机注意随时准备停车④架线时,承力索的悬挂高度尽量按设计要求。
这样倒鞍子以后,补偿坠砣串b值变化幅度将很小。
⑤架线过程中,看线盘人员应随时注意线盘的运转情况和线索的质量情况,发现异常应迅速要求停车,采取措施。
⑥架线车运行过程中,作业平台上操作人员身体不得探出栏杆外面不得爬上,爬下,曲线区段作业人员应尽量站在曲线外侧。
接头处应有专人防护,并持报话机与架线车负责人保持联系。
3.落锚阶段①下锚补偿滑轮应转动灵活,无卡滞。
②紧线时,架线车要保持原位不动,长大坡道、曲线处紧线时,架线车应用铁鞋制动。
临线来车时严禁转动作业台。
③长大锚段低温季节架线,应计算起锚处坠砣最大升高值是否能满足设计要求。
④断线时应注意预留承力索回头长度。
⑤ B值的确定,由于受影响因素较多,实际变化也较大。
现场需根据实践经验,参考计算数据,确定其值。
⑥紧线过程中,看线防护人员应密切监视线索及支柱动态,如发现线索在滑轮中卡住或从滑轮中脱落等情况,立即通报指挥人员停止紧线,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严防放线、紧线、起下锚过程中影响邻线列车运行。
⑦下锚穿线时注意防止线索产生硬弯,回转半径不得小于线盘半径。
在有信号电气集中的车站,穿线时架线车如不能往回返,则断线后用人工方式进行穿线。
⑧作业过程中,任何机具、材料、人员不得侵入邻线建筑限界。
三、中心锚结安装1、承力索架设完毕后即可进行承力索中心锚结安装。
接触线中心锚结应在架设张拉完毕后,中心锚结柱定位器及相临两跨吊弦安装完毕后进行,但应先检查起、下锚两端坠砣高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未达标,先使一端达标,另一端待调整完成后再调整到位。
2、承力索中心锚结绳采用承力索本线,接触线中心锚结绳采用JTM-70。
中心锚结辅助绳的长度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mm.3、中心锚结安装位置、形式、采用的线材规格及连接件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接触线中心锚结所在跨距内不得有接触线接头。
直线区段的中心锚结线夹端正,曲线区段中心锚线应与接触线倾斜度相一致,中心锚结线夹应牢固可靠,螺栓坚固力矩符合设计要求。
4、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至腕臂中心距离为200mm。
中心锚结线夹从线路侧穿向田野侧,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
承力索、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安装应端正,牢固,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处导高与最近吊弦处导高等高,施工允许偏差±5mm。
5、全补偿链形悬挂承力索中心锚结辅助绳的弛度小于或等于所在跨距承力索的弛度,全补偿、半补偿链形悬挂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两边锚结绳张力相等,接触线中心锚结线高度比相邻吊弦点高出20~60 mm。
安装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四、定位装置安装1、定位管应与腕臂在同一水平面内,定位管一般情况下应呈水平状。
正定位允许抬头,但坡度不得大于150mm/m,反定位允许低头,但坡度不得大于150mm/m。
反定位的定位卡子与长定位环的间距为150mm,施工允许偏差为±30mm。
定位管吊线两端均加装心形护环,采用压接法固定。
定位管外露:正定位在定位管卡子外露100~200mm,反定位在长定位环外露200~400mm(安装后应及时将多余部分锯掉)。
2、安装定位器的定位座(或定位环)在定位管上调整余量不应小于100mm。
3、桥上全部支柱、道岔柱和锚段关节下锚支、侧面限界小于2.6m 的正定位支柱加设定位管支撑,桥上使用时各向两侧桥下延伸五跨。
硬横梁下倒立柱安装时,保证正线侧面限界≥2.5m,侧线直线上的限界不小于2200,曲线相应加宽。
侧面限界小于2500mm的腕臂结构,采用限位定位器时需采用定位管支撑。
定位管支撑与定位管及腕臂成等腰三角形,夹角为60度,困难时为45度~70度。
4、软定位安装后应处于受拉状态,其坡度相对轨面不应小于1/10。
5、定位器上的定位线夹,安装时应保证定位线夹螺母受压。
定位器安装应符合设计提供的旋转腕臂位置安装曲线图。
6、限位定位器间隙(d)应严格按设计提供的值一次安装到位,限位间隙(d)采用异径塞钉检测。
图异径塞钉示意图7、正线及正线道岔相关的导线用铝合金组合定位器,站线用普通钢定位器;除非铁三院接触网施工设计文件另有规定。
五、整体吊弦制作及安装正线、站线均采用铜合金整体吊弦,正线为带载流环形式,吊弦线为铜合金绞线、截面为10mm2。
布置吊弦时,第一吊弦距离定位点为4m,其它吊弦间距为等分原则,最大不超过10米。
1、整体吊弦应严格按照测量、计算、预制、安装程序进行。
2、在承力索架设结束并就位后,测量小组应利用激光测量仪实测承力索各悬挂点与钢轨水平面的距离,用钢尺实测跨距,测量人员应相对稳定,实测数据力求精确。
3、根据成熟计算软件,针对徐连线工程材料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完善后,依据实测数据,先预配一至两个锚段整体吊弦进行现场验证,根据验证结果进行修改完善后,再全面推广。
4、整体吊弦计算布置应严格按设计提供的吊弦布图施工,安装时以承力索悬挂点为基准。
5、整体吊弦预制应依据计算数据,利用吊弦制作平台集中预制。
整体吊弦长度应严格控制,预制施工偏差应控制在1.5mm以内。
6、整体吊弦安装位置的测量应从悬挂点向跨中测量进行,其偏差应在跨中调整,安装允许偏差为50mm。
7、吊弦线夹螺栓紧固力矩为25N.m,施工允许偏差为0~+3N.m,吊弦安装后应顺直,处于受力状态,吊弦线不得有弯曲、散股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