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城北片区城市设计说明书桃源县城南片区城市设计说明书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城市规划1001班二零一三年十二月第一章概述 (1)1.1规划范围与任务 (1)1.2设计依据 (1)1.3工作框架 (1)第二章背景研究 (2)2.1 区位分析 (2)2.2规划区现状 (2)第三章总体城市设计 (2)3.1 规划目标 (2)3.2 规划区性质 (2)3.3 设计指导思想 (3)3.4 设计原则 (3)3.5 规划结构与设计理念 (3)3.6 土地利用规划 (4)3.7 功能分区 (4)第四章总体系统与要素控制 (4)4.1 总体空间结构 (4)4.2 开敝空间 (4)4.3 广场 (5)4.4 绿地系统 (5)4.5 滨水空间 (5)4.6 路径与街道空间 (5)4.7 天际线 (6)4.8 高度控制 (6)4.9 地标 (6)4.10 视廊 (6)4.11 边界 (6)4.12 建筑设计 (6)4.13 建筑色彩 (7)4.14 夜景照明 (7)4.15 夜景照明重点地区 (7)4.16 公共艺术 (7)4.17 公共艺术品重点设置区 (8)4.18 步行与活动系统 (8)4.19 四线控制 (8)第五章城市设计导则 (8)5.1 重点风貌与特色区划定 (8)5.2核心商务区 (8)5.3片区生活居住区 (9)5.4 宜居示范区 (10)5.5 公共游憩区 (10)5.6 城市与自然风貌协调区 (11)第六章实施战略研究 (11)第一章概述由于近1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小城镇建设成为当代社会的重点问题,因此小城镇的发展赢来了机遇。
1.1规划范围与任务1.1.1规划范围本规划区具体范围为:桃源中心城区南部,西起山脚至东400米左右,南起沅江直流至500米左右,总用地面积232.32公顷。
1.1.2规划任务根据设计要求,本次规划主要是对中心城区城南片区进行城市设计。
由于中心城区城南片区定位是以工业为主的片区,且该片区内的山体需要整治,河流的景观资源需要利用。
因此,在对中心城区城南片区进行城市设计时,主要是对片区内的山水景观优势加以发掘,同时分析该片区的自然条件及空间布局方式,确立总体城市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下列内容规划:功能系统规划、绿化系统规划、景观系统规划、开敞空间规划,并对节点的交通组织,沿路建筑高度控制等问题提出建议。
1.2设计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新版)〈建设部第146号令〉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11)4. 《常德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2012年)5. 《桃源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年)1.3工作框架第二章背景研究2.1 区位分析桃源县属于湖南省西北地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张家界城镇发展带上,紧邻常德市区,距离省会长沙229KM,区位条件较好,交通环境优越,素有“滇黔孔道”之称。
城镇发展条件较好。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桃花源坐落在桃源县城郊,是湘西北大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沙通往全省重点旅游目的地凤凰、张家界的必经之地。
桃源县中心城区位于桃源县东部,紧邻常德市区;中心城区交通条件优越,作为县域的中心城市,以面向全县的综合服务、管理和文化中心功能作为主导职能,以工业职能作为城市主导职能的支撑功能。
规划区位于中心城区南部,作为桃源工业新城区的一部分,紧邻老城区;规划区范围内交通条件优越,有省道Y303从中穿过,现状资源条件一般,地形平坦。
规划相关规划中定位为工业生产及居住生活片区,具有一定的交通条件和工业原始基础,是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2.2规划区现状规划设计范围内高差变化小,地势平坦,对于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有着十分有利的用地基础条件。
同时规划区域南靠河流,西临山体,有着较好的自然景观条件,为城市现象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
由于中心城区城南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还未制定,使得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可操作性差。
因此,中心城区城南片区的城市建设发展缓慢,城市建设随机性大,城市街道景观、城市风貌无法控制,并且没有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城市特色。
基于以上原因,中心城区城南片区的建设迫切需要一个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来指导和控制中心城区城南片区的建设和发展,以期形成桃源中心城区的北部新区。
第三章总体城市设计3.1 规划目标城市设计总目标为“振兴中心城区城南片区,优化结构,体现可持续发展。
整合环境资源,创造出别具特色的城市活力片区。
建立桃源县城南部门户形象,塑造城市生产空间。
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改造活动均应以此为主题,突出山水特征,发扬地域文化,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具体目标可以分化为:1.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2.优惠透明的政策环境;3.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4.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5.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6.严明规范的法治环境;7.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8.浓郁的地域文化环境。
3.2 规划区性质中心城区城南片区规划是以工业生产为主,兼具居住、商业、文化、娱乐等多重功能的城市片区。
