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根式一、本节学习指导学习二次根式时,我们把平方根的知识顺带巩固一下。
这就是系统性学习,这样学习的好处是把零碎的知识可以系统起来。
本节中我们要对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要掌握。
二、知识要点1、二次根式的概念:形如a (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在二次根式中,被开放数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单项式、多项式、分式等代数式,但必须注意:因为负数没有平方根,所以a ≥0是a 为二次根式的前提条件,如5,21x +,等是二次根式,而5-,2x -等都不是二次根式。
2、取值范围(1)、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由二次根式的意义可知,当a ≧0时,a 有意义,是二次根式,所以要使二次根式有意义,只要使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零即可。
(2)、二次根式无意义的条件:因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所以当a ﹤0时,a 没有意义。
3、二次根式a (a ≥0)的非负性a (a ≥0)表示a 的算术平方根,也就是说,a (a ≥0)是一个非负数,即a0(a≥0)。
注意:a (a ≥0)表示a 的算术平方根,而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正数,0的算术平方根是0,所以非负数(a ≥0)的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即2a (a ≥0),这个性质也就是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和绝对值、偶次方类似。
这个性质在解答题目时应用0a b =,则a=0,b=020a b =,则a=0,b=020a b =,则a=0,b=0。
4、二次根式2a 的性质:2()a a =(a ≥0)描述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等于这个非负数。
注意:二次根式的性质公式2()a a =(a ≥0)是逆用平方根的定义得出的结论。
上面的公式也可以反过来应用:若a ≥0,则2()a a =,如:22(2)=,211()22=。
5、二次根式的性质2(0)(0)a a a a a a ≥⎧==⎨-<⎩ 描述为:一个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这个数的绝对值。
注意:(1)、化简2a 时,一定要弄明白被开方数的底数a 是正数还是负数,若是正数或0,则等于a 本身,即2(0)a a a a ==≥;若a 是负数,则等于a 的相反数-a,即2 1.4143 1.7325 2.236 7 2.646≈≈≈≈; ; ;;2、2a 中的a 的取值范围可以是任意实数,即不论a 取何值,2a 一定有意义;3、化简2a 时,先将它化成a ,再根据绝对值的意义来进行化简。
6、2()a 与2a 的异同点1、不同点:2()a 与2a 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2()a 表示一个正数a 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而2a 表示一个实数a 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在2()a 中2a a 可以是正实数,0,负实数。
但2)a 2a 2)0a ≥20a 。
因而它的运算的结果是有差别的,2()a a =(a ≥0) 2(0)(0)a a a a a a ≥⎧==⎨-<⎩2、相同点:当被开方数都是非负数,即a ≥0时,2()a 2a a <0时,2)a 无意义,2a a =-。
7、二次根式的运算(1)因式的外移和内移:如果被开方数中有的因式能够开得尽方,那么,就可以用它的算术根代替而移到根号外面;如果被开方数是代数和的形式,那么先解因式,•变形为积的形式,再移因式到根号外面,反之也可以将根号外面的正因式平方后移到根号里面.(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将被开方数相乘(除),所得的积(商)仍作积(商)的被开方数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ab a b =;b ba a=a>0). (4)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三、经验之谈:特别要注意这个式子:2(0)(0)a a a a a a ≥⎧==⎨-<⎩,这个运算过程是区别于2)a 的依据。
a b ab =法,如果不是同类项的话是不能合并的,比如:2822232==25目前我们只能估算,或是就保持最简因式。
本节中还要记住一些常见根式的约等数,常见的有2 1.4143 1.7325 2.236 7 2.646≈≈≈≈; ;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一、本节学习指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比较少,但遇到题目的时候还挺考验经验积累的。
所以本节我们要多做练习,多思考,多积累。
在中考中这部分知识会和函数等结合,到时候涉及综合知识就比较多,希望同学们能掌握好本节的解题方法。
二、知识要点1、 降次—直接开平方法(将被开放式看作一个整体)212:(21)521=5515151x x x x x +=+±-=---==例解:2、 配方法步骤:(1)二次项系数化为1(2)在方程左边同时加上并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3)化简整理,再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2222212:6160:633160(3)2535532,8x x x x x x x x x +-=++--=+=+=±=±-==-例解3、公式法21,2(4)2b x b ac a -±∆=∆=-2212:210:2,1,1418919132411,2x x a b c b ac b x a x x --===-=-∆=-=+=-∆±±=====-例解4、 因式分解法方法:将式子左边进行因式分解,右边为0212:21010:2(10)(10)0(10)(21)010*******,2x x x x x x x x x x x x -=----=--=-=-===例解或5、十字相乘法(特殊的因式分解)方法:形如2()0x m n x mn +++=的式子,可化为()()0x m x n ++=212:560(1)(6)010601,6x x x x x x x x +-=-+=-=+===-例解:或三、经验之谈:有一点我要提醒一下大家,解数学题时很多同学总是想着找简单的方法,浪费了很多时间在“想”上面,就像本节的求根公式很多同学都不愿意实用,因为计算起来实在太麻烦。
其实很多“老式”解题步骤的确很繁琐眞就管用。
