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及改革问题探讨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模式经过不断改革, 成效显著, 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但仍未摆脱以成本为导向的财政拨付模式。
文章分析了现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及其改革过程中衍生出的问题, 参考了国外较为成熟完善的绩效拨款做法对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进一步完善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育财政; 绩效拨款;
一、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历史发展
(一) 基数加发展阶段
教育财政经费基数是高校前一年度到账的拨款数, 在基数加发展的模式中, 下一年的拨款数额是根据前一年的拨款基数, 同时适当考虑和估测下一年学校发展所需, 据此增加一定数额的经费。
这个拨款模式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例如所定数额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缺乏真正科学的测算, 同时公开透明程度也不足, 容易出现人为因素干扰。
在实际使用中经费限定的使用范围太死板, 缺乏灵活性, 不利于经费的高效率利用。
(二) 定额加专项补助阶段
“定额”指的是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生均教育经费的标准。
生均经费是根据高校在校生人数为基数核定的, 即每个学生给予固定的培养费用。
这部分经费是高等教育事业经费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专项补助”是指拨付给高校的额外经费。
其主要以各个高校上报的项目为依据, 拨付专项经费。
其主要根据在校人数和学校各种基础支出为标准来确定和拨付经费。
但这个模式经常会导致高校的盲目扩张, 通过扩张招来更多学生以期获得更多定额经费。
(三) 基本预算加项目支出预算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 “基本预算”是指支撑学校日常运转的所需经费, 而“项目预算”是支撑学校自身项目开展和事业发展的经费。
这个教育财政经费拨付模式具有集中拨付、收支分开的特点。
同时还对经费的使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 也因而提高了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二、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 投入型拨款模式效率低下
在投入型模式中, 学校所获得的经费数额多少主要是以在校学生数作为衡量标准。
这往往会刺激一些高校通过扩张扩招来获得更多的教育经费。
本质上高校也是“经济人”的存在, 他们也会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而高校所具有的教育经费又是一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可能会以更低的成本去完成培养任务, 进而导致的是教育质量的下降。
(二) 二元拨款模式缺乏科学性
现行的二元体制是政府和高校两者对接, 不存在第三方机构。
拨款的数额和程序都由相关主管部门的官员主导, 其受到较大的人为主观因素影响。
在整个定额和拨付过程中, 独立性和透明度都不足, 而这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公正性和权力的腐败等。
除此之外, 政府对高校的拨款是一种单向行为高校和公众都没有话语权, 而这必将带来的问题就是实际供需上的脱节。
三、国外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模式的特点
在教育经费紧张的背景下, 绩效拨款模式日趋成为各个国家的首选。
这个模式主要强调的是绩效一词, 绩效主要强。