是未来开县市展示其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3.3 设计指导思想从桃源县的发展对中心城区城南片区的影响和要求进行全面分析;揭示城市发展演变与政治、社会、经济变革的密切联系,并针对中心城区城南片区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新问题与挑战进行研究,使东部新城建设引领开县城市建设潮流、体现都市生活精神。
生态:注重自然环境的生态修复,建构显山露水的生态网络,凸显复合生态的规划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历史:针对日益同质的全球化潮流,以文化建设和地方特色挖掘为创造时代感和地域性、提升建设质量和空间品质的重要手段。
共生:注重开县区域时空关系的连接和人文脉络的表达,创造新旧共存,具有时代感和地区特色的城市形象。
3.4 设计原则综上所述,以下几点为本次设计原则,从而突出以人为本、凸显美景怡情、表达自然与人文精神、实现生态功能与城市结构的统一: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以环境建设整合城市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全面整体发展。
●自然生态:构筑与三峡库区相协调的空间结构,尊重自然地形地貌,强调生物多样性。
●城市生态:充分利用与尊重山水人文及自然环境,建设具有绿色生态特色的中心城区城南片区。
共享开放:●开放交流:高效率商业服务中心,形成综合性、人文性、功能完善性的生态人居实体。
●组群布局:创造外部开敞空间,营造内部宜人环境。
●集聚发展:不同地产类型形成集中、互动、规模发展势态,形成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平台。
张显活力,凸现文化:●历史文脉传承:尊重历史,保护本区文化特色。
●地球文化体现:新兴城市文化的彰显。
因地制宜:●资源整合,优化结构。
●统筹建设,统一管理。
●区段分析,各具特色。
3.5 规划结构与设计理念规划采用“绿心、绿水、绿廊”的规划结构。
指绿地及道路绿化轴打通山水通廊,构建山水城有机和谐的城市格局。
绿心指南部临江工业及西部山体,它是城南片区绿地景观系统的核心;绿水指规划区南部河流,它为城南片区绿地景观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景观元素;绿廊指从山体向东部的三条通廊,不仅将山体和水体有机地联系起来,而且与城市建设用地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绿地景观系统。
方案构思:以树木的结构类比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创造适宜人类居住的森林城市。
树根的作用是汲取养分,是支撑树木生长的基础。
我们将东部山体比喻为树根,它是构建整个绿地生态系统的源泉。
树枝的作用是输送养分,是支撑树木生长的骨架。
我们将通过山体延伸处的生态绿廊比喻为树枝,它将山水连成一体,是构建城市绿地系统的主要结构。
树叶的作用是吸收养分,进行光合作用,焕发树木活力。
我们将居住区中的公共绿地比喻为树叶,它是居民日常交流活动的空间,同时也是工业生产的防护空间,通过各种协调,提升城市活力。
3.6 土地利用规划充分尊重中心城区城南片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及已有开发建设情况,并且在尊重原有土地利用方案的前提下,以合理开发为原则调整原有土地利用方案,制定各项目地块的各项控制指标。
同时,根据用地区位、交通条件等因素综合布置各种城市功能,降低开发难度,规避开发风险,并根据市场需求,以最佳模式整合中心城区城南片区开发周期与成本,提出符合地价级差规律的土地利用方案。
在规划设计方案上注重功能分区与混合规划理念,力图创建生态多样性、开发多样性、需求多样性、空间多样性样板生活片区。
3.7 功能分区在深入分析规划区在城市中所处的地理位,结合上层次规划的总体定位,将现状用地功能进行合理整合,优化产业结构。
规划主要分为五大功能区:位于规划区南部的居住生活区,位于规划区中部的综合服务区,位于规划区东部的旅滨水旅游区。
位于北部的中学教育区,还有中部的商业区。
滨水旅游区:位于规划区西部,紧邻西部山体。
居住生活区:且定位为城市中上等小区。
因此,通过本城市设计为该区的人居环境做出相应的控制,以便形成适局,宜居的城市格调第四章总体系统与要素控制4.1 总体空间结构本次规划依据基地情况,结合规划布局的构思,规划形成“一心、两轴、五区”的功能结构体系。
“一心”:指区域景观中心;“两轴”:分别为城镇发展轴线、片区景观轴线;“五区”:分别为居住生活区,商业区,滨水旅游区,中学教育区,综合服务区。
4.2 开敝空间主要开敝空间包括:城市滨水空间、城市广场、城市绿地。
滨水空间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
鼓励进行多元化、内容丰富、能够体现地段特色的岸线设计。
(2)城市广场周边的围合建筑物,应当以公共性质为主,其围合建筑界面的底层,提供公共使用的面积不宜低于60%。
对城市广场进行分类控制与引导。
(2)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滨水绿地、大型公园绿地绿地率不应小于70%,街旁绿地、带状绿地绿地率不应小于60%。
绿地控制区内除必要的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和景观绿化建设外不得进行其它建设,建筑高度不宜超过l0米。
对城市绿地进行分类控制与引导。
4.3 广场(1)游憩广场:主要布置在文化娱乐设施、居住社区中心等地区附近,以良好的环境为居民日常活动游憩提供休闲性场所。
单个广场面积应控制在1公顷以下,绿化覆盖率不小于45%。
(2)商业广场:为商业活动之用,广场周围主要安排商业建筑,也可布置其他服务性设施,可与步行商业街结合。
单个广场面积应控制在1公顷以下,绿化覆盖率不应小于30%。
围合界面建筑底层公共性质的使用面积不宜低于30%。
(4)绿化广场:以绿化景观为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创造多样化的绿色空间。
单个广场面积应控制在1公顷以下,绿化覆盖率不应小于60%。
4.4 绿地系统绿地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绿地类型:(1)自然生态绿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背景。
保持其自然特征和生态稳定性,以大规模自然绿化景观和生态维护为主,布置生态绿地和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