有句话说:“笨鸟先飞嘛”!图形的旋转一、本节学习指导本节我们重点了解旋转、平移性质,除外还有一个重点是点的对称变换。
本节有配套免费学习视频。
二、知识要点1、旋转:将一个图形绕着某点O 转动一个角度的变换叫做旋转。
其中,O 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度叫做旋转角。
2、旋转性质① 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②对应线段与O形成的角叫做旋转角③各旋转角都相等3、平移:将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方向平移一定的距离的变换叫做平移。
其中,该直线的方向叫做平移方向,该距离叫做平移距离。
4、平移性质①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②两个图形的对应边连线的线段平行相等(等于平行距离)③各组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5、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①中心对称:若一个图形绕着某个点O旋转180°,能够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则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
其中,点O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②中心对称图形:若一个图形绕着某个点O旋转180°,能够与原来的图形完全重合,则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其中,这个点叫做该图形的对称中心。
6、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1)、轴对称:若两个图形沿着某条轴对折,能够完全重合,则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轴对称或它们成轴对称。
其中,这条轴叫做对称轴。
注:轴对称的性质:①两个图形全等;②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2)轴对称图形:若一个图形沿着某条轴对折,能够完全重合,则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7、点的对称变换(1)、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特征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2)、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特征两个点关于x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x相等,y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P'(x,-y)(3)、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特征rd dCBAO 两个点关于y 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y 相等,x 的符号相反,即点P (x ,y )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P '(-x ,y ) (4)、关于直线y =x 对称两个点关于直线y =x 对称时,横坐标与纵坐标与之前对换,即:P (x ,y )关于直线 y =x 的对称点为P '(y ,x )(5)、两个点关于直线y =-x 对称时,横坐标与纵坐标与之前完全相反,即:P (x ,y )关于直线y =x 的对称点为P '(-y ,-x )注:y =x 的直线是过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y =-x 的直线是过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
三、经验之谈:本节中点的对称变换考得相对较多,如果在大脑中百思不得其解的话,我们可以动手作图出来观察。
圆知识点总结圆与三角形、四边形一样都是研究相关图形中的线、角、周长、面积等知识。
包括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及公式。
一 集合:圆:圆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大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小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二 轨迹:1、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2、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线段的中垂线;3、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角的平分线;4、到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且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 定长的两条直线;5、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两条平行线且到两条直线距离都 相等的一条直线 三 位置关系: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在圆内 d<r 点C 在圆内 点在圆上 d=r 点B 在圆上点在此圆外 d>r 点A 在圆外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相离 d>r 无交点直线与圆相切 d=r 有一个交点d rd=rr drRdrRd图3rR d图4rRd 图5r Rd ODA B O E D CFE DCB A OC A OD CA O 有两个交点3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外离(图1) 无交点 d>R+r 外切(图2) 有一个交点 d=R+r 相交(图3) 有两个交点 R-r<d<R+r 内切(图4) 有一个交点 d=R-r 内含(图5) 无交点 d<R-r四 垂径定理: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且平分弦所对的弧推论1:(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3)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以上共4个定理,简称2推3定理:此定理中共5个结论中,只要知道其中 2个即可推出其它3个结论,即:①AB 是直径 ②AB ⊥CD ③CE=DE ④ ⑤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